張杰
目前,海南瓊海潭門鎮(zhèn)共有3.2萬人,漁業(yè)人口超過四成,長期在西沙、南沙海域作業(yè)的漁民超過五百人,而兩百多艘大漁船里的漁民,八成都去過黃巖島打漁作業(yè),更遠的西沙、南沙等遠洋海域,都是他們拼搏謀生的場所。
漁民們的辛苦是從早上四五點開始的,女人們頭戴斗笠,身著長衣長褲遮陽,腳上穿著水靴,孩子小的,還得背在身上,不能影響干活;男人們則揮灑著汗水,將大筐大筐的魚搬上岸,揀魚、過秤、包裝、登記、搬上車……海水夾雜著汗水,這些靠海吃海的漁民,在這個有著百年滄桑史的潭門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謀著生計。
王維州是五十歲的潭門漁民,從十八歲就開始出海打漁,三十多年來,在風浪中打拼,臉上布滿了漁民固有的滄桑。王維州現在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去過黃巖島的次數,他自己都記不清了。2012年5月14日,他帶著十多名船員,開著這艘十多年“工齡”的瓊瓊海02087漁船,從黃巖島回到潭門港,進行休漁。在人和船休息的期間,也讓海里的魚兒休養(yǎng)生息一段時間。在這艘同樣飽經滄桑的漁船上,王維州從抽屜里拿出他使用了多年的航海地圖,指著黃巖島的位置說:“你看!黃巖島在咱們中國境內!”跟很多漁民一樣,王維州對五星紅旗有著很深的感情,船靠在潭門港后,他下船之前,爬上船頂,慢慢解下被海風褪了色的五星紅旗,認真折疊、收好。他說,在遠離陸地的深海國界處打漁,五星紅旗給了每個漁民足夠的力量!王維州的船剛回來沒兩天,緊挨著他的船??康沫偔偤?9033號和瓊瓊海08077號漁船,一艘要去南沙作業(yè),一艘要帶專家去西沙科考,而他們每出去一趟,都得告別家人近一個月。跟風浪英勇搏斗,卻與家人聚少離多,這就是漁民們的常態(tài)生活。潭門漁民出海一般都是潛水作業(yè),對于全世界來說,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他地方的漁民是海面上的漁民,而潭門的漁民則自稱是“海里的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