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家驊
先生的時代
※ 袁家驊
“先生”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是對有學問者的尊稱。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曾經(jīng)誕生了無數(shù)的先生,比如有獨立思想主張的春秋先賢,唐宋盛世星光燦爛的博學鴻儒。時代也曾賦予它豐富多樣的含義,一個頗具豐富內涵的稱謂;一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修為;一種即將遺失的悲涼情懷……但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它另有深意,那就是對三尺講壇上教書匠的稱謂。
在世人的評判標準里,并非所有的教師都配稱“先生”。比如網(wǎng)絡上曝出的“校長性侵門”事件,不但令“斯文者”蒙羞,更令國人憤慨。震怒之余,人們在哀嘆道德文化淪喪的同時,卻愈加珍惜曾經(jīng)的名士風流,不禁把視線再次投向了百年前的民國;再次打量那個縱橫交織的時代;再次“觸摸”那些學貫中西、融通古今的先生們。
民國先生們皆有深厚的國學根基,不但有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佳作,更對西方的民主科學感同身受。先生們既提供了學問坐標,也示范了風度與風骨。他們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苦心孤詣、艱難前行?!跋壬倍值姆Q呼,既溫潤儒雅又端莊肅敬。
蔡元培時代的北大校園既有長辮子的國粹派辜鴻銘,也有提倡中西合璧的學衡派吳宓;既有革新思想的新文化領袖胡適,也有堅持舊文學的黃侃在課堂上大罵倡導新文學的師弟錢玄同有辱師門。
“中國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的傳奇人生一半是學問。1917年,年僅25歲、只有中學學歷的的梁漱溟靠著發(fā)表在《東方雜志》上的一篇《究元決疑論》登上了北大的講壇。梁漱溟人生的另一半是在中國發(fā)起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他在山東鄒平做鄉(xiāng)村建設實驗,發(fā)動農民成立自己的組織,爭取自身的利益,倡導“倫理本分,職業(yè)分途”,演繹了獨具風格的一生。
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的陳寅恪先后在哈佛大學、柏林大學、巴黎大學等歐美名校留學16年,通曉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多國語言,對藏語、梵語、西夏文、蒙文、滿文、印度文均有研究。他以德式研究的縝密探究東方文化的博大沉雄,紙中夾著故國百萬雄兵。蔣介石歷來對一流的文人特別重視,想找人寫一本“太宗傳”,他知道陳寅恪是中國隋唐史的泰山北斗,派人拿重金上了陳家,但是陳寅恪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其魏晉風骨,名滿天下。
一個時代的偉大,既在于這個時代有多少人能夠有所為,更在于這個時代有多少人敢于有所不為。1936年蔣介石約見竺可楨,希望他能出任浙大校長。竺可楨提出三個條件:“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干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這三條得到了蔣的允諾,他走馬上任。前二條國民政府基本兌現(xiàn),竺可楨一干就是十三年,到1949年離任時,浙江大學已建成“東方的劍橋”。民國時大學的獨立,令人欣羨。
北大校長蔡元培和清華校長梅貽琦都力推“教授治校”制度,所有的大事交給教授會和評議會決定,校長從不干涉,從而最大限度保障了學術自由和學識之上?!八^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边@是梅貽琦心中的大學,他說,“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端茶水、搬搬椅子。”
在西洋人眼中最有影響力的東方學者辜鴻銘可謂名士風流,以自己的“玩世不恭”游戲政壇。在京城一次宴會上,座上的政要名流們高談闊論著中國的時局,一位外國記者趁機問辜鴻銘,“中國政局如此混亂,有什么醫(yī)治的良方?”他大聲喊道,“有,把在座的政客和官僚,統(tǒng)統(tǒng)拉出去槍斃掉,中國政局就會安定下來?!鳖D時,人們面面相覷。
1962年,擁有32個博士頭銜的胡適在臺北猝然辭世,蔣介石親自題寫挽聯(lián):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公祭胡適當日,臺灣有30萬人參加送殯和路祭,胡適夫人江冬秀忍不住向長子胡祖望感嘆:“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這樣,不容易??!”
有人曾這樣評價民國時代的先生:在波瀾壯闊的民國文化、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歸中,先生們宛如一座座頑強的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法國作家莫洛亞在《雨果傳》里說:“時間可以淹沒小丘和山岡,但是淹沒不了高峰”。當我們把眼光投向那一片學術天地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遠不止幾座山峰,而是一片連綿起伏的山脈,群山巍峨,高聳云天。當辜鴻銘對臺下狂傲的北大學生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鞭子是無形的”;當陳寅恪所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刻上王國維紀念碑;當劉文典沖蔣介石喊出“大學不是衙門”;當胡適諄諄告誡學子“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钡臅r候,他們鮮明的個性和風骨躍然紙上:或深沉雅致、溫潤如玉;或勇猛精進、慷慨悲歌。
歲月如煙,斗轉星移。當距我們最近的季羨林、南懷瑾等先生們一個個遠去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問,在當代思想界、文化界執(zhí)火炬不斷前行的有幾個?能夠數(shù)十年秉燭夜行,不為利祿而變節(jié)的有幾個?始終忠于真理、不愧屋漏的有幾個?成為一代導師、知行合一的先生有幾個?當知識分子面對利益誘惑,弄虛作假、學術交易時,我們不禁要問,追憶先生的風采能否讓他們心生共鳴,擔當起歷史責任?
當我們凝視先生們遠去的背影,在字里行間回憶他們的音容笑貌,的確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繁華與寂寥。我們有懷念,懷念逐漸老去的那個朝氣蓬勃的年代;我們有嘆息,嘆息現(xiàn)代繁華迷離中的暮氣沉沉;我們在呼喚,呼喚能夠引領時代前行的先生橫空出世,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一競風流。
數(shù)十年來,尋找先生,尋找缺失的時代精神雖然不絕于耳,然應者寥寥。在歷史的記憶與無奈現(xiàn)實的博弈中,仁人志士如果僅僅將懷念滯留在泛著書香的文字中,徜徉在無限的夢幻中,卻不能知行合一,不能將群星閃耀的歲月刻入歷史的年輪中,那么嘆息與呼喚也是枉然。
袁家驊,資深媒體人,曾任《走近中國》《時代動漫》雜志主編和甘肅衛(wèi)視《堅持》欄目、深圳財經(jīng)生活頻道《商旅生活》欄目策劃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