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陸家嘴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上海 200120)
增液承氣湯加味治療糖尿病便秘療效觀察
張立峰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陸家嘴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上海 200120)
目的:觀察增液承氣湯加味治療糖尿病便秘的療效。方法:80例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40例,對照組用莫沙必利膠囊,實驗組用增液承氣湯加味。結(jié)果: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增液承氣湯加味治療糖尿病便秘有顯著療效。
糖尿??;便秘;增液承氣湯加味;對照治療觀察
糖尿病便秘是因為糖尿病導致長時間代謝紊亂,損傷胃腸植物神經(jīng)功能所致,是糖尿病發(fā)生率較高的合并癥[1]。糖尿病便秘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焦慮、心煩等。我院用增液承氣湯加味治療糖尿病便秘取得顯著效果,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門診患者,符合糖尿病、便秘的臨床診斷標準以及辨證標準[2-3]。排除糖尿病合并嚴重應激狀態(tài)患者,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癌癥以及精神病患者,對藥物過敏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等。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42~71歲,平均(53.3±5.1)年;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7.1±2.6)歲;間隔排便的平均時間(4.3±1.4)天。實驗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44~72歲,平均(52.7±5.4)年;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7.3±2.1)歲;間隔排便的平均時間(4.6±1.2)天。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均用糖尿病常規(guī)基礎治療。糖尿病運動療法,營養(yǎng),心情保持愉悅,藥物治療,有針對性的胰島素治療等。
對照組給予莫沙必利膠囊5mg,1日3次,于餐前15~30min服。
實驗組給予增液承氣湯加味。麥冬30g,玄參30g,地黃15g,大黃9g,黃芪30g,白術(shù)30g,桃仁10g,火麻仁20g,肉蓯蓉25g,木香6g。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飯后溫服。
兩組療程均為8周。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治愈:大便恢復到患病前的水平或恢復正常,其他臨床癥狀消失。顯效:便秘顯著改善,大便稍干或者便質(zhì)、大便間隔時間基本正常,排便間隔時間不超過72h,其他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便質(zhì)干結(jié)明顯改善或排便間隔時間縮短超過24h,其他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無效:便秘、其他臨床癥狀沒有變化。
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糖尿病便秘是因為血糖水平較高,在高滲作用的影響下大量的水分被排除,不能軟化糞便,此外因為蛋白質(zhì)負平衡、代謝紊亂導致會陰和腹肌肌張力缺乏,排便無力,最終導致便秘[5]。
糖尿病便秘屬中醫(yī)“脾約”、“便秘”等范疇。大腸正常的傳導功能需要臟腑、津液、血、氣的相互協(xié)同才能完成[6]。糖尿病病程較長,因津液耗傷、燥熱內(nèi)結(jié)或者腸胃受累,進而引起腸道失潤,大便干結(jié)不能有效排除,病久氣陰耗傷,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陰傷津虧則不能滋潤,最終致大便難以排除?;静C為氣虛血瘀、陰虛腸燥,治療應益氣活血、滋陰增液為主輔以瀉熱通便。增液承氣湯加味方中生地、麥冬、玄參潤腸滑腸、滋陰增液,肉蓯蓉益腎養(yǎng)血、滋陰生津,桃仁活血化瘀,白術(shù)、黃芪益氣健脾,火麻仁潤燥滑腸,大黃瀉熱通下、軟堅潤腸,木香行氣止痛、調(diào)中導滯。諸藥合用,具有益氣活血、滋陰潤燥、瀉熱通便功效。因此,增液承氣湯加味治療糖尿病便秘有顯著療效。
[1] 秦慷,陳璇,陶艷.糖尿病便秘的治療現(xiàn)狀與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13,13(3):66-69.
[2] 向旭,朱海杭.糖尿病便秘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3,25(4):251-252.
[3] 陳雅娟,祝亞男,馮曉紅,等.增液通便方敷臍聯(lián)合蠟袋灸治療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便秘患者3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5,25(6):483-486.
[4] 馬永順.健脾益肺方治療脾肺氣虛型糖尿病便秘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2):150-151.
[5] 郭蘭芹,謝靜,黃玉宇.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糖尿病便秘45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27(9):610-611.
[6] 陳敏.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糖尿病便秘35例臨床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1,22(16):86-87.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0957-01
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