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勝連
成都王家葵,學(xué)者書家,字曼石,齋號玉叩,醫(yī)學(xué)博士,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教授,左手金石書法,右手本草藥理,博古好學(xué),著述頗豐,名聞海內(nèi)。那年初秋,我造訪錦官城,三兩好友相聚在浣花溪畔的送仙橋,當時家葵兄正潛心考證漢代碑刻拓本,已頗有建樹。那天,他用正宗的成都話,破解漢代《張遷碑》不為人知的隱情,生動鮮活地建構(gòu)了王家葵版的《張遷碑》問世始末:東漢靈帝時政局腐爛透頂,縣老爺張遷本是一位貪鄙的壞官,不學(xué)無術(shù),卻喜歡沽名釣譽。當他榮升的時候,要求鄉(xiāng)紳吏民“自愿”為他樹立去思碑,于是不論撰碑的文士,寫碑的書家,刻碑的工匠,都懷著憤怒厭惡的心情辦理此事。寫文章的故意讓他亂認祖宗;書寫者用“殯”詛咒他死掉,用無“心”暗示他不忠,“暨”分寫成“既且”,大約是想起《詩經(jīng)》“女曰觀乎,男日既且”的典故,有意惡搞。碑陰是“自愿”捐款人的名單,當然不必草率,所以字體與碑陽不同;里面許多人都用字而不用名,依當時禮儀,也表示對碑主的不屑。家葵兄妙用了一個老相聲,說一位沒文化的貪官升職,要求下屬“自愿”送萬民傘。大家不得已,集資弄了一塊大匾,寫著“天高三尺”。末了,貪官才知道,這是諷刺他刮去本縣地皮三尺厚。家葵兄一針見血地說:《張遷碑》的情況,可不可以也解讀為“天高三尺”呢?后來這個精彩故事收入了《玉叩讀碑》書中。
前不久,《玉吅讀碑》重訂再版。新版書名:《玉吅讀碑·碑帖故事與考證》,增加了20篇,還收入玉吅齋碑帖考10萬字。新書一出,洛陽紙貴。金石學(xué)者魯九喜點評道:玉叩關(guān)于碑刻拓本的考證文章,雖屬舊的金石學(xué)范疇,但運用了現(xiàn)代的研究方法。其證真、辨?zhèn)蔚慕Y(jié)果,服務(wù)于學(xué)術(shù)和藝術(shù)兩個領(lǐng)域。其實,盛名之下的家葵兄平素還寫得一手好章草,古雅雋逸,娟凈結(jié)實。很多看過玉叩法書的方家都會說:真讓人懷想當年“風(fēng)流章草出新裁”的沈從文。念及沈先生,就要起說他的學(xué)生,著名文物專家,考古學(xué)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先生。
沈從文先生1948年退出文壇,后來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1951年,年輕的孫機開始師從沈從文先生學(xué)習(xí)中國古代服飾史,曾協(xié)助沈先生整理中國古代銅鏡。1955年進入北京大學(xué)之后,長期在著名考古專家宿白先生指導(dǎo)下運用考古學(xué)的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幾十年來,孫機運用文獻與實物互相對照、互相印證的方法,在古代輿服、科技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90年,孫機成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還篩查漢代文物、梳理漢代文獻、分類整理考訂編著《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通過對古人衣食住行和生活現(xiàn)場的考據(jù)、還原,編撰《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這兩部經(jīng)典著作已成為歷史文物考古學(xué)者案頭必備之書。孫機在著述研究中一直堅持手繪文物線描圖,力求真實還原文物的生動細節(jié)。前幾天,為查閱漢代燈具資料,再次拜讀《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受益良多,也為孫機先生治學(xué)嚴謹,學(xué)問精深而深深折服。薪火相傳,孫先生有一位高足,“京城三大才女”之一,古代名物考證學(xué)者揚之水。
孫機先生對漢代名物有著精深研究和獨到見解。漢代是中國古燈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中國古代最早的照明器具被稱為“燭”,從火從蜀。蜀為葵蟲。古時火炬多以葦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樣子像葵蟲。商周時代的《周禮》《儀禮》《禮記》中已出現(xiàn)“燭”字,即是專指這種火把、火炬。同時,未燃的火把通稱為“燋”,用于把持的火為“燭”,置于地上的為“燎”。據(jù)孫機先生考證,燈是從食器中的豆轉(zhuǎn)化而來的?!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巴叨怪^之登?!惫弊ⅲ骸凹锤酂粢病!倍篃舸蠹s出現(xiàn)于春秋,至戰(zhàn)國時,式樣變得繁多,但直到西漢,燈還沒有完全脫出豆的形制,被稱為“燭豆”。
漢代的豆形燈,上有盤,中有柱(校)、下有座(柎)。在圓形燈盤中間,通常會有一枚支釘形的火炷,孫機先生將漢代在燈盞內(nèi)的火炷上插麻蒸的點燈方法,名為“盞中立柱式”,銅豆燈的燈炷大都用硬纖維做成,小的陶燈用軟纖維做。而西方的燈則一直將燈炷搭在盞唇上,被稱為“盞唇搭柱式”,古代的地中海區(qū)域和西亞各國均用此式燈。這種燈在唐代時通過新疆傳入內(nèi)地,宋代以后,我國各地已普遍使用這種燈了。漢代將燈柱較高的豆形燈名為“立燈”,而燈柱較矮的則稱為“短燈”。如果沒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燈盤下設(shè)三矮足,而在燈盤一側(cè)裝扁鈑的豆燈,則名為“拈燈”或“行燈”,可用在行動中照明。六月一天,一位西安的著名青銅收藏玩家曾在微信圈里亮出一只精美的漢代青銅行燈,燈盤外側(cè)鐫刻著華麗紋飾,一轉(zhuǎn)眼兒就給藏友搶收了,甚至連一張圖片都沒有留下。豆燈還有“卮燈”“轆轤燈”“動物燈”等不同品種。
漢代除豆燈外,還有裝置多枚燈盞的多枝燈,且多數(shù)燈盤固定,分層錯落安置,點燃之后,燈火交相輝映,如火樹銀花,十分華麗,多用于宮廷或王府。而漢代一般居民,西漢時多用豆形燈,東漢中期以降,則多用碗形燈盞之燈。漢代創(chuàng)制出一種裝有煙管的銅燈,即紅燈,又稱為“息煙燈”最著名的是長信宮燈,此燈作一宮女跪坐捧物狀,宮女梳髻覆幗,頭部微俯,著深衣,跣足,宮女上臂內(nèi)為煙管,下臂支承著燈座。燈罩左右開合,調(diào)節(jié)光亮。長信宮燈將實用、科學(xué)、美觀融為一體,完美地體現(xiàn)出了漢代匠作的智慧與技術(shù),代表著漢代銅燈最高成就。
漢代陶燈主要以無釉、陶豆燈為主,釉陶豆燈相對少見,品級較高。幾年前,在網(wǎng)上收到一只漢代濟源釉陶豆燈,圓燈盤上帶有燈炷,品相完整,十分珍貴。今年春上,中原一位藏友在微信圈里貼出了這一只綠釉漢代豆燈,器形古樸,燈座滿布漢代跑獸紋飾,燈柱粗碩,燈盤深圓,盤心為褐色釉,上面還有一層油漬和燒灼痕跡。藏友解釋說,這是熟坑老貨,已出土多年,真正好貨色,現(xiàn)在不好找了。在漢代陶豆燈中,燈柱較矮的“短燈”常見,而燈柱較高的“立燈”則十分稀有,十多年來,從未遇見過完整器。手上這只立燈由徐州藏友手上轉(zhuǎn)讓而來,原本精致的圓盤燈座已碎裂為數(shù)塊,露出赤紅的陶胎,但從淡綠斑駁閃著返鉛釉光的燈座上,還依稀可見精美的跑獸紋飾。燈柱高近20厘米,呈方柱形,中間斷開,經(jīng)人工粘合,上部呈褐色釉。燈盤最精彩。燈柱上端為一小巧的方形底板,上置精美的圓形燈盤,滿釉返鉛,燈盤外沿淺劃著一圈細致的紋飾,似乎在提醒著后人:這是一只有尊貴地位和較高品級的立燈。
眼前這兩只漢代陶燈,常讓我聯(lián)想起古人青燈夜讀的場景。“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憶兒時?!边@是宋代大詩人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jié)》詩中的佳旬。公元1165年秋天,時年41歲的陸游初任隆興(今江西南昌)通判,孤寂無侶,秋風(fēng)蕭瑟的夜晚,詩人手捧書卷,郁郁寡歡,清冷的燈光映照出詩人早生的華發(fā),只有想起兒時那些有味的場景和心情,才能給他帶來人生的快意。在中國古代詩人中,陸游是高壽的,在“人過七十古來稀”的唐宋時代,陸游度過了人生的八十五個春秋;陸游很高產(chǎn),一生作詩三萬多首,留存下來的就有九千多首。陸游好學(xué)不倦,集中寫青燈夜讀的詩篇到八十歲以后還多見。我們看到陸游六十三歲時作《冬夜讀書》:“退食淡無味,一窗寬有余。重尋總角夢,卻對短檠書”;七十五歲時再作《冬夜讀書示子聿》:“圣師雖遠有遺經(jīng),萬世猶存舊典型。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fēng)雷一燈青”。詩人一生留下《冬夜讀書》詩二十多首,我們可從中讀到“莫笑燈檠二尺余,老來舊學(xué)要耘鉏?!薄凹t燭悔從長夜飲,青燈喜對小年書?!薄疤煅膽延言虑Ю?,燈下讀書雞一鳴?!薄鞍装l(fā)蕭蕭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燈?!钡燃丫涿?。陸游用詩歌昭示世人:青燈有味,讀書日長。
丙申小暑,凌晨歐洲杯半決賽激戰(zhàn)正酣,天亮前葡萄牙終以2比0取勝威爾士,足球巨星C羅率領(lǐng)著低調(diào)的葡萄牙戰(zhàn)隊殺入決賽,昂揚劍指心中渴望已久的德勞內(nèi)杯。恰巧此時,“搖滾老太”杜大姐夫婦與女兒一起從德國來到法國,租住到了巴黎市中心一處溫馨的民居。歐洲杯已經(jīng)讓巴黎成為了歡樂的海洋,不管大姐是否是球迷,我都能感受到她的欣喜和快樂。杜大姐年輕時是一位優(yōu)秀的小提琴手,也信手寫過琴思悠悠的美文;夫君趙先生風(fēng)趣幽雅,多才多藝,多年來夫唱婦隨,瀟灑自在。幾天前,退休近十年的杜大姐夫婦開了個人微信號:《搖滾老太看世界》,要通過一臺相機、一支筆記錄旅程,留作日后的回味。
我們一直都在說:世界那么大,我想看一看。真佩服杜大姐夫婦邁出了堅實一步,真心祝?!皳u滾老太”攜手“黃海土豆”,一對永葆童顏的快樂夫婦走遍天下!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真想有一天,也像搖滾老太一樣開心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