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美國)
江南銀幣上的“HAH”
孫浩(美國)
江南銀幣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底在簡稱寧廠的“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開鑄。形制與他省通行的龍洋相同,正面除中心滿文外全部為漢字,無外文(彩頁1圖1)。次年改版,加注戊戌干支紀年,爾后所造江南光緒銀元皆援例辦理。然而辛丑年(1901)時,卻多出一種加上英文字HAH(彩頁1圖2)。按民國四年(1915)寧廠報告書的官方說法,目的是“取信中外”。江南銀幣若成色分量精準、貨真價實,何需在通行三年后多此一舉,有無言外之意?文獻記載的字里行間中,有蛛絲馬跡可尋。
辛丑的前一年是光緒二十六年歲次庚子,寧廠報告書是這樣記載的:“正月,江督鹿(按:應是鹿傳霖)以局內(nèi)亟需整頓……。四月,嗣因北方起釁,洋價日跌,銷路稽滯,稟請暫行停鑄。九月初一,停鑄銀元”。官樣文章冠冕堂皇,卻未透露為何急需整頓內(nèi)部;停工歸咎義和團動亂,導致銀幣跌價市場萎縮。雖說十九世紀末因銀賤銅貴各地出現(xiàn)錢荒,惟在局勢震蕩之際現(xiàn)大洋乏人問津,此說有悖常理。百思不解之余,近日重新梳理手邊數(shù)據(jù),再對照當時外文檔案的描述后,茅塞頓開。
在英國錢幣學者李察偉德(Richard N.J.Wright)1976年英國皇家集幣學會(RNS)年刊所發(fā)表之“Silver Dragon Coinage of Chinese Provinces”(中國各省龍銀)論述中提到:根據(jù)英國駐南京領(lǐng)事的商務報告,開鑄后寧廠所造銀元質(zhì)量參差,含銀低于標準,致市面評價甚低,不受銀錢業(yè)歡迎,銷路遲滯。
庚子年的中國海關(guān)〈南京口〉報告記載,寧廠因財務困難關(guān)閉兩次;先在五月初停工,但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大沽炮臺(按:五月廿一日/1900年6月17日)造成人心浮動,爭相以笨重的制錢兌換銀元,因市場需求而復工,每日生產(chǎn)2至4萬枚;雖短暫獲利但無法扭轉(zhuǎn)頹勢,八月底再度關(guān)閉。所聘英籍化驗師Wharton(按:寧廠報告書中名“華振”。其全名為Frederick Malcolm Wharton)離職返國,海關(guān)報告的敘述即其提供。兩則記載既彼此對應亦合乎常理,較寧廠報告書避重就輕的說詞令人信服(彩頁1圖3)。
次年辛丑四月初一(1901年5月18日)江南局重行開工,新聘洋技師H.A.Holmes(報告書中名“霍教習”)為頭等化驗員到廠,“銀元皆加戳記,以為取信中外之計”,此即江南銀幣加注HAH的始末;而報告書中使用“計”字,如今看來令人玩味(彩頁2圖4)。
辛丑全年計生產(chǎn)九個月,制額為壹元2 377 710枚、貳角47 114 660枚及壹角7 794 100枚,伍分不詳;以面值計超過12 580 052元,貳角占約四分之三為最大宗。又據(jù)南京海關(guān)報告引用6月到職洋技師提供之數(shù)據(jù):加上HAH字樣后,下半年每工作日平均熔銀五萬兩來制造大小銀幣;另約有10萬枚已制成而銀色較差之無英文字壹元銀幣被收回。按此推算,大元月均量為26萬余枚,而無HAH版生產(chǎn)不足月,以復工初期匠藝生疏產(chǎn)額必低,應不及此數(shù),20萬枚計姑且合理;也就是說新制成即有半數(shù)左右回爐,故全品狀態(tài)的辛丑無英文版存世七錢二分相對稀少,頗為珍貴。
江南銀幣的榮景如曇花一現(xiàn)。由于銅元的興起,僅一年即因利潤薄弱在次年(壬寅、1902年)五月底停產(chǎn),“以后銀元一季止鑄數(shù)日”,驗銀師的地位已不如前。擴建之新廠及原來的設(shè)備都趕工制造銅元,數(shù)以億計。
HAH加字版銀幣產(chǎn)銷先盛后衰,除因銅元暢銷及江浙市面有大量鷹洋外,分兩不足應也是原因之一。據(jù)《民國三年總廠報告》,光緒二十四年的江南壹元成色902.723‰、重庫平七錢二分四厘六;二十八年者為902.7‰,雖色足但重僅七錢七厘四;含純銀計少一分五厘,也難怪在各行業(yè)的接受度不如信譽卓越的鷹洋。據(jù)海關(guān)數(shù)據(jù),江南銀幣在南京約可與鷹洋等值,在上海及其他地區(qū)就得貼水1%左右。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三月“霍教習因商酌成色,稟請魏督飭加整頓”、五月“每镕一罐計重一千二百兩……減銅,加發(fā)銀十三兩…務求銀色高足,照舊用霍教習戳名”;顯示寧廠故態(tài)復萌,否則洋匠何必“稟請商酌”、隨后飭令減銅、加銀“務求銀色高足”?上述“總廠報告”也可為佐證。
霍氏離任時間未見明確記載,若以二十七年四月復工時到廠、比照前任簽訂二年為期,此刻恰滿兩年;推測洋技師或聘書約滿求去,“照舊用霍教習戳名”,用詞斧鑿斑斑也透露出某種訊息,應是指洋員離職后暫不除名之意,故斷定乃此時離任。筆者認為,江南癸卯銀幣之所以分“無花”(圖5)及“有花”(圖6)兩版,即以此為界,前者系霍氏在職期間所造,離去后的加上花飾區(qū)別。
由于每季只開爐造銀幣一次,而霍氏是在癸卯三月請求整頓,再以多年來的觀察,其數(shù)量遠低于辛丑無英文版,推測無花版或許僅生產(chǎn)一天,很可能是新歲次之初象征性地制作一批。因鑄期短產(chǎn)額低,癸卯無花七錢二分成為江南銀幣名品之一。歲次甲辰的光緒三十年(1904)是江南銀幣有HAH字樣的最后一年,但加上了TH或CH,乙巳年起改版使用SY銘記。
有關(guān)H.A.Holmes的個人資料,包括全名等目前尚未查出。
由于全力生產(chǎn)銅元,寧廠未另聘外籍化驗師。宣統(tǒng)二年度支部以幣制厘定,造幣權(quán)專歸總廠,令該廠造冊候裁。然又因新國幣之大清銀幣欲在上海發(fā)行而恢復,經(jīng)洽商回聘原英籍化驗師華振于宣統(tǒng)三年(1911)五月到廠。故江南光緒銀幣后來出現(xiàn)的TH、CH及SY等英文,皆非洋技師名氏縮寫。鑒于甲辰TH版數(shù)量遠低CH版甚多,經(jīng)參照寧廠歷年制額,筆者推斷前者為甲辰年所造,后者是民國期間大量生產(chǎn)的版本。
辛亥革命國體變更后,南京政府財政部在民國元年(1912)二月十日更換關(guān)防為“中華民國財政部造幣總廠”,將寧廠升格,旋派前清總廠任事的王兼善為廠長,王卻在同年4月“條陳津廠為造幣總廠理由致財政部呈”中指出,前一年造大清新國幣時“該廠所鑄壹圓新幣,曾由前清度支部考驗拾萬枚,其中重量出乎公差以外者,實占十分之七,至花紋不清、裂幣眾多”,沉疴之難起可見一斑。王兼善隨即辭職,次年2月改名財政部江南造幣廠。至民國十七年(1928)6月因電線走火廠房焚毀關(guān)閉,寧廠始終未獲總廠地位。
[主要參考書目]
①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四篇,北京民國大學出版部,1925年,17~20,24頁。
②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數(shù)據(jù)匯編》第三輯,金融(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299頁。
③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Trade Reports 1900,p.232&1901,p246.
④Richard N.J.Wright:“Silver Dragon Coinage of Chinese Provinces”,Numismatic Chronicle,London,1976.
(責任編輯劉箏)
江蘇錢幣博物館開館
2016年1月22日下午,江蘇省錢幣博物館在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機關(guān)大樓舉行開館儀式,南京分行周學東行長為江蘇省錢幣博物館揭牌。
江蘇錢幣文化歷史悠久,貨幣品種眾多且內(nèi)容豐富,貨幣的地域特色鮮明。為了收藏、陳列和研究江蘇古代、近現(xiàn)代貨幣,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設(shè)立江蘇錢幣博物館。
江蘇錢幣博物館陳列的貨幣既展示中國錢幣整體發(fā)展脈絡,又突出地方特色,重點介紹江蘇錢幣及有關(guān)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展廳按時間序列分為先秦至漢、六朝前后、隋唐至宋、元明清代、民國時期、近現(xiàn)代江蘇貨幣六個展區(qū),陳列1000余件各種貨幣和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價值的珍稀資料。
中國錢幣博物館向江蘇錢幣博物館開館發(fā)來賀信,勉勵江蘇錢幣事業(yè)取得更大成績。湖北、新疆等10家兄弟省市錢幣博物館發(fā)來賀信表示祝賀。
在寧南京分行行領(lǐng)導、各市中支、縣支行行領(lǐng)導參加開館儀式,并隨后參觀了江蘇錢幣博物館。
江蘇省錢幣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