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方史學史的發(fā)展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2016-11-26 07:48陳恒
社會觀察 2016年9期
關鍵詞:歷史學史學歷史

文/陳恒

西方史學史的發(fā)展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文/陳恒

西方史學史的誕生與發(fā)展

關于歷史是什么、歷史學是什么、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么以及為什么要撰寫歷史等問題,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人在探討。早在二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就對歷史學的方法路徑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他看來,歷史是描述發(fā)生的事情,是編年式的,處理的是偶然發(fā)生的特定之事。普魯塔克在《論希羅多德的惡意》中,對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史學思想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希羅多德的歷史敘述中充滿謊言,包含著反雅典的偏見,該文本可以說是西方世界針對史學家個體及其著作進行評判的最早作品。

從古典時代以降直至近代早期,西方論及歷史和歷史學的著作不斷出現,其中不乏充滿真知灼見或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作品。古羅馬作家琉善(約公元120-180年)的《論撰史》流傳至今,他認為“歷史只有一個任務或目的,那就是實用,而實用只有一個根源,那就是真實”。羅馬帝國晚期的教父哲學家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可說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歷史哲學,對后世的歷史觀產生了至深的影響。在他的解釋里,世界歷史進程是光明與黑暗、善與惡之間不斷斗爭的歷史,是在上帝創(chuàng)造的時間框架里且按照上帝的意志有條不紊地展開的過程。盡管奧古斯丁撰寫這部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駁斥異教徒,為基督教辯護,但他所闡釋的歷史觀,在歷史時間的概念框架、歷史學的性質和目的方面,為中世紀史學奠定了基調,并一直主導著近代早期的基督教神學的歷史撰述。直至17世紀后半期,路易十四宮廷神學家博敘埃(1627-1704年)所撰的《世界歷史講授錄》(1681年),仍在重述著奧古斯丁的神學史觀。

但無論是對過去史著的評述,還是對史觀的闡述,上述的諸多著作都還不屬于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史學史范疇。今天我們談到“史學史”,對應的英文詞一般是“Historiography”,指的是學科意義上的歷史學,而非“事實的歷史”,它包含兩層意思,即對事實的歷史進行研究和撰述的發(fā)展史,以及對研究事實的歷史時運用的理論和方法。史學史指的是“對歷史寫作方式的研究,也即歷史撰述的歷史……當你研究史學史時,你不必直接去研究過去的事件,而是研究某個史學家著作里對這些事件不斷變化的解釋”。我們按此定義去追根溯源,今天意義上的史學史于16世紀才朦朧出現。人文主義時代的法國人讓·博丹(1530-1596年)撰寫了流傳廣泛的《理解歷史的捷徑》,該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進行歷史撰寫的框架、原則和方法。首先,他反對從《但以理書》中引申而來的基督教精致的四帝國說,代之以從地理環(huán)境出發(fā)來考察具體歷史進程的世界史三階段說;其次,他認為歷史的形式有三種,即人類史、自然史和圣史,且應該首先關心人類史;再次,他倡導歷史撰寫要盡力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對史料要進行精心考證。我們可以把該書視為西方史學方法論的先驅之作。1599年,法國歷史學家拉·波普利尼埃爾(1541-1608年)的歷史三部曲(《歷史著作史》《完美歷史的觀念》《新法國史的構想》),可以看作是西方史學史的開山之作。在博丹、拉·波普利尼埃爾等許多先行者之后,法國人蘭格勒特·杜·弗萊斯諾伊(1674-1755年)的《歷史研究方法論》(1713年)提供了許多歷史著述的摘要,這份摘要是對博丹《理解歷史的捷徑》一書所附文獻目錄的擴充。1777年,哥廷根大學授予了第一個歷史學博士學位,歷史學自此在知識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直到19世紀初,歷史學在德國最早完成職業(yè)化進程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史學史研究才逐漸得到真正的重視。因為職業(yè)化的學科研究,需要梳理漫長發(fā)展史累積的遺產,以便從中尋獲有用的材料和線索,或發(fā)現可供研究的主題,或學習借鑒視角和方法。在歷史學職業(yè)化大約一個世紀后,歐美各國均出現了一股史學史研究的熱潮,對歷史學(尤其是近代以后的歷史學科)進行某種系統(tǒng)的整理和總結,并產生了一系列流傳后世的史學史作品,如傅埃特(1876-1928年)的《新史學史》(1911年),古奇(1873-1968年)的《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1913年),肖特威爾(1874-1965年)的《史學史導論》(1922年),班茲(1889-1968年)的《歷史著作史》(1937年),湯普森(1869-1941年)的《歷史著作史》(1943年),巴特菲爾德(1900-1979年)的《論人類的過去》(1955年),以及最近比較流行的布雷薩赫的《歷史編撰:古代、中世紀和近代》(2007年第3版),等等。其中瑞士歷史學家、新聞記者愛德華·傅埃特(1876-1928年)所寫的《新史學史》(1911年)是一本真正學術意義上的史學史通志,內容涵蓋自宗教改革以來的歐洲史學著作。傅埃特注重思想觀念對歷史進程的巨大影響,但忽略了社會發(fā)展中的社會經濟因素的作用。

遞及20世紀,伴隨著史學研究本身的快速發(fā)展,出現了諸如法國的年鑒學派、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美國的社會科學史學派等流派,史學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均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得人們更需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記述與研究的演變,分析歷史研究背后方法路徑和分析技術的應用,史學史研究也因此獲得快速發(fā)展,成績斐然。

從時間順序來看,大致可以把20世紀以來的史學史研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學科初始階段(1903-1945年),這時的史學史大多是記述性的;(2)學科史學史階段(1945-1989年),史學史成為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3)全球史學史階段(1989年以來),史家以交流與融合的眼光看待全球史學史的發(fā)展。從著述體裁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把史學史論著分為三種類型:(1)書評和傳記式的史學史,如古奇、湯普遜等人著述;(2)通史的、斷代的或專題的史學史通論,如普法伊佛(1889-1979年)、布雷薩赫、凱利、伊格爾斯、約翰·布羅(1935-2009年)等人的著述;(3)全球史學史,如勞埃德、沃爾夫等人的著述。當然還有諸如布克哈特、屈威廉、伯瑞、卡爾、芬利、莫米利亞諾、布羅代爾、格拉夫頓(1950年-)這類歷史學家的自我反思,對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的思考,也有克羅齊、科林伍德、海登·懷特等人從歷史哲學層面對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的思考。這些著述都從不同的層面對史學史研究做出貢獻。

早期史學史著作也包含批評性的注釋,但實際上,它們討論的大多是歷史學家個人及其著作,在本質上是記述式的。這在很大程度已不能滿足當今史學研究迅速了解自身學科本源與演進歷程的需要。

史學思想史的出現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這是史學史編撰的另一條路徑,也就是以一種更富有批判性和更具有分析能力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編撰的史學史,以努力尋求19世紀歐洲歷史編撰中的“一種深層結構內容”的海登·懷特為代表。懷特的《元史學》于1973年出版以后,就在學術界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針對此著有大量研究文章和評論,影響波及至今。懷特認為歷史編撰是詩化性質的,以此為出發(fā)點,他否認歷史學的科學性,認為歷史學與自然科學是根本不同的。在他看來,史學自身的性質使得史學處于一種概念混亂狀態(tài),因而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史學不是科學而是藝術創(chuàng)作,所以敘事對史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对穼W》一書就是用一套從其他學科借用的概念來闡明懷特觀點的詩化過程。對于這種極端觀點,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采中庸之道調和兩派觀點的亦有之。

凱利(1931年-)的史學史三部曲(《多面的歷史》《歷史的時運》《歷史前沿》),從希羅多德一直講述到20世紀史學的發(fā)展。該書既有記述,又有分析,兼具上述極端觀點的長處,這不但避免了平鋪直敘所帶來的膚淺,而且也避免了過于注重理論演繹所導致的玄奧。誠如前輩何兆武教授所說,“《多面的歷史》所論述的,正是從古希臘的希羅多德下迄18世紀德國赫爾德的一系列西方歷史學家對西方歷史進程的理解或解釋”。新近由復旦大學張廣智教授主編的六卷本《西方史學通史》大體也屬于這一類型。

20世紀中期之后世界格局發(fā)生急劇轉變,全球一體化急劇加速。與此同時,從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撰寫世界史,或從整體上探索人類文明的演進規(guī)律和發(fā)展動力,不斷促進史學實踐要體現全球視野。隨著全球史的出現,全球史學史也出現了。早在20世紀60年代,學術界就關注全球史學史了。比如,1961-1962年間,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有關亞洲各民族的歷史著作》,分別是南亞卷、東南亞卷、東亞卷和中東卷,它是以20世紀50年代晚期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召開的會議為基礎編撰的,獲得廣泛好評,至今仍有很大參考價值。再比如西爾斯主編的《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1968年)第6卷中關于“歷史編纂”的綜合性文章,涵蓋了有關伊斯蘭、南亞和東南亞、中國和日本的簡明敘述。巴勒克拉夫(1908-1984年)的《當代史導論》(1964年)、《當代史學主要趨勢》(1978年)中也涉足了非西方世界的歷史寫作。

全球史學史論述的主要特征是:(1)不僅論述史學本身發(fā)展的歷史,也研究史學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注重史學形成的社會基礎與文化基礎,注重史學知識的傳播與社會組織、學術體制之間的關系;(2)比較方法與全球視野的運用。重視不同區(qū)域不同文化之間的史學互動,著重東西方比較研究,尤其是三大傳統(tǒng)——地中海傳統(tǒng)、儒家傳統(tǒng)、伊斯蘭傳統(tǒng)——的比較研究,從而說明全球史學一些內在的本質特征;(3)注重傳統(tǒng)與接受的關系,研究各種史學傳統(tǒng)在內部的傳承與外部的接受,非常注重非西方史學傳統(tǒng)研究;(4)力圖避免“西方中心論”,充分考慮西方以外的史學傳統(tǒng),不過度突出西方的分期概念,等等。

西方史學史研究在中國

明清之際,由于西學東傳,西方世界的學術話語、概念、方法也逐漸影響到中國傳統(tǒng)史學,到了晚清和民國時代更是如此,“過去的乾嘉學派,誠然已具有科學精神,但是終不免為經學觀念所范圍,同時其方法還嫌傳統(tǒng),不能算是嚴格的科學方法。要到五四運動以后,西洋的科學的治史方法才真正輸入,于是中國才有科學的史學而言”,自此以后,中國史學也開始不斷融入世界,中國的史學史研究成為世界史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20世紀以來,中國史學家慢慢重視中西史學史研究了,該領域逐漸成為獨立的授課內容與研究主題。早在1909年,曹佐熙(1867-1921年)為湖南中路師范學堂優(yōu)級選科的學生講授“史學研究法”,該課程講義成為《史學通論》一書。

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當時中國的不少大學設立歷史系、史學系或史地系。1919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廢文理法三科之分,改門為系,新建包括史學系在內的14個系。1920年,出任史學系主任的朱希祖(1879-1944年)提倡設立中國史學原理、史學理論等課程,并躬身為學生講授“中國史學概論”,撰寫成《中國史學通論》一書及其他一些史論文章。他還延請留學美國的何炳松(1890-1946年)為學生開設“史學方法論”“史學原理”等課程,由此而引起何炳松翻譯美國史學家魯濱遜(1863-1936年)《新史學》(1924年)一事,而《新史學》則成為“本世紀初的一部著名史學譯著”。這一時翻譯了不少史學史著作,大多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這些著作為未來的中國西方史學史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

20世紀中國史學發(fā)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就其整體來看,都是同吸收、借鑒西方史學的積極成果,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積極成果相聯(lián)系的。從1924年李大釗出版《史學要論》到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標志著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產生。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整,把民國時期的英美高校體系改造為蘇聯(lián)高校體系,史學研究也進入了蘇聯(lián)模式時代,但畢竟還有自身的特色。在這一時期,復旦大學的耿淡如(1898-1975年)非常重視西方史學史的科學的建設,他于1961年在《學術月刊》第10期上發(fā)表《什么是史學史?》一文就史學史的定義、研究對象與任務進行了系統(tǒng)的概述,認為這門年輕的學科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需要建設一個新的史學史體系”。該文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耿淡如從1961年開始就為歷史系本科生開設外國(西方)史學史課程,并在《文匯報》上撰寫《資產階級史學流派與批判問題》(2月11日)、《西方資產階級史家的傳統(tǒng)作風》(6月14日)、《拿破侖對歷史研究道德見解》(10月14日)等文章;在《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摘要》上刊登他所翻譯的索羅金的《論湯因比的歷史哲學》(4月1日)等文章,積極進行史學史研究推廣工作。同年開始翻譯英國史學家古奇(1873-1968年)的名著《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有部分章節(jié)油印,1989年由商務印書館作為“漢譯名著”出版發(fā)行,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至今仍是史學研究的必讀書目。

1961年4月12日,北京召開由周揚主持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寫會議,制訂了歷史學專業(yè)教學方案與歷史教科書編寫計劃,耿淡如成為外國史學史教科書編寫負責人。同年底,在上海召開有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老師參加的外國史學史教科書工作會議,決定由耿淡如負責編寫《外國史學史》。遺憾的是,由于“文革”,《外國史學史》的編寫計劃最終流產了。

“文革”后,百廢待興,外國史學史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郭圣銘(1915-2006年)的《西方史學史概要》(1983年)便是這一時期的第一本西方史學史專著。郭圣銘是中國世界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于世界史的教學與科研,“文革”結束后不久就發(fā)表《加強對史學史的研究》(刊《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表明他對這門專業(yè)的重視。自郭圣銘的《西方史學史概要》出版后,掀起了當代中國世界史學界外國史學史教材與專著出版的熱潮。這期間還有不少斷代、國別、主題史學史研究專著出版,表明這門學科快速發(fā)展與深入研究已今非昔比。

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間,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許多學者已經可以利用第一手原始文獻進行系統(tǒng)研究,選題也越來越與國際史學界接軌。這些研究專著逐漸構筑了浩瀚的史學史學術之林。這期間翻譯的域外史學史著作非常多,這些著作的引進大大促進了這一科學的快速發(fā)展,誠如周兵教授所言:“在20世紀80年代再次出現了一股引進、譯介西方史學理論的熱潮,從而逐漸促成了今天中國西方史學史學科的基本狀況。最近這一次的西方史學理論引進熱潮,至今依然方興未艾(或者可以說,如今對西方史學理論的引進已然形成了常態(tài)化),學界前輩、同行多為親歷者和參與者”。陳新、彭剛等人主持的“歷史的觀念譯叢”、岳秀坤主持的“歷史學的實踐叢書”兩套叢書系統(tǒng)地引進了西方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研究名著,為這一學科未來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此外,還必須提到的是《史學史研究》和《史學理論研究》,兩本刊物在促進史學史學科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妒穼W史研究》創(chuàng)刊于1961年,是國內唯一的有關史學史研究的學術刊物,第一任主編由已故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教授擔任?!妒穼W理論研究》是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于1992年創(chuàng)刊的,是有關史學史與史學理論的專業(yè)性刊物。史學雜志是史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的產物,是史學持續(xù)發(fā)展的物質載體,也是史學普及的標志。雜志一方面以發(fā)表文章、評論、總結等為主,客觀反映史學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還通過定主題、出???、約專稿等方式來左右或指引著史學研究的,一些雜志甚至成為史學更新的強有力的武器,如法國的《年鑒》(1929年創(chuàng)刊)、英國的《往昔與現在》(1952年創(chuàng)刊)便是典型代表。近年來,國內學術界涌現出許多以書代刊的學術連續(xù)出版物,正起著“史學更新”的作用,期待史學史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能取得更大發(fā)展。

學習研究史學史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學術記憶。對于人類社會來說,記錄歷史是一種自然的、必要的行為,研究書寫歷史的方法,探究歷史思想,勘探史學的傳播更是必要的:歷史之于社會,正如記憶之于個人,因為每個個體、每個社會都有自身的身份認同。以歷史為基礎的歷史記憶建構了一種關于社會共同體的共同過去,它超越了其個體成員的壽命范圍。歷史記憶超越了個人直接經歷的范圍,讓人想起了一種共同的過去,是公眾用來建構集體認同和歷史的最基本的參照內容之一。歷史記憶是一種集體記憶,它假定過去的集體和現在的集體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續(xù)性。這些假定的集體認同,使歷史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能夠得以實現,并作為一種內部紐帶將編年史中呈現的各種事件串聯(lián)起來,但又超越了人物傳記和傳記中呈現的某個偉人的壽命范圍。這一切都取決于我們對往日信息的保存——信息消失,知識無存,歷史遺失,文明不在。史學史是一座有無數房間和窗戶的記憶大廈,每一個房間都是我們的記憶之宮,每一扇窗戶都為我們提供一個觀察往昔與異域的獨特視角。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摘自《史學史研究》2016年第2期;原題為《西方史學史的誕生、發(fā)展及其在中國的接受》)

猜你喜歡
歷史學史學歷史
反思改革開放40年史學理論發(fā)展的幾個問題
新歷史
歷史微故事的選取原則以及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應用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史學漫畫館
歷史上的4月
“竜林”文化與民族社會歷史學(下篇)
史學漫畫館
西方史學通史
克山县| 上饶县| 山丹县| 突泉县| 依兰县| 视频| 西充县| 平潭县| 阿勒泰市| 潮安县| 星子县| 阿拉善右旗| 盐源县| 杂多县| 江阴市| 巨野县| 石渠县| 铜川市| 鹤庆县| 南华县| 安化县| 确山县| 缙云县| 金平| 延川县| 龙门县| 绥化市| 安庆市| 鄯善县| 鹰潭市| 奎屯市| 龙口市| 镇康县| 鹤岗市| 新丰县| 鲜城| 勃利县| 乐昌市| 安远县| 连江县| 安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