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麻永增、李俊平、楊喜報
楊子華:桃力民小學創(chuàng)始人
文/麻永增、李俊平、楊喜報
楊子華同志1908年出生于陜西府谷縣,1932年參加革命,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早期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的老同志,1945年英年早逝。他忠于黨、熱愛祖國和人民,將自己畢生精力無私奉獻給了黨的革命事業(yè)。
1932年,楊子華同志由臨河縣委書記王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積極投入農(nóng)民運動,組織農(nóng)民參加抗租、抗稅斗爭。當時為便于掩護革命工作,楊子華與王森、韓是今成為結拜兄弟,在黨的領導下,他們同王逸倫、閻定初、魏思文、劉進仁、侯進國等同志,為河套地區(qū)黨的組織建設和秘密斗爭,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1932年春天辦起“農(nóng)業(yè)合作社”,“窮人會”,以渠工罷工、借糧、 抗煙稅、 抗稅、抗糧等多種形式與反動當局、地主進行斗爭,把臨河地區(qū)的革命工作搞得轟轟烈烈。
1933年他們組織農(nóng)民運動,成立了查賬委員會,專門查幾家大地主的黑地……1934年后河套鬧饑荒時,他們組織群眾以“吃大戶”要“義倉糧”,開展分糧斗爭,緩解了當時群眾缺糧的燃眉之急,擴大了革命影響,激發(fā)了群眾參加革命、鬧翻身、求解放的熱情。
1935年5月初,內(nèi)蒙古臨河縣黨組織因叛徒出賣慘遭嚴重破壞。杜三柱、班三、呂六三名共產(chǎn)黨員被殺害掛人頭示眾,恐嚇共產(chǎn)黨員停止革命活動。縣委書記王逸倫脫險轉移去了蘇聯(lián),縣委委員楊子華脫險回到了桃力民村。
就在這年,楊子華在桃力民村被聘為教書先生,他以教書為名,在鄂托克旗桃力民地區(qū)開展革命工作。當時桃力民地區(qū)有幾家大戶雇傭私塾先生給他們的子弟教書,楊子華來后,對當?shù)匾浴度纸?jīng)》《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坐鋪》(即如何做買賣)為教學內(nèi)容的私塾進行了改革,不僅設置新課程,還將學生分年級教學。在校董委員會的同意下,楊子華將學校命名為桃力民小學,并于1935年8月27日正式建校。楊子華當了首任校長。桃力民小學教師也由2名增加到10余名,學生由10余名增加到90余名。同時還免費吸收窮人子弟入學,對學生進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宣傳。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桃力民小學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伊盟創(chuàng)建、領導的第一所宣傳革命思想的學校。楊子華校長帶領教師,利用課堂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抗日主張。他們講解“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占東北三省,蔣介石投降賣國持不抵抗政策;講解張學良、楊虎成發(fā)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推動國共合作。講解地理時,把《祖國地理圖》比喻為美麗可愛的秋海棠葉。教唱《五月的鮮花》《抗日十杯茶》《義勇軍進行曲》《9·18流亡曲》等抗日歌曲。
1935年9月下旬,地下黨員韓是今因暫時聯(lián)系不上黨組織,以賣貨郎作掩護從神府來到桃力民找到了楊子華。他們兩人協(xié)同桃力民開明大戶,籌建成立了桃力民自衛(wèi)軍和抗日動員委員會,并發(fā)動群眾在各大村建立了分會組織,領導桃力民地區(qū)的各界人士及廣大群眾積極開展抗日活動。
1936年年底至1937年年初,韓是今挑著貨郎擔幾經(jīng)周折,通過敵人封鎖線,來到延安向中共西北中央局匯報了桃力民地區(qū)的工作。 1937年,延安派以薛向晨、王得勝為首的工作組來到桃力民。1938年年初地下黨員賀挺鈞、李耀華來桃小任教。1938年6月,綏蒙工作委員會為了創(chuàng)建桃力民抗日根據(jù)地,具體領導桃力民地區(qū)的抗日救亡運動,決定組建桃力民工委,任命白成銘為桃力民工委書記,委員有楊子華、白凌云、張治華等人。
作為桃力民工委委員,楊子華與工委全體同志一道,積極開展工作,在深入群眾做工作的過程中,很快在桃力民地區(qū)組織起青年救國會和婦女救國會外,還重點深入到青年比較集中的桃力民小學,采取張貼抗日的宣傳畫,排演宣傳抗日的戲,散發(fā)油印傳單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動員廣大群眾,開展抗日救亡的各項工作。他們在桃力民小學培養(yǎng)發(fā)展了一批黨員和團員。內(nèi)蒙古政協(xié)原常委郝文廣就是在桃力民小學讀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1938年秋,楊子華推薦學生郝文廣、劉文斌、杭樹清去延安參加西北青年救國代表大會,從此他們投身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1940年郝文廣去延安學習(后任伊盟副書記),劉文斌、杭樹清在動委會工作(劉文斌被土匪殺害)。學校的年輕教師史左治到延安參加了青年干部訓練班。這些青年從延安歸來,廣泛地在群眾中傳達了會議精神,產(chǎn)生了很大的反響。
1939年新三師進駐桃力民,烏蘭夫、克力更等同志也經(jīng)常到桃力民學校開展工作,號召廣大師生團結奮斗,抗擊日寇,振興中華。從此根據(jù)地不斷擴大,星星之火,燎原在桃力民地區(qū)。
楊子華為革命,無私把家產(chǎn)分給窮苦農(nóng)民,全身心投入革命 ,不計名利地位個人得失。1941年,組織上調(diào)楊子華到延安民族學院工作。沒有合適工作崗位,他主動要求去總務科,什么都干。通信員病了他頂替。1942年,組織決定烏蘭夫(教育處長)和楊子華去中央黨校一部學習。有同志誤以為他是收發(fā)員,說:“唉!他怎么有資格去一部學習?”因為黨校一部只收師職干部學習。
在延安,楊子華和克力更出去買東西,私人價低,他倆卻去公家商店買貴的。他們說:“買你們的東西,是支持你們?yōu)楦锩喾e累資金?!币患∈拢麄兿氲氖菫辄h為革命的大事。
為革命,楊子華顧國家不顧小家,三個女兒病逝,母親病重顧不上回去照看。母親病危,楊子華中午趕到家,晚上母親就去世了?;丶肄k喪事也不忘動員群眾做軍鞋,支援桃力民自衛(wèi)軍抗日。還動員親戚蘇龍參加自衛(wèi)軍(后在解放軍總參謀部副軍職離休)。
為抗日,楊子華讓妻子抱上1歲的兒子,跟白凌云(白如冰)妻子邵芳、韓是今妻子張云申(也帶著兩歲的孩子),一起走村串戶宣傳抗日,組織群眾做軍鞋。白如冰高興地說:“你們?nèi)叶紖⒓痈锩?。?/p>
1945年12月7日,楊子華在延安中央黨校一部學習期間病逝,中組部發(fā)了消息,刊登在延安《解放日報》上。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兒子、桃力民小學的創(chuàng)始人楊子華先生英年早逝。
新中國成立后,桃力民小學高舉愛國旗幟,繼承楊子華等老一代革命傳統(tǒng),為新中國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革命事業(yè)接班人。上世紀50年代,桃力民小學少先隊開展向我國和外國革命領袖、邊防及朝鮮戰(zhàn)場的人民子弟兵寄“一封信”活動。不久收到了毛主席和朱副主席委托中央辦公廳轉給少先隊員們的回信和照片。他們還收到中國駐越南大使館轉寄的胡志明親筆信及肖像一張。共青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同志親自給孩子們寫回信。這些活動極大地鼓舞了老師們努力工作,孩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在黨的民族政策關懷下,“桃?!闭钩犸w翔。1935年學校只有幾間破土房,1985年有兩排磚瓦平房,現(xiàn)在建筑面積近2萬平米樓房,有近900名蒙漢學生就讀;有現(xiàn)代教學設備、圖書館、室內(nèi)體育館、住宿樓、食堂等。師生們以飽滿的熱情,學習“桃校”抗日救國的光榮歷史,傳承當年的革命傳統(tǒng),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從建校以來,學校已培養(yǎng)近萬名弟子,以后成為各級干部的人才數(shù)以千計。近年來,學校先后獲得“自治區(qū)及新課程改革試驗?!薄⒍鯛柖嗨埂笆屑壩拿鲉挝弧?、鄂托克旗“先進黨支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幾十項光榮稱號。其校名已被載入《中國名?!罚ㄐW卷),校歌被載入《全國名校校歌大全》中,校史亦被載入《鄂旗地方史志》一書中。
2016年是桃力民小學建校81周年,也是楊子華同志逝世71周年。桃力民小學全體師生正以飽滿的熱情,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敢于擔當,不斷進取,為鄂托克旗盛開出更鮮艷、更絢麗的教育之花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