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垣波
登窟窿山
王垣波
窟窿山是遷西的一座名山。
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以前常聽喜歡戶外活動的朋友提到窟窿山,口氣中滿是驕傲乃至炫耀的味道。因為他們選擇的攀爬、穿越路線或奇或險,是征服也是挑戰(zhàn)。遷西縣是山區(qū),大大小小的山峰連綿不絕,其中不乏峭拔險峻又極具魅力的山峰,在他們一次又一次的炫耀聲里,這些山峰都成了名山,而這些名山我也早已耳熟能詳,其中就有窟窿山。每次看到朋友們從窟窿山歸來時那興奮又自豪的模樣,忍不住心生向往,打探道:“詳細給我們說說唄,這座山咋樣?”他們總是若有所思地搖搖頭:“沒法說?!?/p>
是什么樣的景色會讓人無法言說?
這一天,我終于踏上了前往窟窿山的路途,正是春末夏初時節(jié),抬眼望去,車窗外芳菲落盡,新綠盎然,一片片樹葉在明媚的陽光下閃閃爍爍,鮮嫩通透,那干凈的色澤仿佛在跳躍、在流動,像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又像一群帶給人無限遐想的夢幻天使,展現(xiàn)給人們的是昂揚的青春和萌動的未來。
窟窿山位于遷西縣北部的上營鄉(xiāng),進山新修了平坦的水泥路,沿路民居整潔素樸,風光清新秀美。一串串雪白的槐花如風鈴般搖曳,襲來陣陣淡雅的花香。雖然剛進夏天,縣城已是30度的氣溫。而這里空氣卻是涼爽宜人,使你完全褪去了之前剛剛經(jīng)歷的燥熱。
車子沿山路漸行漸深,我們都不由得睜大了一雙雙好奇的眼睛,但見車子沿山路蜿蜒行進,景色已然不同尋常:山路右側(cè)傍水,有蒹葭掩映著十里清溪。左側(cè)依山,有粉艷艷的山花一路簇擁相隨。在干燥寒涼的北方,豐沛的水澤邊蘆葦都不多見,更不要說在這水源時斷時續(xù)、時有時枯的深山里。而那些粉艷艷的山花呢,大家紛紛問詢著猜測著:“什么花?”“什么花?”“杜鵑嗎?”都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外已是落了桃花謝了海棠,所有的姹紫嫣紅都偃旗息鼓,成了一場不動聲色的潛心修行。而這里卻是花團錦簇,熱鬧非凡,像一群山里的孩子見有遠方來客,好奇地追隨著、打探著。待我們定眼細看,才發(fā)現(xiàn)這在山野間揮灑蔓延的粉色竟然都是錦帶花。在別處見慣了大紅色的錦帶花,這里竟然都是淺淺的粉色。爬過遷西的許多座山峰,如眼前這樣蒼蒼蒹葭燦燦紅花的景色卻是絕無僅有的。
車子行至路的盡頭,正是窟窿山腳下,下了車,但見四周群山環(huán)繞,綠樹掩映,回頭望去,細長幽深的來路只隱約可見,淹沒在一片綠色里了。
山風陣陣,鳥鳴聲聲,空氣清爽且?guī)е鲆?。山腳下有兩塊巨石似山門分列兩邊,從兩塊巨石中間穿行而過走進山中,仿佛一腳踏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遮天蔽日的樹木將頭頂那方湛藍的天空阻擋于山外,同時被阻擋于山外的還有塵世的紛紛擾擾。這里樹高林密,種類繁多,楸子樹、榛子樹、橡樹、五角楓各領(lǐng)風騷,槡葚樹上嘀里嘟嚕掛滿了果實,更有野生葡萄、獼猴桃的枝枝蔓蔓在林中如粘人的孩子般拉扯攀爬、環(huán)抱纏繞,不依不饒。腳下小路似有似無,人跡罕至,斑駁的光線如精靈般在新綠的葉片上跳躍舞動。林中寂靜,只有高高低低的綠色在無聲流轉(zhuǎn),最神奇的,是在行進的過程中,不時可見各種形狀的的巨石突兀矗立,東一個,西一個,大多自成一體,與山體、與其它石頭看起來毫無瓜葛,仿佛被誰隨意丟棄或遺落至此。這些巨石或立或臥,大多體型周正規(guī)矩,邊角圓滑整齊。據(jù)說很早以前這里曾是采石場,這滿山散落的巨石都是花崗巖,這些山石也有三三兩兩堆疊在一起的,光滑平整的石面可坐可臥,可歇可眠。仰頭望去,藍色的天空在繁密的枝葉外若隱若現(xiàn),正是“林深不知處”,此時,我只覺得自己在萬丈紅塵的最低處,喧囂在高處且與我無關(guān),我心如止水安之若素,眼前澄澈,內(nèi)心輕盈,沉醉于這方私密的凈土。
漸行漸高,偶爾閃現(xiàn)的錦帶花已不似山下那么多,在這山林深處稍顯陰暗的蔥郁的綠色里,愈顯得如處子般清麗脫俗,才發(fā)現(xiàn)這清淺淡雅的粉色與這里的一切竟是這樣的和諧。如果是艷麗的大紅色就顯得有些鬧騰甚至嘩眾取寵了。間或有稚雞在稍遠處踱步,并不怕人,只睥睨著我們的動向并與我們保持一定的距離。是的,它們才是這里的主人,我們只是冒昧的闖入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放輕腳步,壓低驚嘆,盡量不去打擾它們。
你很難想象,哪怕只有樹、石、花、鳥,也能帶給你滿滿的驚異與欣喜,即便你不是一個孤陋寡聞的人,即便樹是雜樹、石是頑石、花是野花、而鳥只是山雞,你也會深深地迷戀和陶醉于此并有心滿意足之感,你會覺得這就是窟窿山的魅力。不!這還遠遠不夠!帶著這些驚異和欣喜,我們終于登上了山頂,不,此刻我們站立的地方也許算不得頂峰,因為東西兩側(cè)各有兩座由巨石堆壘而成的高峰,西面的植被茂密,巨石結(jié)構(gòu)松散,卻有一塊石頭威嚴聳立于最高處,任憑山風陣陣松濤滾滾我自巋然不動。細細打量,竟與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片頭的那塊石頭如此相似。而東側(cè)植被低矮稀落,卻有無數(shù)巨石以驚天動地的姿態(tài)相互簇擁堆疊成一座高聳的峰頂,這些巨石砌成的是一處緊密的、穩(wěn)固的風景,但見危崖聳立,無處攀爬,我們又驚異于那些巖石縫隙間不見絲毫土質(zhì),卻有堅韌纖巧的植物頑強生長,它們雖然不大,卻有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霜雨雪后的颯颯傲骨,你會覺得每一株植物都不簡單。于是想起在上山途中,時常可見一些或粗或細、或長或短的根莖遒勁蜿蜒,繞過一塊塊形態(tài)各異的巨石,從稍遠處的土壤中獲取水分和營養(yǎng)。有的根莖已經(jīng)干枯斷裂了,細細查看,自有另一些根莖向另外的方向探尋伸展而去。貧瘠艱苦的條件也許無法使它們長成筆直的參天大樹,但這些不屈的生命并沒有放棄努力,它們所有的嘗試和努力以及它們的頑強,是窟窿山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感嘆之余,并沒有找到想象中的窟窿,沒有窟窿,緣何被稱作窟窿山?在朋友電話的引導(dǎo)下,我們翻越山頂繼續(xù)下行約百余米又斜穿向上,目的是繞過剛才東側(cè)那座巨石堆壘的峭壁。一路走,一路尋找,不知道迎接我們的是怎樣一處風景。朋友在電話里說:如果走對了,會直接進入其中的一個窟窿,如果走錯了就一個窟窿也見不到。我們尋找著,辨別著,排除著,兜兜繞繞。突然,走在前面的人驚喜地喊著:“這在里!”緊走幾步,只見一個碩大的窟窿赫然出現(xiàn)在我們的正上方。底、頂、左右兩壁都由巨石搭成,洞底平坦,洞頂高聳,洞壁光滑,狹長高大,別有洞天。洞頂和兩側(cè)石壁的巖石間偶有洞隙,似一扇扇窗戶引進光線和如畫的風光。從洞的另一側(cè)探頭望下去,只見壁立萬仞,深不見底。這是下洞,從這個窟窿出來下行一段再往東側(cè)上行,以這個窟窿的頂為底另有一洞,是為上洞。這兩個由花崗巖堆砌而成的大窟窿就是窟窿山名字的由來。我們興奮的在兩個石洞爬上爬下,鉆進鉆出,兩個洞雖然不小,但是如果不是站在窟窿的正前方,你是絕對發(fā)現(xiàn)不了它們的,稍微變換一下角度,你所看到的就只是雜樹和亂石。即便像我們已經(jīng)從朋友口中得知上洞的存在以及上洞與下洞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找起來也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為山頂這些石頭都太大了,我責怪它們大的沒邊,似乎成精了,就是較小的石塊也有齊胸高,所以它們很容易就擋住了你的視線。但是它們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驚喜,我們在不同的巨石上騰挪移轉(zhuǎn),登高爬低,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著窟窿山的秀美風光。
傳說中,窟窿山是二郎神擔山時扁擔折斷于此處,窟窿山的窟窿就是擔山的扁擔眼,山腰處的長條石就是當年斷裂的扁擔。站在窟窿山頂,你發(fā)現(xiàn)這座山帶給你的喜悅并不是一覽眾山小,你覺得你所有的喜悅都在此山中。樹的倔強、光的靈動、葉的欣然以及石的不朽。那些長在巖石上的樹告訴我們,所有的生機都只能來自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依賴,不放棄。那些巨石簇擁堆壘成的頂峰奇觀告訴我們,個體的強大不能成為你排斥別人的理由,個體的能力終究有限,團結(jié)協(xié)作,總會出現(xiàn)你意想不到的奇跡,成就了別人也是成就了你自己。那些葉片,那些密林深處的葉片告訴我們,哪怕低到塵埃里,哪怕腳下土質(zhì)稀薄。怪石裸露,依然可以以明媚的姿態(tài)追逐陽光。
而當我們揮汗如雨跋涉登頂時,我們知道,我們丈量的不是山的高度,而是我們自己的高度,以大自然為鏡,以我們所面對的每一件事物為尺,在它們面前,我們膨脹的欲望、瘦消的夢想、狹隘的視野、刻薄的心胸以及我們所有的自大或自卑都昭然若揭且不堪一擊。每個人的高度和短處都在自己的心里,所以窟窿山帶給人們的感受雖然巨大,卻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每個人的高度不同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一切盡在不言中,唯有你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