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矛盾嗎?
本文節(jié)選自《中國文化報》2016年4月21日刊發(fā)的《文物保護當融入文化,融入社會》,為便于閱讀,有所改編。作者為新華社記者姜瀟、蔣芳、明星。
4月份關于文物保護話題,頗受媒體關注。據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報道,習近平總書記為文物保護提出了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李克強總理也強調指出,加強文物保護,是要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當代社會,厚植道德沃土,用文明的力量助推發(fā)展進步。
隨后,多家媒體對文物保護話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其中《中國文化報》刊發(fā)的《文物保護當融入文化,融入社會》受到廣泛關注。
該文指出,文物保護與經濟發(fā)展在中國當下出了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有諸多表現(xiàn)。比如,有的地方為發(fā)展經濟,毀真文物;而另一些地方又為了經濟發(fā)展,造假古董。
但文物保護和經濟發(fā)展的矛盾真的不可化解嗎?該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該文首先指出,中國文物消失的速度在增快,文物保護形勢嚴峻。2014年,國家文物局選擇10個縣區(qū)的文物消失速率進行遙感監(jiān)測后發(fā)現(xiàn),不可移動文物平均消失率達4.7%,呈加快趨勢。
這種局面讓很多文物工作者擔心。94歲的文物專家謝辰生先生致力于文保工作有70年,他憂心忡忡地說:“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損毀,將一去不能復返?!?/p>
學者引用西方經驗認為,國家和政府應該更加重視文物保護?!霸谖鞣皆S多國家,文物保護被上升到國家層面,可見重視和保護力度?!敝袊幕z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介紹說,在文明古國意大利,上世紀40年代已將“文物保護”直接寫入憲法;而在希臘,以立法形式明確提出希臘境內的所有文化遺產都屬國家財產,任何投資和發(fā)展計劃都不能對文化遺產保護造成負面影響。
文物由誰來保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各級政府是文物保護最具體和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責任重大、任務艱巨?!?/p>
文物保護是地方政府的責任,經濟發(fā)展也是地方政府的責任,那這些責任孰輕孰重?兩者的矛盾如何協(xié)調?
如果說兩者沒有矛盾,那似乎也過于樂觀。但這個矛盾是可以調和的,該文用幾個案例很好地說明有些地方政府在保護文物和發(fā)展經濟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
該文分析認為,地方政府對文物的價值認識往往不足,所以,想到經濟發(fā)展,往往忽略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去想問題。
在城市空間,文物保護與發(fā)展的矛盾似乎比較凸顯,各種拆毀文物的故事層出不窮。然而江蘇徐州的韓橋煤礦,就有另一種遭遇。這個有百年歷史的煤礦,在兩年多前,也面臨拆毀的危險,但后來在國家文物局重點督辦之后,文物得以保存,并被改建成文化公園。
徐州市文廣新局的領導總結說,當地政府認識到“文物不是經濟發(fā)展的絆腳石”,建成的文化公園因留存著城市記憶而受到市民歡迎,一項文物違法案件如今成了政府的“民心工程”。
因為有這樣的嘗試,政府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也得以強化,所以此后,徐州市還出臺制度化舉措,明確未來全區(qū)所有城市建設項目,不加蓋文物局的印章一律不予立項。
城市方面類似的例子,其實不少,山西的平遙古城,因保留原貌如今成為著名的景區(qū),全年旅游收入達到1億多元。該文還提到巴黎的城市保護的著名案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整個巴黎市中心有100萬人口的區(qū)域完全是座古城,香榭麗舍大街保留了幾百年前人們生活的原貌,但絲毫不影響這座城市的創(chuàng)新活力和現(xiàn)代化水平。
文物保護,有相當一部分涉及到中國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同樣是少數民族面臨的難題。該文提到了湖南地筍苗寨的保護,也比較有啟發(fā)性。
把文物保護和旅游結合,湖南地筍苗寨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一邊是古城修復讓古商城重獲新生,一邊是民俗旅游為古村落迎來發(fā)展的春天。
在湖南靖州地筍苗寨里,農民吳謀建抓住了文物保護與旅游產業(yè)相結合的機遇,通過扶貧危房改造資金和自籌資金,將老宅改貌辦成苗寨景區(qū)的農家接待點,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典范。
在吳謀建的帶動下,不少苗族群眾也開辦起農家接待點,將古民居保護得妥妥的。促進就業(yè)、增加收入,人們真切感受到保護文物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也增強了保護文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旅游發(fā)展,跟文物保護,同樣會存在矛盾,不過,文物對當代的意義,正如李克強總理說的是要融入社會,參與當代社會的文化生活,所以,這點跟人們對旅游需求,是一致的。
“在文化與社會公共性日益加強的今天,文化遺產不應‘鎖在深閨人未識’,要融入文化和社會,在被觀賞、被分享中被保護、詮釋和延續(xù)。”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提出,只有民眾傾心地、持久地自覺守護,才能實現(xiàn)文化遺產應有的尊嚴和強盛的生命力,才能成為當地社區(qū)和民眾的驕傲。
讓文物或者文化遺產走進生活,其實也是今天的文化潮流。以博物館為例,“不僅是文創(chuàng)產品讓博物館走近百姓生活,如今的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已成為公眾休閑旅游和接受人生再教育的第二課堂?!泵耖g從事博物館工作的著名人物樊建川說,“今天,去博物館不再是一種儀式,而正成為老百姓的生活所需?!?/p>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文物保護與經濟發(fā)展,長遠看并不矛盾,它甚至是解決經濟發(fā)展的一種有效方式。只是,文物保護如何切實地跟地方的經濟發(fā)展結合,目前并無公式,需要政府整合各方力量去多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