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勁松
“三花”不如“一娟”
◎ 楊勁松
在越劇110年歷史中,被譽為“越劇皇后”的是姚水娟,給予她美譽的是京劇大師梅蘭芳。
那是1938年,在上海,梅大師對“三花不如一娟”的姚水娟已有耳聞,在一次會演中與她相遇,發(fā)現(xiàn)她的舞臺表演果然名不虛傳。經(jīng)友人牽線,兩人在“知味觀”相聚,梅蘭芳即興揮毫?xí)汀八晁嚰?,越劇皇后”幾個大字。此后,姚水娟盛名遠揚,那年她22歲。
“三花不如一娟”,這是1937年姚水娟在杭州演出《碧玉簪》時得到的贊譽。“三花”是指當年紅極一時的名旦施銀花﹑趙瑞花和王杏花。其實“三花”當年已達到表演水平的高峰,但姚水娟還是在越劇創(chuàng)新上略勝一籌,她是第一個在越劇舞臺上使用機關(guān)布景的人,更是開拓了越劇團設(shè)專職編劇的歷史先河。
1938年,姚水娟邀請《大公報》記者樊迪民編寫《花木蘭》。不懼日偽漢奸的恐嚇,她在天香劇院連演27場,轟動上海。后來,她將編劇引入越劇創(chuàng)作,通過改良結(jié)束了紹興文戲的舊時代,從此越劇正式定名。1962年,《碧玉簪》被搬上銀幕,姚水娟應(yīng)邀在片中出演了李夫人。
樊迪民成為越劇史上首位專職編劇,此后他還創(chuàng)作了《臥薪嘗膽》《馮小青》等劇。抗戰(zhàn)勝利后,他重回《大公報》工作。1954年,他到寧波越劇團當編導(dǎo),曾在65歲時隨團支援新疆。而在1949年之前,在“越劇十姐妹”呼吁嚴懲戲霸的社會活動中,《大公報》也起到了很大的輿論影響作用。(摘自《大公報》 圖/千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