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昭輝
扶貧先扶“智”與“志”
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昭輝
省委書記羅保銘同志把扶貧工作比作是“輸不起的攻堅之戰(zhàn)”,非常形象。從我接觸和參與過的扶貧實踐來講,扶貧工作中思想扶貧尤為重要。
扶貧對象之所以貧困,經濟貧困只是外在表現,思想觀念貧困才是內在根源。扶貧應當先扶“智”與“志”。再好的扶貧措施和政策,如果得不到扶貧對象的全力配合,扶貧成效無法持久。如同一個貧血病人,治療的根本途徑不是輸血,而是激活病人自身造血功能。
筆者曾多次參加扶貧工作,經歷過甜酸苦辣。在第一個貧困村幫扶過程中,我單位請了農科院的專家對該村土地基本情況進行了檢測,提供了種植養(yǎng)殖的專業(yè)建議。但一些村民對此表現冷淡。后來我單位改變了策略,又聯(lián)系了一批可供100畝土地種植的免費山柚苗,種苗提供方負責技術支持,意外的是被拒絕了,理由是山柚生長周期長,照料麻煩。如今山柚油等農產品價格飛漲,不知他們有沒有后悔。最后我單位只好投入資金改造村里的基礎設施,并對反季節(jié)瓜菜和西瓜種植在種子和農藥等方面提供了補貼。更意外的是,由于部分村民內部利益分配不均,引發(fā)了矛盾。這個尷尬的結局說明,“輸血式”扶貧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個別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一些基層組織和村干部渙散無力,帶領群眾治窮根的主觀意愿不強烈,致富增收辦法不多,村民發(fā)展信心不足,使扶貧工作陷入被動。扶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國家的扶貧脫貧政策再好,貧困地區(qū)的干部群眾如果抓不住、落不實、用不好,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我們要教育各級領導干部增強脫貧攻堅的使命感、責任感,同時要對因懶致貧、坐吃山空的群眾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起“辛勤勞動為榮、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對缺乏脫貧技能的群眾要進行培訓,使之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
劉賜貴省長強調,在扶貧的道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對貧困戶思想上的扶貧,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提振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氣神。精神狀態(tài)好了,致富的辦法和干勁自然就有了。扶貧又是一項經濟工作,要樹立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思想觀念。以產業(yè)經濟發(fā)展帶動就業(yè),從而實現共同致富,是有效激活貧困戶“造血”機能,將他們納入市場經濟良性循環(huán)中的有效舉措。這項工作搞不好,貧困戶們盡管短暫脫貧,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仍有可能再度返貧。目前智力幫扶在全省遍地開花,形式多樣,因地施策,窮村貧鄉(xiāng)脫貧“造血”的內生力逐步增強。這將充分激發(fā)出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斗志和決心,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內生出脫貧致富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