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始末 南海仲裁案:一場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
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外交部照會中國駐菲大使館稱,菲律賓就中菲有關南?!昂Q蠊茌牂唷睜幎颂崞饛娭浦俨?,并聲稱其依據(jù)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guī)定。中國政府多次鄭重聲明,不接受、不參與菲律賓提起的仲裁。
表面上,菲律賓提請仲裁事項條條緊扣《公約》,是尋求仲裁庭依據(jù)《公約》作出相關認定和解釋;實質上,仲裁內容的核心是南海部分島礁的領土主權問題和海域劃界問題,前者不屬于《公約》調整范圍,后者已被中國于2006年的排除性聲明所排除。簡而言之,菲律賓提請仲裁的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是菲律賓試圖借助法律手段非法侵占中國島礁主權及海洋權利的政治野心。
菲律賓提請的15項仲裁事項,可簡單歸納為三類。針對這三類仲裁事項,中國外交部2014年12月7日受權發(fā)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逐一予以反駁:一、只有首先確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才能判斷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權利主張是否超出《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允許的范圍;二、南海部分島礁的性質和海洋權利問題與主權問題不可分割;三、中國在相關海域采取行動的合法性基于中國對有關島礁享有的主權,以及基于島礁主權所享有的海洋權利。
中國政府發(fā)表的關于菲律賓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全面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不接受、不參與仲裁,以及仲裁庭對本案明顯沒有管轄權的立場和理據(jù)。
仲裁庭沒有理會中方立場主張,于2015年10月底裁定對菲部分訴求擁有管轄權,使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精心編織的政治謊言正式披上了法律的外衣,堂而皇之地以“國際法治”的形式在世界輿論中發(fā)酵。
2016年7月12日,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公布了所謂“最終裁決”。持續(xù)42個月的菲律賓南海仲裁案,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