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腦力勞動者健身路徑鍛煉方法論述
王健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腦力勞動者由于工作等多方面的原因,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鍛煉或盲目鍛煉,沒有選取適合自己的、有科學性和針對性的健身路徑。該文通過對腦力勞動者健身路徑鍛煉情況的調查研究,指出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對腦力勞動者的積極作用。并針對腦力勞動者的生理、心理等實際情況,提出適合腦力勞動者運動強度的健身路徑,以期在理論上對腦力勞動者的健身路徑及鍛煉方法提出指導,讓腦力勞動者能夠在緩解壓力、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學會科學健身。
腦力勞動者 健身路徑 鍛煉方法
知識經(jīng)濟時代,腦力勞動逐漸成為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的重要手段。隨著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腦力勞動者相較體力勞動者的比例越來越大。但由于工作性質、工作方式及工作條件的限制,腦力勞動者進行體力活動的時間相對較少,對體質和身體健康狀況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大腦也經(jīng)常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tài),造成精神緊張、身心疲憊,從而降低工作能力和勞動效率。鑒于此,提高腦力勞動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腦力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緩,如何尋求一種科學有效的健身路徑和體育鍛煉方法,成為廣大腦力勞動者甚至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體力勞動者不同,腦力勞動者主要使用大腦進行思維活動,完成各項工作,其思維勞動大于體力勞動。而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下,腦力勞動者的生活節(jié)奏和精神負擔變得越來越緊張。工作壓力大、生活無規(guī)律、精神長期緊張、身心持續(xù)疲憊,成為有礙腦力勞動者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
隨著體力與腦力的過度投資和超負荷運作,亞健康成為腦力勞動者的普遍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神經(jīng)衰弱、記憶力下降、失眠易疲勞、情緒不穩(wěn)定等。而伏案、久坐、書寫、站立等長期、單一的工作姿勢,使得腦力工作者運動量減小的同時,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肺功能、肌肉耐力素質等各項機能也出現(xiàn)問題,如,職業(yè)性肌肉痙攣、肌肉萎縮、腰肌過度疲勞、頸椎病、腰腿關節(jié)病、肥胖、高血壓、肩周炎等。
2.1 活躍人體新陳代謝,調節(jié)大腦神經(jīng)活動
繁重的腦力勞動使得大腦的新陳代謝加快,大腦耗氧量高,這就是為什么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后,大腦會感到極度疲勞的原因。而體育鍛煉作為除睡眠外的另一種大腦休息方式,不僅能使腦細胞獲得充足的能量和氧氣供應,更好地活躍人體的新陳代謝,也能調節(jié)大腦的神經(jīng)活動,提高神經(jīng)工作的強度和效率。
2.2 加快營養(yǎng)吸收,提高身體素質
腦力勞動對身體能量消耗大,單純地補充營養(yǎng)并不足以解除疲勞,還需要適當運動和鍛煉增強體質,合理交替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避免神經(jīng)系統(tǒng)過度緊張。所以,只有將大腦新陳代謝所需的營養(yǎng)和適當?shù)捏w育鍛煉相結合,才能使補充的營養(yǎng)能夠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從而改善身體各系統(tǒng)的機能,強身健體,增進健康。
2.3 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增進情感交流
而體育鍛煉也能滿足腦力勞動者對精神、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合理宣泄工作壓力的同時,調整心態(tài),陶冶情操,適當?shù)鼐徑飧邚姸裙ぷ骱图罡偁帋淼木o張情緒。同時,不同部門、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之間的社會聯(lián)系,也使體育鍛煉成為腦力勞動者增進情感溝通、促進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
3.1 常見的健身路徑及健身器械使用情況
體育活動的種類很多,與之對應的健身器械也琳瑯滿目,目前不少社區(qū)、公園都配套有全民健身路徑設施,如。單雙杠、平衡木、云梯、仰臥起坐平臺、臂力訓練器、轉體訓練器、腰部訓練器等。通常來看,仰臥起坐平臺、太極揉推器和上肢牽引器的使用頻率較高,肋木、壓腿器和伸腰訓練器其次,部分健身器械則鮮有人在上面進行鍛煉,究其原因,與該類健身器械的使用方法有關,如,梅花樁、平衡木等。由此看來,了解各項健身器械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功能,根據(jù)自身需要選擇適合的健身設備,并能科學掌握動作、合理組合使用也至關重要。
3.2 適合腦力勞動者的健身路徑
前面講到,現(xiàn)如今健身路徑及鍛煉方法多種多樣,各有針對性,那腦力勞動者應怎樣選擇合適的健身路徑呢?從腦力勞動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及需求來看,腦力勞動者應多參加可有效緩解工作壓力、釋放不良情緒、矯正不良姿態(tài)的體育鍛煉。如,慢跑、壓腿、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在此過程中,可根據(jù)鍛煉需求輔以壓腿架、梅花樁、云腿、伸腰訓練器、太空漫步機、健騎器、扭腰器、伸腰訓練器等健身路徑設施。
具體而言,腦力勞動者由于工作性質、工作條件等的限制,體育鍛煉應多以靜力性拉伸和柔韌性練習為主,加強頸、背部的鍛煉,提高肌肉力量與柔韌度,增加關節(jié)靈活性,預防或減輕肩周炎、頸椎、腰椎等疾病。鍛煉強度以中等強度為宜,可用卡式公式法,即有氧鍛煉強度閾(心率)=安靜心率+[(220-年齡)-安靜心率]×60%,來衡量運動強度。如一個安靜心率為每分鐘80次的20歲男性腦力工作者,其發(fā)展有氧鍛煉的強度閾應為80+[(220-20)-80]× 60%=152次/min。也就是說這位男性腦力工作者在進行有氧能力鍛煉時,心率每分鐘為152次左右適宜。另外,鍛煉總時間可控制在30~40min左右,男性、女性、青年、中老年腦力工作者可根據(jù)性別差異、自身身體素質及工作特點等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健身路徑設施和鍛煉方法。
4.1 注意正確安排鍛煉程序
腦力勞動者在進行健身鍛煉時,應合理安排練習程序,先做一般性準備活動,再進行協(xié)調性、靈敏性、柔韌性類練習,然后再是速度性、力量性練習,最后進行耐力性練習。此外還應嘗試不同類型、不同方向動作的交叉組合,合理考慮身體各部位的交叉變換。總之,一定要根據(jù)自身的身體技能適應性規(guī)律與生理機能運動能力變化規(guī)律,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健身內容、健身路徑設施和運動負荷的順序。
4.2 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因人制宜,個別對待
腦力勞動者在制定健身路徑的鍛煉計劃時,要考慮個人的運動習慣、身體能力等差異性和特殊性,把握好運動過程中的動作、節(jié)奏和強度,控制好鍛煉內容及方法。一般而言,合理有效的健身計劃堅持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30~40 min即可。在堅持鍛煉一段時間后,還應及時對身體進行各項健康檢測,根據(jù)結果報告及自身實際,在實踐中反復修訂、調整鍛煉計劃。
4.3 注意自娛性與安全性結合
鍛煉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空氣、陽光、水這3個要素,同時避免高難度動作和超負荷運動量,使身體各項組織能在運動過程中獲得更多氧氣,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和皮膚排泄功能,確保運動有益于健康而不出現(xiàn)身體損傷。同時,在健身路徑動作的設計過程中,要避免枯燥、乏味的簡單器械練習,注重鍛煉的趣味性,可設計多種路徑器械的合,豐富健身路徑的鍛煉方法和組織形式。
[1]張偉.腦力勞動者健身路徑鍛煉方法研究[J].運動,2011(7):154-155.
[2]肖顯武.腦力勞動者的體育鍛煉[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 (29):51.
[3]閆玉峰.論體育鍛煉對腦力勞動者生活狀況的改善[J].貴州體育科技,2006(1):19-2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226
G812.4
A
2095-2813(2016)12(a)-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