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國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靈感”一詞解釋為“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活動中,由于艱苦學習,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路”。而“小學生的作文靈感”則是相對小學生作文時感到無從著手、難以下筆、缺少主動性而言,是在生活中因某一觸點產生寫作文的沖動、想法,在寫作中產生切合作文要求、相對新穎而比較典型的作文內容、運用恰當的寫作方法等方面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文思路?!坝|發(fā)”是“受到觸動而引起某種反應”之意,即讓小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某種需求、感染、感動、沖動等,有一種寫作文的念想。
作文的目的不是因作文而作文,為應試而作文,也不是為表達自己而作文,為點綴生活而作文。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求實際一點,要“考慮它將來的應用價值,體會社會交際性的特點?!比~圣陶說:“關于作文教學,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學生為什么要學作文。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當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寫封信,打個報告,寫個總結,起個發(fā)言稿,寫一份說明書,寫一篇研究論文,諸如此類,不是各行各業(yè)經常要做的事嗎?因此要求學生要寫作文?!鄙鐣枰獙W生寫作文,應用是學生作文的終極目標。
一、開拓生活,觸發(fā)學生需要
“生活即教育”。兒童一出生,就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充滿著積極探索的傾向。但這一好奇、探索的傾向要在外界的影響下逐步地形成和發(fā)展。小學生學習作文,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注重有意培養(yǎng),注意觸發(fā)他們作文的生活需要,引導培養(yǎng)作文的興趣,逐步激發(fā)學生作文的內在動力,并慢慢地形成這種內動力,爭取達到作文自主化的狀態(tài)。
在教學中,我常鼓勵學生將生活中觀察到的,或實際需要的想法、做法寫下來。如每學期開學,學生領到了新書都要包書皮。我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給新書穿新衣?”“你是怎樣到店里挑選書皮的?”“怎樣給新書穿上漂亮得體的新衣?”學生曾經這樣去做過,但未曾想過這些問題,或者沒有把這些想法、做法與其他人交流過。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或纏著家人,或親自動手,想方設法做好包書皮這件事,并在見到我時嚷著要告訴我整件事的經過。我覺得機會成熟,先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并為了推廣優(yōu)秀經驗,把它寫下來告訴大家,同時展示自己的優(yōu)秀作品。無論是給新書穿新衣,還是學生的文字介紹,學生都積極主動,生機盎然。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
轉來了一位新同學,我就鼓勵這位同學在大家面前第一次亮相時作自我介紹(之前老師把好關),還讓大家把對新同學留給自己的第一印象告訴我;學校里組織重要活動,寫一篇活動稿件告訴家人;春天來時,請學生贊美一番校園里的美麗花朵,冬天到時,把白雪皚皚的大地拍一張照片,并配合文字介紹給大家;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矛盾或心聲,可以用書信的形式,向相關部門發(fā)信……
二、讀寫結合,遷移作文方法
“教學做合一”?!靶睦韺W家一向重視遷移的作用,把它作為一個教學、教育的原則。事實上,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工作,正是遵循著遷移原則而設計的,由淺入深,由低到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會成功。因此,研究遷移學習的規(guī)律,運用這一規(guī)律于教學,正是教師的任務?!?/p>
“做中學,學中做”,讀寫結合,將學生吸收的營養(yǎng)轉化為寫作能力的輸出,將大家的寫作技巧遷移成學生作文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要適時發(fā)掘,及時指導,點滴培養(yǎng),借助人類知識寶庫的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遷移更好的作文方法。
在日常教學中,每指導學生閱讀一篇課文,我都要求熟讀精思,每次讀書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古人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文章主要告訴我們什么?”“文章選擇了哪些材料?”“課文哪些詞句段特別精彩?”“為什么用這樣的課題?” ……真所謂“好書不厭其讀,熟讀深思理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三、創(chuàng)造機會,激發(fā)作文沖動
“社會即學?!?。明朝李贄在《雜說》說過:“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極積久,勢不可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于千載?!?/p>
因此,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表達機會,有時能更好地碰撞出學生作文的沖動。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做一個文明學生”活動,在宣傳時播放了一段錄像“有學生在踩踏草坪,有的亂扔手紙……”雖然是個別現(xiàn)象,但當時學生在觀看時有些小議論,感覺他們有點觸動,可能教育不深刻。針對這,我倡議學生分組進行一項調查研究:一是找找校園里,或街道、小區(qū)內的花壇中另類的小路;二是觀察行駛在馬路上的汽車從窗中扔垃圾的現(xiàn)象;三是生活周邊采摘、破壞花草樹木的情況;四是到小河邊走走,調查我們江南水鄉(xiāng)人們保護水資源的情況。學生們真是都擁有一雙雙慧眼,收獲豐收。他們把調查了解到的資料、心得和活動情況等心急火燎地告訴我。在最后調查成果的匯報展覽上,學生作文都詳盡具體地記錄了他們各自的精力、感悟、收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小精靈的成長。
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學做一件家務事,學洗紅領巾、給爺爺奶奶洗一次頭、到街上撿一次垃圾、教室內一周不掃地、學民警叔叔站一次崗……每次活動,往往讓學生真實、真情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意味,學生自始自終處在情感的氛圍之中,他們在生活的實踐活動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也真想切切實實地把自己的那種感知、感受、感悟急切地告訴同學們,告訴身邊的大人,有一吐為快的快感。
讓我們帶領學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博覽群書,廣泛積累,從而讓學生擁有一顆敏感的心,并樂于表達,善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