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民
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四川人和辣椒天生就該捆綁在一起。事實上,很難說李白蘇軾吃到的川菜跟今日川菜有什么一致之處。
即便我們知道川菜中很早便使用食用茱萸、花椒、姜等辛辣調(diào)料,卻無法想象《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所載古四川“臭惡猶美”是怎樣一種奇特的口味。魏文帝曹丕《與朝臣詔》中說“蜀人作食,喜著飴蜜”,今天的四川恐怕也難以接受。
四川地區(qū)從兩漢到兩宋,經(jīng)濟文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國前列,飲食文化也隨之發(fā)達起來。杜甫曾由衷贊美:“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陸游的《劍南詩稿》談到四川飲食的竟達50多首,可見川菜給他留下的印象之深刻。
然而,由于南宋末蒙古軍隊對四川的入侵,四川的經(jīng)濟、文化遭到嚴重摧殘,人口從南宋中期的1290萬減少到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16.5萬,大批人民和世族逃亡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到明后期的萬歷六年(1578年),四川人口才恢復到310萬。
四川元氣未恢復,又遭明末清初戰(zhàn)亂。殺戳,滅絕了人口,也切斷了文化乃至習性的傳承。滅絕性的屠殺之后,歷千年繁育始達到鼎峰的古典川菜就這樣在戰(zhàn)亂中斷裂了。
清初以后,清政府組織了對四川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據(jù)說,在移民大軍中,有一位來自福建的小伙子,賴以充饑的胡豆進川后受到盆地潮氣的侵蝕,很快發(fā)霉。這點豆子是他僅剩的口糧了。他思來想去,把生了霉的胡豆置于田埂晾曬,后又以鮮海椒拌而食之,竟發(fā)現(xiàn)它色鮮味美。這個偶然的舉動催生了川菜中最有名的調(diào)料:豆瓣。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不可考。但其中涉及了對川菜來說至關重要的調(diào)料:辣椒。
浙江是中國最早引入辣椒的省份。不過江浙人似乎并沒有喜歡上辣椒刺激口腔的火熱味道。辣椒進入湖南后才適逢其會,據(jù)說“海椒”一詞便出自湖南,意思是它由海路進入中國。相比之下,貴州或許是中國最先普遍食辣的省份,貴州自古缺鹽,當?shù)厝艘岳贝獭?/p>
而對于當初的四川移民們來說,無論是蜀中道路的艱難,還是開墾荒地的勞苦,還有拉纖過灘的兇險,都需要一種更加有效的東西保證精神的旺足,于是順理成章,帶著天時地利人和,辣椒入川了。
乾隆14年(1749年)在成都郊區(qū)大邑縣的縣志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有關辣椒的記載:“葷菜類:秦椒,又名海椒?!钡拦?、咸豐、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開始普遍起來。徐心余《蜀游聞見錄》記載:“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