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曉青
【背景描述】
在《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片斷中,作家主要通過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刻畫了一個活蹦亂跳的、爭強好勝的、富于心計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實、以實力取勝的胖墩兒。怎樣“取其一點”,凸顯人物形象呢?經(jīng)過不斷思考,我決定把人物的動作描寫作為閱讀教學的語言訓練“點”,通過揣摩人物內(nèi)心活動,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片斷回放】
(捕捉戰(zhàn)機,招法有趣)
師:就讓我們先來看“捕捉戰(zhàn)機”部分。比賽中小嘎子與胖墩兒各用了哪些招術來一爭高下的呢?
課件出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占了上風??墒切∨侄諆阂彩莻€摔跤的慣手,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
一、概括動詞
師:請一位同學來讀,其他同學邊聽邊快速圈出這一段中小嘎子和胖墩兒的動作。
1.生交流:嘎子的動作是圍、蹦來蹦去。胖墩兒的是塌、合、鼓。
2.聚焦小嘎子“圍著猴蹦法”。
師: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嘎子這兩個動作是合在一起的,我們姑且組合起來,組成小嘎子的第一招:圍著猴蹦法。
師:我想偷偷地問問小嘎子:嘎子,你為什么對胖墩兒第一招出的是圍著猴蹦法?心里是怎樣想的???
生1:消耗別人的體力。
師:高明,實在是高明!
生2:找別人的弱點。
師:有智慧?。?/p>
生3:隱蔽自己的弱點。
師:揚長避短。
師(引導):小嘎子一邊使著“圍著猴蹦法”,心里其實總想著:使巧招,下冷絆子。
師:來,誰來讀,把那調皮可愛的小嘎子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學生們紛紛舉手并聲情并茂地朗讀)
3.聚焦胖墩兒“塌腰合襠鼓眼法”。
師:胖墩兒上當了嗎?請你也根據(jù)他的動作概括一下他出的第一招,寫在表格中對應的地方。(在課件中展示表格)
學生們四人小組合作,概括招數(shù),然后交流。
生:胖墩兒出的第一招是——塌腰合襠鼓眼法。
師:不錯,你把胖墩兒動作組合起來了,非常全面,也很形象。
師:誰上臺來演一演胖墩兒的這一招。
(生都躍躍欲試表演胖墩兒的招數(shù))
師:這一招大家感覺怎樣?有趣嗎?誰來用朗讀把這有趣的一招浮現(xiàn)出來。
二、品味動詞
1.動詞改變
師:雙方這一招下來,誰贏了?(旗鼓相當,不相上下)既然是分不出輸贏,那我們把他們的招法交換一下,讓他們出對方的招術,我想,比賽的結果也應該一樣吧。自己讀一讀。
出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墒切∨侄諆阂彩莻€摔跤的慣手,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占了上風。
(學生們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
師:大家笑了,怎么了?
生:感覺小嘎子已經(jīng)不像小嘎子,胖墩兒不像胖墩兒。
師:是啊,他們根本出不了對方的招術??!這些招術是他們各自特有的。
2.復原動詞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用朗讀將小嘎子和胖墩兒獨有的模樣、招術特點描摹出來。
出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占了上風??墒切∨侄諆阂彩莻€摔跤的慣手,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
師:正是這些動詞符合了人物的特點,所以我們讀起來趣味十足。
【課后反思】
一、品讀演繹,“摔”出童趣
特級教師金明東說過,課堂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要還學于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最亮麗的主人。在備課時,我一直思索:怎樣在這堂課的閱讀指導上適度忘記自己,讓自己往后退,把學生往前推——即讓學生自己去品讀感悟,感受有趣呢?后來我在教學設計時,把“捕捉戰(zhàn)機,招法有趣”這一段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從中找出小嘎子與胖墩兒各用了哪些招術來一爭高下。課堂上,學生很快就找到這些詞語,一邊細細朗讀,認真品味,一邊積極交流自己的感悟。抓住這些關鍵詞語,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在這當中,還夾雜著對嘎子心理活動的描寫,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人物性格。沒想到,課堂上我的“退隱”,換來了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和境界。
二、互動合作,“摔”出智慧
在備課時,我發(fā)現(xiàn)課堂作業(yè)本里有道“概括招數(shù)”的題。為了攻克“難關”,在課堂教學中,我采取了“自主學習,合作互助,教師點撥”的教學策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品讀語言,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與探究,感悟小嘎子和胖墩兒這兩個人物形象。同伴互助則主要體現(xiàn)為四人小組學習,通過與組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加深和完善自己的體會,然后全班交流匯報。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理解,把文中描寫人物動作或心理的語句都找出來了。在交流匯報期間,我順學而導,通過朗讀、想像、比較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嘎子和胖墩兒的不同性格特點,體悟文章寫法,并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三、換位感悟,“摔”出體驗
竇桂梅老師說:語文課堂不僅是教師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完善的舞臺,更應該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搖籃。在這堂課的語文教學中,我作了嘗試——讓課堂閱讀更好地為孩子們平時的寫作鋪墊。在課堂上,我引領學生們展開了一次獨特的“換詞”體驗之旅。我把小嘎子和胖墩兒的招法交換一下,讓他們出對方的招術,幻燈片大屏幕一現(xiàn),孩子們一讀,都笑個不停。他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不能交換這些動詞的理由。看著孩子們興致勃勃的樣子,聽著他們頭頭是道的表達,我欣然于心:因為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培植著孩子們那一個個柔軟的內(nèi)心世界,悉心傾聽著他們言語和思想拔節(jié)的聲音……我所預設的效果也就在這不經(jīng)意間達到了——順學而導,讓孩子們自己感悟到正是這些動詞符合了人物的特點,所以我們讀起來才趣味十足,從而讓他們再次認識動作描寫在人物描寫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