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珩
1986年初秋,為了瞻仰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要寺院——塔爾寺,我專程從蘭州到西寧。休息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就驅(qū)車直奔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
魯沙爾鎮(zhèn)是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藏傳佛教的格魯派也就是俗稱的“黃教”,為了紀念宗喀巴,從明嘉靖時開始修建塔爾寺,以后踵事增華,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
大金瓦寺外的停車場附近,是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自由市場,除了一般經(jīng)營之外,有幾樣東西最為突出,一是賣各種地毯、掛毯的,毛質(zhì)很好,花色也多,而且價格便宜,只是無法帶回去。二是賣各種飾物的,有銀的、銅的,也有珊瑚珠子和綠松石、琥珀石,有一種粗獷的美,我買了一串綠松石的手鏈,只是為了做個紀念。三是賣各種法器的,大多是手工制作的銅、鋁制品。再有就是賣酥油和酸奶子的。酥油是放在盆里賣的,而酸奶則是裝在白鐵桶或木桶中出售的。
我對乳制品情有獨鐘,非常想嘗嘗塔爾寺的酸奶子是什么味道。前些年讀《漢書·西域傳》,其中“烏孫公主歌”有云:“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十分令我神往。歌中所謂的酪,廣義上說就是畜乳,酸奶子也是其中一部分。關于醍醐,歷來眾說紛紜,按照《涅槧經(jīng)》的說法:“從乳出酪,從酪出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我想按此說法,醍醐當是經(jīng)過多次提煉而出的純奶油,而酸奶子只能是酪了。從西寧陪我來的同志對我說,要吃酸奶子不要在這里的市場上買,里面各殿堂門外都有賣的,質(zhì)量且比市場上的好。
我聽從了他們的勸告,先游了大金瓦寺、大經(jīng)堂、九間殿,繼而又看了大廚房、花寺、大拉浪,最后來到小金瓦寺,寺前有一藏族婦女在賣酸奶子,是用木桶盛的,旁邊有幾個木碗。我問西寧的同志,這里的酸奶能不能喝,他們很有經(jīng)驗地掀開木桶的蓋子看了看,然后說質(zhì)量不錯,讓我嘗嘗。那木碗是大家輪番使用的,用后只在清水中一涮,反正心到神知,也顧不得這些了。那藏族婦女為我從木桶舀出一滿碗,雙手送到面前,我接過一看,好像比北京賣的酸奶稍稀薄,嘗了一口,乳香卻比北京賣的要馥郁得多,喝到口中也沒有稀薄之感,反而比北京酸奶更為濃厚。一飲而盡之后,還覺不過癮,意欲再來一碗,西寧的同志說,應該再換一處嘗嘗。后來他們告訴我,這里的酸奶都是牧民自家制作的,各家制作有優(yōu)劣之分,這些牧民不辦經(jīng)營執(zhí)照,所以進不了寺前的自由市場,只能在里面各殿門口賣,但質(zhì)量實在比市場的要好。
在另一處寺廟門前,西寧的同志主動讓我嘗嘗這里賣的酸奶子,我按他們說的買了一碗,喝到嘴里覺得好像更酸一些,乳香不如前者,色澤也稍黃一些,但質(zhì)細如油,非常適口。俟我喝完,他們問我與前者有何不同,我告訴他們我的感覺。這時他們才對我說,第一次是牛乳做的酸奶子,這次卻是馬奶做的酸奶子了,我聽后愕然。
我在內(nèi)蒙古喝過酸駱駝奶,沒想到在青海塔爾寺又多了一次喝酸馬奶的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