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雪萱
兩孩時代,哥哥就該讓著妹妹嗎?
文 呂雪萱
編者按
經(jīng)歷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時代之后,全面兩孩政策讓廣大父母開始面臨新問題,如兩個孩子怎么養(yǎng)?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職場、養(yǎng)老等問題?如何處理好兩個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對原來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對待二寶的降臨?猛然面對兩個活蹦亂跳的孩子,不少家庭可能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面對如上問題,我們將從2016年9月這期開始,與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合作,聯(lián)合開辦“兩孩時代”欄目。期待能夠通過這一欄目,為兩個孩子的家庭以及準備生二孩的家庭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或解疑答惑,并傳遞家庭和諧的新理念。
一位7歲的小男孩跟我抱怨,妹妹霸道,又愛黏著他。無論他做什么事,她也要搶著做、搶著玩,妹妹如果不懂,就要他教、要他讓。如果他不聽從妹妹的話,妹妹會說:“那我要跟媽媽說!”
他又氣她,卻又怕她。因為她常對他發(fā)脾氣,甚至還會打他。他本來是個很溫和的人,后來實在受不了了,就會還手,妹妹居于弱勢,就會向媽媽告狀。
這些事,媽媽都知道。但是,媽媽的立場態(tài)度倒是很一致:“你就讓她嘛!”“她是你妹妹,你為什么不對她好一點?你有做哥哥的樣子嗎?”“她要打你,你就來跟我講,不要還手。你做哥哥的人,怎么可以打妹妹?!”
他真的是怨氣沖天,他不是每次都還手,他也有跟媽媽反應(yīng)過。媽媽的處理,就是問明原因之后,重復那像是咒語一樣的臺詞:“你就讓她嘛!”
基本上,媽媽的態(tài)度就是不處理,要哥哥把不滿的情緒吞下去。難怪哥哥每次心情不好的原因,幾乎都跟妹妹有關(guān)。人家說,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我看他卻因為這個妹妹,大概在學校還感覺比較自在一點。
我心想,有沒有可能是他講得太夸張,畢竟我們有時候講氣話會講得比較夸張。結(jié)果我跟媽媽詢問,媽媽就開始抱怨妹妹,說妹妹的個性很拗、很沖動、很自我中心、勝負心很強,說妹妹比哥哥還需要上課,可是她這個做媽媽的也沒辦法、管不動……
我沒聽錯吧?意思就是,媽媽自己沒辦法處理妹妹的情緒與行為,所以要轉(zhuǎn)嫁給哥哥承擔?!
媽媽的想法,不但寵壞了妹妹,還傷害了哥哥。媽媽自己雖然暫時可以輕松一點,可是長久下來,沒有人會好過,而媽媽自己的耳根也不會太清靜。
這時,我開始同情哥哥,不知道他這種狀況,還要忍耐多久,這想起來就令人無力。不要說兒童很難忍受,連我這個成人,如果知道我要一直這樣被對待,不用說是十幾、二十年,如果我有能力的話,大概只要一個月,我就會想搬出去住了。
如果回家后都要一直被欺負,連為自己講話的余地都沒有。這種生活,會讓我對這個家的正向情感,全部被厭惡、煩悶等負面情緒所淹沒。然后,等我長大后,終于有能力離家,卻也要花很多時間療傷。因為在這種狀況下,不要說對妹妹,就連對于爸媽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也很難諒解吧?!
我不是反對“兄友弟恭”的倫理,只是那是雙向的。不管事情對錯,就要年紀較大的孩子“大的讓小的”,任由年紀較小的孩子任性、耍賴,這應(yīng)該不是傳統(tǒng)理想中的期待。
尊重是互相的,即使是家人也一樣,年紀較小的人不講理,理論上大人就要出面管。
以這件事來說,哥哥不是不愿意,是實在沒能力處理,因為就連大人都處理不了。不要說媽媽,爸爸也應(yīng)該不是不清楚哥哥的困境,但爸爸只要兄妹不吵到他就可以了,偶爾出來罵罵人,各打五十大板,算是交差了事。
如果媽媽真的無法處理,那至少要正解一下哥哥的感受,要站在哥哥的角度幫他想。講得嚴重一點,不要說為了自己輕松,連母子關(guān)系都放著不管。
要誠心跟哥哥道歉,多跟他獨處,請他多幫媽媽一點忙,動之以情,這些作法都比只用權(quán)威來命令哥哥來得好多了。要讓哥哥知道,媽媽也有自己的能力限制,爸爸又不管事,實在很無奈。
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可以再跟哥哥談,要不要多幫他安排一些他喜歡的校外活動。
妹妹的活動,也可以跟哥哥在家的時間錯開,讓哥哥的心情有喘息的時間,可以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
此外,爸爸是不是偶爾能單獨帶著哥哥去進行活動?如果不行,那么其他親戚,愿不愿意花一點時間照顧哥哥?讓哥哥有一些正面的生活經(jīng)驗,對人生有些期待,更有能量回家去面對妹妹。
妹妹的部分,也許處理起來真的比較累,但不是真的不能處理。說實在話,如果妹妹是這樣的狀況,反而我們要想著,要盡早來處理比較好,而不是采取兩手一攤的態(tài)度。我猜想媽媽有試過要幫助妹妹,只是,采用一般性的教養(yǎng)手段,效果不彰。不管有沒有診斷,還是要針對妹妹的狀況,找專業(yè)人員咨詢。
對我來說,有些有診斷的孩子,不見得比較難相處,反而更單純可愛。
我其實很希望媽媽往自己的內(nèi)心探問,自己是不是有偏心的狀況?會不會有狠不下心來管妹妹,卻可以對哥哥很不客氣的情形?還是單純只是因為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改不過來?
所謂傳統(tǒng),不是囫圇吞棗,不管對錯就要全盤接受。
編后語
從兒童心理學上講,2~7歲的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而是他們的思維還沒有發(fā)育成熟到可以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的地步。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們和平共處,知道分享,互相謙讓,可是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們來說,由于他們只會以自我中心看問題想問題,不會替別人著想,所以,很多時候,和平共處只是父母的良好愿望。作為父母,要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平等、互動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解決一些紛爭和沖突,至少不要剝奪、不要阻撓孩子們參與社會互動的意愿。同時以積極的態(tài)度引導他們,肯定他們性格中好的一面,啟發(fā)他們換位思維,逐漸學會從對方的角度思考,這有利于兒童自我中心的解除。
(編輯 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