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無趣的『教』與有趣的『不教』
●采薇
5歲半的樂樂在畫畫。她畫的是一棵很高的樹,樹旁邊是一棟很高的房子,差不多觸到樹的頂端。有一個小女孩在房子的最高層,站在窗邊。樹和房子歪歪扭扭,形狀樸拙,別有一番趣味。
我欣賞著女兒的畫,聽著女兒的解說,雖然不懂畫,卻從這畫里捕捉到孩子特有的靈氣。她沒學過畫畫,也沒人教她畫畫,她的涂鴉全都依她自己的觀察與想象。這時奶奶過來了,她說:“樂樂,樹哪有這么高的呢,這么粗,不太像??!”樂樂說:“我的樹就是這樣的?!庇谑?,奶奶轉(zhuǎn)過頭對我說:“你要教她畫呀!”我說:“不教,就讓她自個畫兒多好玩啊?!蹦棠虩o可奈何,搖搖頭,也不再多說。
我理解奶奶。我們慣常的思維是孩子生下來,大人得去“教”孩子。而在和女兒相處的日子里,我越來越體會到“不教”的有趣和“教”的無趣。
記得有一天,樂樂和好朋友霏霏在玩沙畫。我當時在廚房,只聽她一個勁兒地對霏霏說:“你先別撕這些,不然畫不出來了?!蔽椅⑽⑻筋^看過去,發(fā)現(xiàn)霏霏要把沙畫的底紙撕掉,樂樂卻不讓。這樣局面讓我感覺有點尷尬,因為樂樂說的話恰是出自于我。
那是前一陣子,樂樂很開心地在玩沙畫,我看到她把底紙都撕掉了,這樣一來整幅畫就沒有輪廓,往上噴顏料就全混在一塊。我看到了,就脫口而出:“這怎么分得清???”接著又隨口說了句:“先別撕了?!边@像是一個建議,也像是指令?,F(xiàn)在,當她把話完全復(fù)制給霏霏聽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介入干擾了孩子。無意中,我的限制性信念,破壞了她自由玩耍的樂趣。
于是,我走過去跟樂樂說:“沒關(guān)系的,霏霏有她的玩法,你有你的玩法,每個人的玩法不一樣?!痹龠^一會兒,我看到她倆一起玩得很開心,彩沙一會兒變成漂亮裙子,一會兒變成好吃的甜點,她們照自己的想法配上顏色,變出不同形狀,特別好玩。
這才是有生命力的創(chuàng)造啊,有著自己的觀察及領(lǐng)悟。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小片斷,時常會提醒我不要過多地去“教”孩子。一旦成人充當了“教官”的角色,孩子要么是盲從,要么就是抗拒。樂樂的性子溫順,比較容易受到大人的影響,介入過多,對她的自主發(fā)展是不利的。對于個性強烈的孩子,刻意的“教”更是不必了,他們往往有著強烈的主見,創(chuàng)造力非凡。
孩子們所需要的也許恰是那份“不教”?!安唤獭碑斨?,沒有條框和限制,可以自由發(fā)揮,天馬行空自得其樂。這過程在大人看來,可能是不可思議和無聊的;而在孩子這兒,卻充滿著可塑的各種可能,意義無窮。
(萬泉湖摘自《婚姻與家庭·性情讀本》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