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就治學角度講到治學三境界: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境界:第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人消得人憔悴”;第三“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的治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①立足點要高,視野要廣;②要苦行修煉;③要善于頓悟提升。
世間許多事物,“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生活感悟。而人生是個過程,是一個不以生為始,不以死為終的過程。我們不妨立足于人生境界角度,從古詩詞學習中去分析借鑒王國維的治學經(jīng)驗,這也許更有益于我們領(lǐng)悟和追求積極美好的人生境界。
在三境界中第一句是引自晏殊的《鵲踏枝》:“昨夜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這是一首思念遠方親人的詞,大意是:昨夜西風把本來蔥郁的樹葉吹落一地,我獨自一人登上高樓,望到很遠,很遠,望到很晚了,望盡天涯路,可還未望到所思念的人。于是,又想到寄彩箋和尺素(信紙和絲絹上寫上詩)但天地之闊,不知思念的人在何處?王國維在此借它來說明:想成就大事業(yè),做大學問,首先應(yīng)登高望遠,心懷大志,樹立遠大的目標。毛澤東說:“無限風光在險峰”。你要領(lǐng)略無限風光,那何止是一個“仙人洞”?必然要登高歷險。杜甫在《望岳》詩中有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氨娚健逼鋵嵅恍。删褪且驗槟愣鸥Φ巧狭颂┥浇^頂,領(lǐng)略到了那“雄關(guān)漫道”,奇峰峽谷,甚至自然的千奇百怪都在他的視野中,更在他的心中,這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悟
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青少年,首先要雄心大志和崇高的理想,用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學好過硬本領(lǐng),提升自己。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因為陳勝、吳廣有“鴻鵠之志哉”,才有揭竿而起、開創(chuàng)我國農(nóng)民起義先河的壯舉;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曾激勵后人為國為民勵精圖治;更有一代偉人毛澤東,“看蒼茫大地,誰知沉?。俊蹦侵鞠蚴呛蔚雀哌h?周恩來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人生必須有遠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我以為這是人生境界的起點,而為志向奮斗,為理想追求的過程必然會歷經(jīng)艱辛。
王維說的第二種境界一句是出自柳永的《蝶戀花》,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边@首詞上闕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主人公佇立望遠之苦;下闕以明暢淋漓的筆調(diào)抒寫他“雖九死猶未悔”的執(zhí)著戀情。這個境界告訴我們:做學問,成就大事業(yè)不是輕而易舉,必須經(jīng)過一番刻苦修煉。人生更是如此,人生的路漫長而不平坦。而“只有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毛澤東語)生活中除了陡峭的山路之外,還有長風破浪之時,大詩人李白有詩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遍L風破浪不可怕,這是雄心壯志,而難能可貴的是“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他敢于“濟滄?!保€敢于闖“蜀道”,不怕“衣帶漸寬”、“人憔悴”。
生活中,為了我們的“伊人”——志向與理想,我們終不后悔。我認為這是一種積極向善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人生境界的著力點。那人生境界的亮點是什么?并不是名、權(quán)、利一箭三雕的悠哉與風光,而是生命的頓悟,是那“暮然回首”——生活意義中最亮麗的閃光。
王國維治學境界的第三句是引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首詞作者著力描寫了元宵夜觀燈的熱鬧景象。先寫燈會的壯觀,后寫觀眾之多,而“眾里”一句寫出了主人公的活動,眾里尋她,尋得好苦,又好失望,“那人”卻遠離眾人,為遺世孤立,久尋不著,原來竟獨立于“燈火闌珊處”,這是多大的驚喜??!此情此景,又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陸游的一句詩:“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山重水復(fù)之路,是自然之路,又是世俗之路,更是人生之路。人生的選擇與追求幾乎都在不約而同地奔向“又一村”,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有“重、復(fù)、疑”的時候。李白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疑”,也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豪情。在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上,我們應(yīng)該走向何方?哪里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這時有“疑”不是壞事,有“疑”才會有悟,有悟才會去探索,甚至去冒險。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結(jié)尾處有句話很有道理:“ 地上本沒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就在我們腳下,靠自己勇敢地走。且看春秋時的孔子,曾帶領(lǐng)一行弟子周游列國,歷盡艱辛,甚至似喪家之犬,四處碰鼻,而當他回到魯國后卻“暮然回首”,悟出了“仁”的光輝;老子不也是在“無為”的世界里悟出了“道”的真諦;還有釋迦牟尼,一生也歷盡過磨難,最后“暮然回首”找到了 “佛”的 “又一村”。我們曾經(jīng)的歷程像落了山的太陽,雖已不復(fù)光輝,但它還是把星星留給了蒼穹。
人生只有在不斷追求與奮斗中才能彰顯生命的意義。為著同樣的事業(yè),即使有著同樣的人生際遇,但會有不同的人生境界。我們不妨從古詩詞學習中去領(lǐng)悟并創(chuàng)造積極美好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