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改革推行以來,在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完善行政審批流程、規(guī)范行政審批權力等方面取得了切實的成果,但也存在著改革流于形式、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等問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需求,也是適應對外開放的內在要求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本文認為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必須完善法律法規(guī),鼓勵公眾參與,加強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 行政審批制度 改革 意義
作者簡介:趙紫芬,三峽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157
行政審批制度是國家行政機關或相關組織運用行政權力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行使某些權利的條件進行審查的一項制度,是現代國家管理各方面事務的重要事前控制手段。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廣泛應用于行政管理領域。據統(tǒng)計,我國現有150多種法律法規(guī)對行政審批作出規(guī)定,涉及經濟、國防、城市管理等20余領域、50多個行業(yè)。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2001年開始,我國在經過幾年的試點探索后,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向全國。十余年過去,梳理當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現狀,分析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探究改革的深遠意義,對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有必要。
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現狀分析
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非常明確,即為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效果,不僅要關注減少審批項目的數量,更要看制度的創(chuàng)新程度。目前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圍繞著取消審批、放松審批、規(guī)范審批、創(chuàng)新審批四個方面。
(一)取得的成果
經過十幾年的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成果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斷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激發(fā)市場活力,促進市場開放:
首先是國家層面的審批項目大大精簡。2013年,政府分批取消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項目,2014年以來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多達200項。其次是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清理行政審批項目的力度。以廣東省為例,2012年以來,全省共取消、調整了550余項省級行政審批項目。通過精簡行政審批項目,各級政府減少了對市場的干預,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邊界逐漸清晰。
2.不斷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辦事效率,轉變政府職能:
十幾年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機關更新觀念,對行政審批的流程重新梳理,大幅度精簡行政審批的層次、環(huán)節(jié),切實提高了行政審批的效率。比如北京、浙江等地推進的“兩集中、兩到位”等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以及各地普遍推行的網上辦事大廳、“一站式服務”等,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行政審批的速度,精簡行政審批的效率,贏得了群眾的認可。
3.不斷規(guī)范行政審批權力,加強監(jiān)督制約,鞏固改革成果:
加強對政府行政審批權的制約,建立切實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這也是各級政府機關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首先是實行陽光審批,做到信息公開,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公開行政審批的條件,及時公開審判結果,自覺主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自2014年上半年開始,國務院審改辦就公開了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地方政府也陸續(xù)公開了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各地還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廣東省行政許可監(jiān)督管理條例》等,對行政審批權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
(二)存在的問題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行十余年來,在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分析當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改革存在形式主義:
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仍有停留在表面、搞形式主義的傾向。改革過程中,難免觸及行政部門的利益和地方利益,利益沖突成為推進改革的瓶頸。為保護地方經濟等方面的利益,地方政府想方設法保留相關的審批項目,或者變相設立審批項目,并沒有調整審批的權限。此外,政府的服務意識還需要加強,職能轉變存在著滯后現象。這些都影響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推進,導致地方政府的行政審批權限變化不大,某些地區(qū)部門的改革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同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責權體系不完善,也成為改革的障礙。目前來看,改革過程中缺少責任保障,制定的行政審批改革事項無法真正落實,程序改革不徹底,對行政審批權力缺乏有效的制約。
2.《行政許可法》有待完善:
《行政許可法》是行政管理領域的重要法律文件,正式施行于2004年7月1日。該法出臺被譽為我國立法史上的里程碑,被寄予厚望,對于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有重要意義。然而該法本身存在著不足,需要不斷完善。比如:該法對政府設置行政許可的界限界定并不清晰,第12、第13條中使用了“可以設”、“可以不設”這樣的表述,無形中導致政府擴大行政審批范圍、隨意解釋。再如,該法第20條規(guī)定政府可以對行政審批項目進行清理,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行政審批項目可以及時修改或廢止。這條規(guī)定可以促進行政審批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但對于何時清理則使用了“定期”這樣的表述,清理的期限不明確,誰來提起清理也不明確,也不能有效執(zhí)行?!缎姓S可法》的制定初衷是為了規(guī)范和轉變行政職能,但正因為該法內容中存在著界定不清等問題,很多措施只能停留在文字。該法規(guī)定的聽證會、公民提議等內容,就一直流于形式,難以真正發(fā)揮作用。
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
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中國發(fā)展的最大紅利。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成為本屆政府的關注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既關系到經濟體制改革,也關系到行政管理改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明確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對于凝聚共識、堅定信念,確保改革取得實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繁榮市場經濟的必然需求
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1世紀初,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十余年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fā)展繁榮。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自建國初實行計劃經濟以來,我國政府對資源配置干預較多,要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必須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充分發(fā)揮作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不斷完善經濟體制的同時,必須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減少政府對微觀、瑣碎事務的干預,簡政放權,這也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所在。宏觀方面,政府依然要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標準,發(fā)揮規(guī)劃、指導作用,重視對市場的監(jiān)管,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營建良好的市場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微觀層面,政府要真正做到簡政放權,對于市場有效調節(jié)的領域減少或取消審批,激發(fā)市場的活力,促進經濟的繁榮。
(二)適應對外開放的內在要求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確立了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與開放總是相伴而生。開放近40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長期保持穩(wěn)定高速增長,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減少行政干預,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國對外開放、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必然要求。從“引進來”角度看,我國原有的吸引外資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為土地稅收等優(yōu)惠政策、勞動力成本低、環(huán)評要求不高,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其他發(fā)中國家和地區(qū)開放政策的出臺,我國吸引外資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逐漸弱化。從“走出去”角度看,提高我國企業(yè)的競爭力,使更多“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增強我國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給予企業(yè)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充分激發(fā)這些企業(yè)的活力。因此,不論從吸引外資的角度,還是增強我國自身競爭力的角度,都需要政府作出調整,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世界接軌,調動市場的作用,激發(fā)活力。
(三)符合政府建設的路徑取向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在此基礎上,國家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廉潔政府的要求?!敖^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遍L期以來,我國政府行使行政審批職能,更多體現了政府的管制作用。在行政審批的運作過程中,也反映出了政府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辦事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等問題。要真正實現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廉潔政府的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嚴守法律要求,政府由管理向服務方向轉變。
三、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對策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繁榮發(fā)展意義重大,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成果,必須逐步解決當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規(guī),鼓勵公眾參與,建立有效的責權監(jiān)督機制
當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存在著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政府改革流于形式、責權不明等問題,因此,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強法治,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于審批中涉及的環(huán)節(jié)、權限等問題有明確的規(guī)定。其次建立切實有效的責權監(jiān)督機制,權責清晰,有獎懲措施,為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供明確的保障。再次,鼓勵公眾參與對政府的監(jiān)督,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通過公眾對政府行政審批的環(huán)節(jié)流程進行監(jiān)督。
(二)提升信息化水平,資料共享,建設高效的行政審批制度
互聯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行政審批制度也應與時俱進。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過程中,鼓勵各級政府機關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多種途徑,及時公布行政審批的信息,真正做到公正公開,實現陽光審批。同時,政府機關可以切實從企業(yè)、個人的需要出發(fā),提高網上服務水平,提高效率,也節(jié)省成本。如部分省市推行的電子執(zhí)照辦理、網上便民服務等,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行十余年來取得的巨大成績有目共睹,改革過程中也難免遇到問題和障礙。堅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冷靜分析存在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才能推動改革的深入進行。
參考文獻:
[1]孫翱翔、秦穎慧.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意義、路徑和保障.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 2016(1).
[2]張鵬.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弊病與改革路徑.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16(3).
[3]王克穩(wěn).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及其法律規(guī)制.法學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