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燕
摘 要: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作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反思,闡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如何讓學生自由思考。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教材 思維
數學教學應是一種動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把對學生的教學過程用活動和探究形式展現出來,學生就會全身心投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善于打開課堂封閉的大門,引進現實的生活素材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有效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親身參加體驗數學,在體驗中感悟數學、在感悟中認識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在應用中升華數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學生心靈自由飛翔。下面談談自己一點粗淺的認識,希望發(fā)揮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活化教材內容,活化教學情景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是學習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教學是用教材教學生,而不只教教材,教師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審視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真正釋放教材內部的潛力,利用學生現實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在更廣闊的天地里飛翔。
二、創(chuàng)建開放性課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提出問題、進行活動探究、分析解決問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問題的提出給學生活動和思維確定明確的方向,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思維會迎著問題而行,在探究中學生可以多側面、多方位地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大膽運用自己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直覺想象問題、猜測問題、驗證問題,從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開拓學生思維。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將學生先分組,然后給每組學生發(fā)放一個平行四邊形紙板、一把剪刀、一根尺子,然后向他們提出問題:“利用我們已經學過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積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睂W生知道了教師給他們剪刀的意思,所以商討著把這個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圖形,然后組成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結果:每組分法各不一樣,但都有自己的理由根據,這樣組成的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面積就等于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知道了這個公式是什么,而且知道這個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理解割補法和數學轉化法思想,使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2.放棄思維定式,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合作探究、自由思考。
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區(qū)間內,學生的思維只能隨著教師的思維而活動,所以老師講得費勁,學生聽得厭煩。實踐證明:只有“親手做”、“自由想”,學生的思維才能掙脫束縛的枷鎖,回歸到可以飛翔的天地,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品嘗到自我超越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教學《2、3、5的倍數特征》時,先讓學生分別說出2、3、5的倍數,然后根據這些倍數的特點,歸納出它們的特點,當老師提出:“從2、3、5的倍數上大家有什么新發(fā)現?”這時學生如魚得水,情緒十分高漲,有的議論、有的沉思,不一會兒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袄蠋?,我發(fā)現2的倍數個位上的數都是偶數”;“老師我發(fā)現2的倍數個位上的數都是2的倍數”……
最后在我的點撥下,學生掌握了2、3、5倍數的特征,學會判斷一個數是否是2、3、5倍數的方法。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我將學生的思路一一整理在黑板上,雖然有些同學觀點不太正確,有些學生甚至說錯了,但我并不責備他們,還用激勵性語言激勵他們。此時的我很欣慰,學生思維確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將數學知識回歸于現實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應用于現實生活,為現實生活服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應用數學,為學生開辟廣闊的天地,隨著學生活動空間的擴大,學生的體驗和經歷會不斷的增多,對知識的應用也會越廣泛。
如學生學完統(tǒng)計之后,掌握一定的統(tǒng)計知識,可以讓學生帶著數學眼光到超市統(tǒng)計商品的數目、價格等,并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這樣讓學生走進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親自運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發(fā)現欲望、探索欲望異常強烈,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性,用雙手捧起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思維放飛在更廣闊的天地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加強,在學習過程中為他們創(chuàng)設更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提出更有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通過學生親手操作、自由遐想、集體討論,在思維碰撞的火花中品嘗學習和自我超越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