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萍 劉 力 李淑貞 孔德胤 李升香
(山東省壽光市中醫(yī)醫(yī)院,262700)
?
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結節(jié)性癢疹115例療效觀察
孫艷萍 劉 力 李淑貞 孔德胤 李升香
(山東省壽光市中醫(yī)醫(yī)院,262700)
結節(jié)性癢疹;中藥內服;熏蒸;中藥外敷;梅花針
結節(jié)性癢疹是一種發(fā)生于四肢或軀干尤其是雙小腿的、患者自覺劇烈瘙癢的結節(jié)狀損害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病情頑固,反復難愈,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我們深挖中醫(yī)藥治療結節(jié)性癢疹的臨床優(yōu)勢,歸納總結“脾虛肝郁”“濕、熱、瘀”作為指導辨證治療的理論基礎。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們采用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結節(jié)性癢疹患者115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所有觀察病例均來源于我院皮膚科門診。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9例和對照組56例,其中男53例,女6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瘙癢程度、病情分級、初診生活質量評分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1]:好發(fā)于四肢,尤以小腿伸側多見。初起為淡紅色丘疹或風團樣丘疹,很快演變?yōu)辄S豆或蠶豆大小質地堅實的半球形結節(jié),紅褐色、棕褐色或灰褐色,表面角化粗糙呈疣狀,劇烈搔抓可造成結節(jié)表面剝蝕、結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改變,結節(jié)數(shù)目不等,自覺瘙癢劇烈,病程緩慢,可持續(xù)數(shù)年。
中醫(yī)辨證標準:皮疹為粗糙丘疹或疣狀結節(jié),自覺瘙癢明顯,頂端角化肥厚、苔蘚化、色素沉著,散在孤立,觸之堅實,患者常感口干黏苦,胃脘脹滿不舒,時有噯氣,或善太息、泛酸、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舌質暗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或瘀點,苔薄白或白或白膩,舌下靜脈增粗迂曲,脈細緩、沉澀或弦澀。
納入標準:符合結節(jié)性癢疹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診斷標準者;符合結節(jié)性癢疹病情分級標準;年齡13~65歲;近1個月來未使用影響內分泌的藥物及免疫抑制劑者;近2周未使用與本病相關的藥物;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合并有心、腦、肝、腎、內分泌、免疫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精神病患者;對所用藥物過敏者;暈針者;外傷、感染等應激狀態(tài)者;瘢痕體質者。
治療組采用中醫(yī)綜合療法:①中藥內服方:茯苓21 g,白術30 g,川芎10 g,當歸12 g,熟地黃12 g,白芍16 g,雞血藤12 g,柴胡16 g,郁金16 g,枳殼10 g,防風10 g,白鮮皮20 g,徐長卿20 g,僵蠶10 g,白芥子16 g,貝母16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劑。②熏蒸方:刺蒺藜20 g,生艾葉20 g,牡丹皮20 g,地膚子20 g,透骨草20 g,苦參20 g,蛇床子20 g,地骨皮20 g,蒼耳子20 g,威靈仙20 g。水煎,熏洗,每周2次。③中藥酊劑:紅花9 g,桃仁9 g,赤芍9 g,鴉膽子9 g,丹參9 g,三棱9 g,莪術9 g,皂角刺9 g,當歸尾9 g,烏梢蛇9 g。方法:將上藥置于75%的醫(yī)用酒精500 mL中,密封浸泡1周,每天搖晃2次,外涂于結節(jié)上,每日3次。④梅花針:常規(guī)消毒后,用梅花針從癢疹外圍螺旋狀叩擊至癢疹頂部,對頂部施以持續(xù)中重度叩擊,直至有滲血為止。術畢用無菌棉球拭凈滲血,清除頂部厚痂及瘡面。先叩上肢再軀干,后下肢。梅花針叩刺的當天不做中藥熏蒸。叩刺每周2次,8周為1個療程。
對照組:潤燥止癢膠囊[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5030]口服,每次4粒(2.0g),每日3次。復方氟米松軟膏(澳美制藥,批準文號HC20100009)外涂于皮損,每天2次,早晚各1次。
療程:共治療8周,根據(jù)治療項目定期復診。
觀察指標:(1)病情分級及評分標準:①治療前1~4級相應評為1~4分。②治療后每降低1級減1分,若全部消失為0分,依次相應評為0~4分。(2)瘙癢程度:采用可視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根據(jù)患者自身瘙癢程度評0~10分,評價時間點分別選取治療前、治療結束時,進行瘙癢的量化評分。(3)主要體征觀察及評分標準:觀察皮損大小、厚度、形態(tài)、部位,按四級評分法分別統(tǒng)計治療前后皮損形態(tài)。(4)中醫(yī)證候觀察及評分標準:局部抓痕、結痂;苔蘚樣變;口干黏苦;胃脘不舒;噯氣或善太息;惡心泛酸;食欲不振;心煩氣躁;便秘溲赤;失眠多夢;按有無評0分或1分,舌苔脈象不計分。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療效指數(shù)≥95%;顯效:療效指數(shù)60%~94%;有效:療效指數(shù)20%~59%;無效:療效指數(shù)<20%。
臨床療效評定方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分數(shù)-治療后分數(shù))/治療前分數(shù)×100%。愈顯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中醫(yī)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 /治療前癥狀積分×1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VAS積分下降指數(shù)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VAS值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值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積分下降指數(shù)比較,見表3。
表3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積分下降指數(shù)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兩組均能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但在改善程度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治療組患者共有3例在用藥期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其中1例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多,1例出現(xiàn)輕度胃部不適,胃納不佳皆因未遵醫(yī)囑飯前服藥引起,囑其飯后熱服、少量頻服后癥狀消失。對照組共有5例在服藥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1例感大便稀薄,囑其保暖溫服后癥狀消失;3例感輕度胃部不適,但均能耐受,不影響治療;1例皮損周圍出現(xiàn)輕度紅斑,停藥后消失。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中我們發(fā)現(xiàn),前來就診的結節(jié)性癢疹患者常有口黏干苦、胃脘脹悶不舒、食欲不振,易噯氣或善太息,大便秘、小便赤等癥狀,部分患者因病情反復難愈常伴有心煩意亂、失眠多夢等癥狀。由此我們總結結節(jié)性癢疹的病因病機為患者先天稟賦不耐或飲食攝生不當,導致脾胃之氣虛弱,脾胃運化與受納功能不強,不能及時運行體內氣血與運化水濕,久之濕熱互結,與氣血相搏結,壅阻經絡、氣血,不循常道而排解,久而成為“頑濕”;血屬陰而主靜,氣屬陽而主動,血不能自行,全賴氣之推動,氣行則血行,脾氣虛無力鼓舞推動血液在脈內正常循行,兼有頑濕結聚阻滯,形成“血瘀”。氣虛血瘀進一步影響全身氣機的調暢和運行,日久影響肝氣的調達,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疏泄,喜調達而惡抑郁,肝氣不舒,肝氣郁結,影響情志,情志失調又反過來影響全身氣機的調暢。脾胃之氣失于運化,頑濕血瘀結聚不散,瘀不祛,新不生,經絡受阻,日久血虛風燥,形成內風,無風不作癢,內風尤為頑固,頑濕、頑瘀和頑癢蘊結久不散而發(fā)病。由此可知,濕、熱、血瘀、風燥是結節(jié)性癢疹的主要病理因素,病位主要責之脾胃和肝。
根據(jù)以上臨床表現(xiàn)及病因病機的總結分析,我們認為,本病為患者素體脾胃虛弱、肝氣郁結,體內有濕熱、血瘀,日久血虛風燥,風勝作癢。故治療當以健脾疏肝為主,伍以養(yǎng)血潤燥、活血散結、祛風止癢。
中藥內服方中白術補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中;二者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以培本,脾氣健,脾氣旺可促進血液在血脈中正常循行,活血行血首先離不開益氣,正氣存內使祛瘀而不傷正,共以為君藥。柴胡疏肝解郁,條達肝氣,還可升舉脾胃清陽之氣;郁金行氣活血解郁;白芍養(yǎng)肝調肝養(yǎng)血,為臣藥。川芎活血行氣祛風;熟地黃、當歸補血、養(yǎng)血、活血;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筋活絡;共奏補血養(yǎng)血、行氣活血祛瘀之功效。白芥子通絡利氣散結,貝母清熱開郁散結、祛頑痰散瘀結;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止癢;徐長卿、僵蠶祛風化痰散結;防風為風藥之潤劑,善祛風止癢;枳殼除痞消積,行氣寬中除脹滿;共為佐藥。使以甘草,緩中和胃,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疏肝、養(yǎng)血潤燥、活血散結、祛風止癢之功效??诜盟幘珜?,不見癢但止癢,目前臨床上治癢多為祛風藥和發(fā)散藥,非但癢不除,因過投風藥使肌膚愈發(fā)干燥,則癢更甚。而本方案內服方切中病因病機,以調治臟腑失調為本,兼顧各個病理因素,抓住了疾病的本質和根源所在。
中藥熏蒸是利用中藥煎煮產生的藥汽熏蒸人體以達到治病目的的外治法。熏蒸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及真皮層轉運進入血液循環(huán)而發(fā)揮藥效。皮膚吸收滲透與濕度有關,藥汽的濕度正好增強吸收滲透效果,藥汽的溫熱刺激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循環(huán),營養(yǎng)周圍組織,使組織再生能力增強,利于藥物吸收。藥汽在由下而上的循行中,開泄腠理、滲透穴位、疏通經絡,能活血化瘀,推陳出新,增強機體抵抗力。方中苦參清熱燥濕止癢;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蒼耳子燥濕祛風止癢;刺蒺藜活血散風止癢;生艾葉溫通經絡,祛濕止癢;牡丹皮活血散瘀;透骨草引藥透入經絡、血脈,可祛風、活血、解毒止癢;蛇床子燥濕祛風止癢;地骨皮瀉火除濕熱;威靈仙祛風除濕,疏通經絡。諸藥共奏清熱燥濕,活血散瘀,疏通經絡,祛風止癢之功,還可促進中藥酊方的透皮吸收。
中藥酊劑中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經絡,相互輔佐,以達“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赤芍清熱涼血散瘀;丹參活血化瘀,涼血又能消瘀熱;鴉膽子可腐蝕贅疣,平復結節(jié);烏梢蛇味甘性平,功能搜風通絡,燥濕祛風,攻毒驅毒,能外達皮膚,內通經絡;三棱能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堅者消之,結者散之;莪術功效與三棱類似,共奏活血化瘀通絡之功,二者常相互配用;皂角刺祛風軟堅;當歸尾活血力強。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入絡搜風通絡、散結止癢之效。通過疏通局部氣血,使藥力直達病所,驅散頑結,祛邪止癢。
梅花針叩刺療法調節(jié)臟腑、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叩刺局部可令肌膚腠理開,血脈通,病邪達表,起到宣泄病邪、疹祛癢止的作用。
本臨床觀察顯示,治療組愈顯率為86.44%,總有效率為96.61%;對照組愈顯率為53.57%,總有效率為78.57%。治療組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在瘙癢程度積分方面治療組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在中醫(yī)證候改善方面,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結節(jié)性癢疹的主要特征是疣狀結節(jié)伴有劇烈瘙癢,由于發(fā)病時奇癢難忍,患者常搔抓不斷,導致局部皮膚粗糙肥厚、苔蘚樣變,苔蘚樣變又反過來刺激局部皮膚發(fā)生瘙癢感,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病情頑固難愈。本綜合治療方案是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以人為本,全面考慮,表里兼顧,針對患者的整體情況辨證施治,通過內外合治綜合療法對人體內外環(huán)境進行調節(jié),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既治療主癥又兼顧次癥。方案融合中藥精方與外治特色,“針藥并用,諸法合一”,突顯中醫(yī)優(yōu)勢特色,共奏健脾疏肝、養(yǎng)血潤燥、活血散結、祛風止癢的功效,能明顯降低患者皮損的瘙癢感,從心理上減輕了搔抓的欲望,從行動上減少了搔抓的次數(shù)。內外合治,內治可調體質,祛除病邪以治本;外治可通經絡,活氣血,散瘀結,祛頑癢。內外相合,標本同治,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64.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7-148.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