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秀
據(jù)說,榮格離世前曾跟弟子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作為老師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fā)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fā)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背踝x后我頗感費解。大學甚至更高階段,教師或許應該如此,而小學初中階段,孩子的自覺性、責任意識未充分發(fā)展,教師難道不需要“有所作為”嗎?
初為人師時,我常盯著學生的每一點變化,摳著他們每一分的增減,恨不得時刻圍著學生轉(zhuǎn)。記得有一年的中考前夕,我不顧每天工作繁重,也不顧學生壓力巨大,“抓”了好幾個偏科學生惡補,只希望助力他們順利升入重點高中。連續(xù)幾周“強化訓練”,我和學生都十分疲憊。中考時學生當科成績?nèi)绾?,我已?jīng)印象模糊,但其中有個男生,他不善言辭的隱忍和略顯哀怨的表情,卻在我腦海里多年揮之不去。
高中同學聚會上,我見到離別多年的任課老師。一位老師像老朋友一樣,談起有一天下課時發(fā)現(xiàn)自己放在講臺的鑰匙不翼而飛,后來鑰匙又離奇出現(xiàn),而她亦得知有學生怨她過度嚴格故意惡作劇。老師感嘆說,平日她對我們一貫嚴格,她“恨鐵不成鋼”式的教育,我們又是怎樣忍受的?老師的反省讓我們感動。求學旅途中我們遇到過各種風格的老師,靜心回顧,那些留下美好記憶的老師,他們常常寬嚴有度,給學生溫暖鼓勵和賞識,學生即便犯錯,也不會驚恐“天塌下來”,讓學生又敬佩又愛戴。
反復再讀,慢慢體悟,榮格所倡導的是否如下含義:一是教師要有一種“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精神;二是學生有差異,同樣的教育過程,學生的反應和效果不同;三是永遠相信,學生內(nèi)心被激發(fā)才是成長的發(fā)端;四是耐心等待,或許有驚喜。榮格并非倡導教師無所作為,或者我行我素,而是發(fā)揚太陽的精神,盡情、無私地向?qū)W生散播陽光,而千萬不要去預設、去限制、去逼迫,甚至去摧殘那一顆顆幼苗。而學生,像萬物依循季節(jié)一樣成長。有時候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暗流涌動,教師要做的,是耐心陪伴學生慢慢成長?!敖逃乃囆g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身為人師者,若能有此境界,或許,是教育之幸,學生之福。
每一個家長都是家庭教育中承當教育者角色的人,當然,很多時候也反過來被孩子教育和影響。為人父母者同樣需要太陽的精神,但問耕耘,少問收獲,避免急于求成。但獨生子女讓許多家長難以淡定,難以著眼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和特征,而是盯著唯一的幼苗,盼其發(fā)芽,開花……但幼苗,仍然是依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生長。
兒子Bill三歲前在小區(qū)里玩耍,見到其他孩子不理不睬。那時我很怕他不合群,常拉著他往其他小朋友跟前湊。三歲后,Bill見到一般大的孩子就蠢蠢欲動,想著法子繞著彎子找人家玩,那時我發(fā)現(xiàn)擔心如此多余。三歲前,Bill常在小區(qū)里放聲歌唱,《青藏高原》《天路》都不在話下,恨不得大家都來聽他。三歲后,人多的地方他都不肯唱,只在家里唱。三歲時,Bill乖得很,聽話,合作,見人打招呼。但之后兩三年,怎么都不愿意叫人,逼也沒有用。近一年終于好轉(zhuǎn),Bill能夠鼓起勇氣,在我們提醒下喊人打招呼。
有一天先生回家說,兩個同事反映,自家的孩子似乎在某天突然長大。一個是一年級的女孩,突然就不需要爸媽提醒,每天自覺做作業(yè)。另一個是三年級的孩子,不但自覺寫作業(yè),而且有自己的秘密日記,再不用催不用陪。一年多以來,Bill因為握筆、坐姿不夠端正,屢次被提醒甚至受到批評。煩了他甚至不許我們觀察他的握筆姿勢。如今練習羽毛球,握球拍同樣遇到類似問題,明明知道該怎樣握,他卻做不到。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學期開始,握筆突然就很好,不用再提醒!握球拍能否在某天頓悟呢?
真如榮格的發(fā)現(xiàn):種子破土發(fā)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教師、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像太陽一樣,耐心地陪伴、溫暖、照耀、喚醒、激發(fā)孩子,而成長,真的是孩子自己的事。
(作者單位:廣州市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