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
在古代,看不慣帝王們一人獨(dú)大的人要怎么辦呢?王夫之琢磨完《資治通鑒》里頭1362年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后,給出了幾條路子。其中,在“佯狂”這條道路上前仆后繼、推陳出新、爭奇斗艷的仁人志士最多。
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diǎn)秋香》中有一個唐伯虎裝病不去給寧王當(dāng)參謀,手持雞翅引吭高歌“紅燒翅膀我喜歡吃”的橋段,這并非全是影視杜撰。歷史上唐寅為了躲開寧王的招攬,更加沒有下限的事情也曾做過。
在古代,天下皆帝王所有,而帝王們都愛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無論他們撂下多少狠話,都無法阻止有人看不慣他們。那這些看不慣帝王們的人在一人獨(dú)大的專制時代要怎么辦呢?
王夫之琢磨完《資治通鑒》里頭1362年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后,給出了這么幾條路子:
說這個君子要是不幸陷于逆亂之廷呢,能跑路就趕緊跑路(“亟去之”);
要是一時跑不了路,就“佯狂痼疾以避之”;
裝病佯狂要是還不能脫身,那就干脆豁出去,試試看能不能發(fā)動嘴炮將對方洗腦(“直詞以折之”);
洗腦要還失敗,就只好老老實(shí)實(shí)待家里吃雞翅膀聽天命了。
能不死當(dāng)然最好,要是死,那也已經(jīng)盡了本分,沒什么可不安的(“身可全則可無死;如其死也,亦義命之無可避者,安之而已”)。
因?yàn)楣糯鸂幦∩衔坏娜硕己苤匾暶?,喜歡招攬名士當(dāng)吉祥物,所以歷史上那些陷于亂世的才子能人很少會被輕易放走。比如王維在安祿山攻陷長安后就想方設(shè)法逃跑,結(jié)果都跑到洛陽了還被安祿山抓住硬塞了個給事中給他。
至于“直詞以折之”的成功率太低,一個不好就會激怒對方,最后像王子比干那樣被刳心而死。所以這三條路子里,要數(shù)在“佯狂”這條道路上前仆后繼、推陳出新、爭奇斗艷的仁人志士最多,呈現(xiàn)出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景象。
佯狂“辭招攬”
佯狂的第一種比較常見的情形,是“辭招攬”。
箕子應(yīng)該是史上最早打開“佯狂”這扇大門的人。這位看到紂王使象牙筷子就覺得苗頭不對,知“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的王叔向紂王進(jìn)諫而不被聽納后,就有人勸他別干了。
箕子覺得自己要是這么甩手了,雖然可以全身而退并得到大家的贊美,但到底對侄子影響不好,就沒忍心直接跑路,只是披頭散發(fā)假裝癲狂以便“遠(yuǎn)引自外而不與聞”,也就是說,他雖然選擇不走,但是留下又會有助紂為虐的嫌疑,所以佯狂以避嫌。此后他被紂王一直囚禁到武王伐紂之際才趁亂逃脫,因不愿仕周,最后帶著族人東渡朝鮮建立侯國。相較于比干被刳視其心,箕子的結(jié)局可以說是圓滿。
到了曹魏末年,佯狂史上最堅忍的人物形象誕生——太宰中郎范粲。當(dāng)時的背景是司馬師廢曹芳。范粲身著喪服拜送廢帝后,就托病拒絕朝廷的一切召見。此后他佯狂不言,連兒子們向他私下里請教事情也不曾開口,只用身體的動作回應(yīng),并終日睡在自己的車乘中,以示自己再不與司馬氏共踏一片土地的決心。范老先生就這樣堅持了36年之久,最后“卒于車中”。
至東漢初年,蜀地又出了一位“漆身為厲,佯狂避世”的費(fèi)貽(《華陽國志》)。什么叫“漆身為厲”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豫讓刺趙襄子的故事。豫讓第一次行刺時被趙襄子看到了容貌,所以第二次為了防止被認(rèn)出來,就“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戰(zhàn)國策》)“厲”通“癘”,是惡瘡的意思?!捌嵘怼本褪怯闷針涞闹和繚M全身。由于漆樹汁含有強(qiáng)烈的漆酸,會讓皮膚因過敏而形成許多惡瘡,看上去丑穢不堪,令人厭惡,從而可以有效避免別人接近。漆身為厲,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意志力。
東漢初年光武帝雖已建元,但蜀地仍為公孫述所據(jù)。公孫述為壯聲威,大肆招攬名士。輪到費(fèi)貽的時候,前面被聘請的李業(yè)、譙玄、王皓、王嘉等人幾乎都因“連聘不詣”被公孫述禍害死了——這里順便提一句,這里面只有譙玄被機(jī)智的兒子以奉上“家錢千萬”贖命才得以隱居終老。費(fèi)貽既想忠于漢室,又不愿意赴死,他的家人可能也湊不齊可以贖命的“家錢千萬”,于是在公孫述遣使招攬時,便漆身為厲以討人嫌惡、假裝瘋癲以示無才可供驅(qū)馳,這么一直裝到漢武帝平定蜀地、遣使召賢,才高高興興地跑去受任合浦太守。
除了上面講的“辭招攬”,還有一撥求“辭招攬”不成,就佯狂“避世”、求在醒醉之間忘卻今夕何夕的人。比如幾次辭官又幾次被迫卷入政治斗爭的阮籍,求步兵校尉只為“廚中有貯酒數(shù)百斛”,秩二千石卻“不治官事”,整日披頭散發(fā)、袒胸露乳,吊兒郎當(dāng)?shù)豈字腿坐著(“云頭散發(fā),裸袒箕踞”)和劉伶他們飲酒歌呼,“佯狂以避”。
蓋人逢亂世,不愿進(jìn)而同流,又不要做輕生重道、赴死無悔的烈士,便唯有退而守志,披發(fā)佯狂,以求全身遠(yuǎn)害。當(dāng)然,這些人的佯狂未必是真的騙過了對方,有時候更多的是一種表態(tài)。掌權(quán)者見你連這么下流齷齪痛苦的事情都做了,心領(lǐng)神會之下,心軟一點(diǎn)的就都放手了。
佯狂求生存
第二種比較常見的情形是“佯狂求生”,也就是被張溥在《五人墓碑記》里痛詆為“辱人賤行”的“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那一類型。
楚漢爭霸時期,范陽辯士蒯通諫韓信而不見聽,便佯狂求“去”。當(dāng)時的背景是韓信在楚漢相持不下之際擊敗了龍且并平定齊國,此時劉項(xiàng)兩家生死都取決于韓信個人的抉擇,天下大勢便系于韓信一人(“天下權(quán)在信”),連項(xiàng)羽都一度派武涉來說服韓信三分天下。
剛以亂齊之策助韓信攻克齊都,順便害得酈食其被田廣烹殺的蒯通覺得,眼下確是立不世功業(yè)的大好時機(jī),向韓信分析時局利弊,警之以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誡之以“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他能背叛劉邦。結(jié)果勸諫至再,韓信始終猶豫不決。蒯通知其大勢已去,自己跟著他也會遭殃,于是“佯狂為巫”,跑路給別人相面算命去了。這之后就有了長樂宮鐘室中“為兒女子所詐”的淮陰侯臨死前“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的嘆息。
佯狂求生里頭,最敬業(yè)的應(yīng)該要算明初為了逃避朱元璋迫害的袁凱。他遭朱元璋迫害的原因很理不直氣不壯。據(jù)《明史》記載,朱元璋為了鍛煉懿文太子,“每有大獄,輒付論之”,但往往朱元璋主張酷刑,而懿文太子卻要減刑,所以老朱就讓監(jiān)察御史袁凱來評斷。這一個是皇帝一個是未來的皇帝,哪個都得罪不起,于是袁凱就說了一句討好兩邊的話:“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边@句話聽上去沒啥,卻讓老朱很不滿意。
袁凱見朱元璋已經(jīng)起了惡意,就趕緊佯狂。正史雖然只使用了簡單的“佯狂”兩個字,但與袁凱同時的陸深卻在《金臺紀(jì)聞》里記錄了更加豐富的細(xì)節(jié):朱元璋聽了袁凱的話之后就把他抓了起來。但老朱大概是覺得自己這樣未免也顯得太神經(jīng)質(zhì)了點(diǎn),就又放了他并官復(fù)原職,只在每天臨朝的時候?qū)υ瑒P施加精神暴力,罵他是“持兩端者”。這么罵著罵著,到有一天袁凱終于受不了了,就在過金水橋時假裝中風(fēng),“仆地不起”。老朱知道了,冷笑表示中風(fēng)好像應(yīng)該不怕疼的,就讓人用木鉆鉆袁凱。誰知袁凱“忍死不為動”,老朱只好將信將疑地放人回家。
袁凱一回到華亭,朱元璋就后悔了,若有所思地吟了一句“東海走卻大鰻鱺”后,又派人去試探監(jiān)視袁凱。袁凱為了讓老朱徹底斷了迫害自己的念頭,先下手為強(qiáng)開始了種種自殘行為,不但拿鐵索鎖在自己脖子上“自毀形骸”,還苦心孤詣研制了一套炮制“豬犬下”的法子,吃“豬犬下”給監(jiān)視他的人看。順便說一句,“豬犬下”就是豬和狗的排泄物。
《金臺紀(jì)聞》里說:袁凱“使家人以炒面攪砂糖,從竹筒出之,狀類豬犬下,潛布于籬根水涯”,然后“匍匐往取食之”。這里的炒面是指炒熟的面粉,因?yàn)轭伾l(fā)黃,和紅褐色的紅糖攪拌在一起,顏色和動物糞便顏色十分接近,再用竹筒塑出類似于動物糞便的形狀后,二者幾乎別無二致?!盎h根”是指籬笆腳,“水涯”則是指水邊,這些都是豬狗喜歡排便的地方。由此可見袁凱為了演吃“豬犬下”也是殫精竭慮。功夫不負(fù)有心人,通過袁凱敬業(yè)的表演,朱元璋終于相信他是真的瘋了,而他也如愿得到了“壽終”的結(jié)局。
佯狂求關(guān)注
可能因?yàn)椤把鹂瘛边@個手段實(shí)在太好使了,所以除去上述這種常規(guī)的“佯狂求隱”外,古代的人們還出于各種目的展開花式佯狂。在此只舉佯狂求“取關(guān)”與佯狂求關(guān)注這兩種情形。
明建文帝登基后,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后被削奪,燕王朱棣“碩果僅存”。朱棣為了表忠把兒子送去南京當(dāng)人質(zhì),結(jié)果兒子才被放歸,正喜不自勝呢,轉(zhuǎn)個身家里就出了倪亮上變的事。雖然倪亮舉報的主要對象是于諒、周鐸,但燕王本人也被皇帝下詔責(zé)備。見形勢急轉(zhuǎn)直下,朱棣立刻開啟影帝模式求力挽狂瀾。
他不但跑到鬧市佯狂,大喊大叫、搶人酒食、隨地睡覺,還“佯為風(fēng)疾”,即使在自己的府邸中也不忘扮演中風(fēng),走哪兒都拄根手杖。精誠所至,朱棣的表演終于感動中央,齊泰等人派張昺、謝貴來探虛實(shí)。朱棣覺得這下可要搞個匯報演出了,于是大熱天的叫人弄來一個圍爐,自己縮到爐子邊扮出凍得瑟瑟發(fā)抖的樣子,一邊哆嗦一邊對張謝二人說:“這天也太冷了。”就這樣,朱棣,這位堪稱“佯狂”史上真正意義的影帝,終于使“朝廷稍信之”,為此后起兵創(chuàng)造了條件。
有這種佯狂求“取關(guān)”以便扮豬吃老虎的,也有佯狂求關(guān)注的。春秋時期,遍地都是牛人,所以大家都會做些特立獨(dú)行的事情以相互區(qū)別。譬如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而逃吳后,必須要找一個大靠山來施展自己的復(fù)仇者計劃。為了引起潛在“風(fēng)投”的注意,伍子胥在鬧市上披頭散發(fā)、光腳涂面,瘋瘋癲癲地行乞。后來果然得到公子光(后為吳王闔閭)賞識,順利鞭尸復(fù)仇。
與伍子胥同時的范蠡也是如此。范蠡很早就因?yàn)榕l(fā)佯狂出名,所以文種當(dāng)宛令時才慕名去見他。后來范蠡埋伏在文種來的路上,表演蹲在狗洞學(xué)狗叫這種羞恥play,看得邊上的小吏尷尬癥都犯了,卻因此俘獲文種的心。兩個人一下子就看對了眼,此后手拉手投越,成為勾踐的左膀右臂。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狂”都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字眼。但實(shí)際上,真正歷史上的“狂”是十分沉重的。比如箕子佯狂之際,紂王焚炙忠良、刳剔孕婦、醢九族、脯鄂侯,比干直言諫紂卻被刳視其心;阮籍劉伶的窮途而哭與“死便埋我”則出現(xiàn)在司馬氏以順者昌逆者亡的態(tài)度對待士人、士人鷹犬不如的背景下——要知道阮籍寫完《勸進(jìn)表》沒兩個月就死了??鬃拥匠螅耜懲ㄔ谒媲俺艘皇赘?,說:圣人遇天下有道,可以成就事業(yè);若遇天下無道,就只能求茍活而已。
“佯狂”中固然不乏逃避危險以求生存的人,但它也曾是人們對抗政治黑暗的一種手段。在有些時候,佯狂未必比激昂大義的蹈死輕松,因?yàn)橐粋€人不愿意去死,就看輕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志向所做出的犧牲,未免太草率。佯狂的人里面,貞烈者如范粲的佯狂36年,卒于車中;費(fèi)貽的漆身佯狂,拒不仕述,為了堅持自己的志向,堅忍地活在亂世之中,對其他人的鼓舞,并不亞于蹈死不顧的五義士。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