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我發(fā)現(xiàn)的合理性,或者發(fā)現(xiàn)之光

2016-12-08 04:31李浩
西湖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寫作者文字小說

李浩

?

自我發(fā)現(xiàn)的合理性,或者發(fā)現(xiàn)之光

李浩

1

依借龐大寬闊的知識貯備和同樣龐大寬闊的自信,黃德海新近的文字自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氣勢,他確切指認,不作顧左右而言他的迂回,即使出現(xiàn)的問句也帶有“斷定”的成分——他不憚“片面深刻”,喜歡從慣常性的流行思考和不思考中抽身,剝掉久覆其上的荒草——

《喪失了名譽的議論》是我要提及并且會在本文中反復提及的文字之一。它幾乎可做“黃德海式”批評的基本范例:首先,他從慣常的思維出發(fā),并以列夫·托爾斯泰們“你敘述,描寫,可不要議論”的勸告為始,導向的卻是他們在寫作中的“自相矛盾或前后相悖”,這時問題來了:“一件名譽敗壞的東西,一種被拒斥的手法,卻無論如何沒法從藝術(shù)品中排除,如果不是因為寫作者的無能,就肯定有某種特別的原因。”接下來,黃德海在此文中沒有驟然轉(zhuǎn)向“替議論辯護”,而是繼續(xù)深究,談論在藝術(shù)中議論的“不能”:“對議論的擔憂,大部分應歸罪于議論本身的陳腐淺陋,不能引人入勝”、“如果議論只是一己輕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或?qū)ι鐣餍兴枷氲母念^換面,或教科書如假包換的翻版,或簡單而討巧的表態(tài),給出的就是一個復制后的世界,難免顯得故作姿態(tài),甚至有些好笑”、“議論不具備思維上的啟發(fā)性,甚至缺乏起碼的誠懇,當然也就不能稱為真正的深入思考……不過是反復聲明的思想常識,說不上發(fā)現(xiàn),甚至連準確都做不到”、“一些喜好思辨的小說作者更喜歡用小巧的機智挑出某一莊重思想的邏輯死角,然后得意地轉(zhuǎn)身而去并自以為是地宣布一個深沉的思考者已被自己擊敗……”,在這里,黃德海向我們申明,他試圖維護的“議論”不是這些,那些相對劣質(zhì)的、簡單的議論方式不在他的申辯范圍之內(nèi),他要為之正名的“議論”是:為了應對虛構(gòu)世界中的某些疑問;在“價值領(lǐng)域”寫作者要“他”站在哪里;勘測內(nèi)心,檢驗自己未能留意的空白和涵擬之處;探索未知和它的可能……進而,他指認,“小說原本就是沒有蘇格拉底的柏拉圖對話”,“在這個意義上,小說與愛智慧的哲學區(qū)分已經(jīng)不是非常嚴格,議論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小說的天命之一”。

為“喪失了名譽的議論”辯護當然是種巨大的冒險,尤其是,在一個匱乏思辨意識的國度和一個淺閱讀成為普遍的時代;尤其是,“不能議論”已經(jīng)成為文學的基本共識。公開和私下的場合,我不止一次聽到批評家和作家們?nèi)绱藙窠洌瑯O為語重心長。“不能議論”在我們面前完全是一面堅固的墻,是新建構(gòu)的鐵律——在這里,黃德海偏向鐵律挑戰(zhàn),在冒險的進程中我們可見的是他雄厚的“自恃”,他堅信自我發(fā)現(xiàn)的合理性,同時他也有諸多可以佐證自我合理性的文本與智識。他以敏銳的洞察發(fā)現(xiàn)墻面上的縫隙,并將它拓展成為門的形狀。

2

在為“喪失了名譽的議論”辯護的同時,黃德海繼續(xù)進一步,這一步進得有些振聾發(fā)聵:“或許是因為美學上‘無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或許是由于‘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或許是不知什么原因,小說這一體裁變得越來越有潔癖——不能批評情欲,不能寫完美的人,不能對人物有道德評判,不能有作者跳出來的議論,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如果把這些不能和不許列個表,大概會發(fā)現(xiàn),有潔癖的現(xiàn)代小說似乎不再剩下什么……”、“小說就這樣變成了一種極其嬌貴的品種,一面在技藝的探求上愈發(fā)精妙,一面卻胃口越來越差,發(fā)展空間越來越小,仿佛一個腦袋巨大而身形孱弱的畸形兒,顯出日薄西山的樣子來。如果小說不能恢復對世界的好胃口,不把其興起時的朝氣,發(fā)展時的銳氣,綿延時的大氣,以新的方式在此放進小說現(xiàn)下的技藝之中,恢復更為健康的胃口,而只是沿著一條越規(guī)劃越窄的航道前進,那差不多就可以斷言,‘小說已死’的感嘆,過段時間就會癲癇性地發(fā)作一次,并最終成為事實。”

如此大段地引用,當然是因為里面包含著可貴的卓見,我以為,他針對“現(xiàn)代小說”的批評切中肯綮,是種敏銳的有的放矢。不能批評情欲,不能寫完美的人,不能對人物有道德評判,不能有作者跳出來的議論——其中,拒絕樹立完美形象、懸置人物道德判斷也是我所堅持的,我給自己定下的禁忌還有不書寫人物的面部特征,不在眾多的情欲書寫之后再寫情欲——他迫使我重新思忖,我的割舍和有意的棄絕是否是種不自知的“畫地為牢”?“一面在技藝的探求上愈發(fā)精妙,一面卻胃口越來越差,發(fā)展空間越來越小”,這,何嘗不是我們時下中文寫作(尤其是“七〇后”寫作)所呈現(xiàn)的困囿之重,我和我們繞過了核心問題和問題的回答,精心培育的,實質(zhì)卻是“無利害性”的塑料花。在讀到這篇《喪失了名譽的議論》時,我承認自己似乎遭受了某種棒喝,后背微汗。

我思忖的、驚懼的,更多是我的“不知不覺”:我一向認為自己是在文學中不斷攻城掠地的“霸主”,有能力不斷摧毀墻壁,但實際上卻是——我驚懼這種不知不覺。必須感激黃德海的提醒,雖然他在文字中并未對我有絲毫的針對。

我還注意到《伊卡洛斯的翅膀》,他提醒,優(yōu)秀的寫作者必須把想象控制在現(xiàn)實和無稽之間,“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光明或輝煌,不是因為想象力的茫無邊際,而是出于想象力對現(xiàn)實限制的尊重?!蔽疫€注意到《知識結(jié)構(gòu)變更或衰年變法》,黃德海說出他的敏銳發(fā)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很少見到作家晚年的成熟和解之作,更多的,是如深秋果實經(jīng)蟲噬咬之后的澀口、扎嘴。”以周作人、孫犁、汪曾祺為例,黃德海剝絲抽繭,細細分析他們各自“晚期風格”的可能和原由,并且確認:他們?nèi)耍谒ツ曜兎〞r都伴隨著知識結(jié)構(gòu)的變更,“或者兩者根本上是一回事”。他們,在晚年的時候生成了新的語法,而這種語法,按照薩義德的說法,將會“撕碎這位藝術(shù)家的生涯和技藝,重新追尋意義、成功、進步等問題:這是藝術(shù)家晚期照例應該已經(jīng)超越的問題”。

對于像我這樣的寫作者,閱讀批評文字,更多地是借助批評完成對自我的打量,我愿意從中吸取,更多地吸取。如果它無法給我啟示和滋養(yǎng),那對我而言它是無效的,絕不會引發(fā)我的注意。我之所以談到黃德海的這些文字,是它們所攜帶的啟示性,它們,至少是對我某種習見的彌補。譬如《伊卡洛斯的翅膀》:在兩年的時間里,我反復強調(diào)著“文學的魔法”,強調(diào)想象力的拓展與飛升,而黃德海于我的補益是,他找到并抓住了限度,而這一限度,是我之前所未曾言及的,未曾仔細思考的?!吨R結(jié)構(gòu)變更或衰年變法》讓我思考之后的寫作,包括一定到來的衰年的寫作:在他們之后,我如何給自己的衰年寫作注入更強大的推力?我能不能讓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變更提前開始,而讓衰年的時候成為持續(xù)而不是不自如的“變法”?我將是,一種新的和解與靜穆精神還是“苦詞未圓熟”?黃德海的文字總能使我思忖。

……

3

作為寫作者,大約,我更愿意讀到這樣的批評:它有啟示,有個人洞見,為我們展開可能;它發(fā)現(xiàn)問題,指認問題,并剖析通向解決問題的可能路徑;它指認被我們忽略或錯過的風景,和我們一同探尋貯藏在文字中“精細的”美妙……我們當然不希望在批評文字中只看到被哲學、社會學、倫理學證實或者已經(jīng)證偽的所謂“真理”;我們當然不希望批評文字毫無及物感,僅僅是觀念和觀念的自我增殖,干枯得近乎嚼蠟;我們當然也不會喜歡只為討好而缺乏真正洞見的批評,在那里我們得不到智力上的博弈感反而感覺自己的智商一遍遍被拉低。它們,還對文學之妙視而不見。沒錯兒,恰如蘇珊·桑塔格在《反對闡釋》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當今時代,闡釋行為大體上是反動的和僵化的。像汽車和重工業(yè)的廢氣污染城市空氣一樣,藝術(shù)闡釋的散發(fā)物也在毒害我們的感受力?!迸u應如詩歌,它應是“有才情有智識”者的自覺選擇……當今時代,太多的批評者抱著大約屬于石器時代的舊審美,使用著從僵化、呆板的其他學科中得來的武器,打扮成氣喘吁吁的公牛,盲目闖入……在太多的批評者那里,他們傲慢地以為自己真理在握,掌握著標準和唯一闡釋權(quán),他們無視在文字里散布的氣息足夠迷人,他們不相信,某些、某類“真理”也被作家們或者其他人掌握著,雖然這部分真理顯得過于柔軟?!爱敶鷮τ陉U釋行為的熱情常常是由對表面之物的公開敵意或明顯的鄙視所激發(fā)的,而不是由對陷入棘手狀態(tài)的文本的虔敬之情(這或許掩蓋了冒犯)所激發(fā)的。”

蘇珊·桑塔格的這段話或部分地佐證了時下批評的癥結(jié)所在。它們喪失了欣賞和敬意,懷著明顯的鄙視執(zhí)意挖掘,從中挑出他們能夠嗅到的骨頭?!岸坏┩诰颍褪窃谄茐??!?/p>

黃德海的批評文字大抵是我所喜歡的,并常與我“心有戚戚”,我甚至感覺他的某些篇章是由他和我“共同完成”的,是我想說而未能說出的部分。把議論推出小說的疆域是否全然正確也是我所猶疑的,在拙作《〈變形記〉,和文學問題》中,我也曾這樣談到:那些作家之所以明知故犯,在他們的小說中加入議論,是“因為,在他們那里,小說有了更為重要和迫切的負載……我想有過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人都清楚,某些對世界的認知,思索,是無法完全交給人物的行動來完成的,僅僅一個故事性的‘行動的世界’并不能概括你對世界認知上的復雜和忐忑,除非你要讓它為故事做出犧牲。在取舍的兩難中,卡夫卡們大約覺得,那些負載不能輕易割舍。天秤的砝碼因而滑向了更有重量的一端”。當然,黃德海說出的比我更多,也更為精確。

他拒絕了人云亦云,不憚冒犯,這在時下的文學批評中顯得獨立而卓然。譬如他在《消融于日常的荒誕》一文中批評《中國情人》,“一本十萬多字的小說里,隱含著無數(shù)小小的荒誕。這些荒誕沒有一個稱得上人類普遍的困境”、“把這本小說講述的故事放進生活,仿佛能立刻消失于無形”、“這本新作骨子里拒絕任何可能導致典型的事物,在敘事中也對任何可能導向高貴道德關(guān)懷和崇高審美訴求的元素避之唯恐不及”。而至《迷失于抽象的〈陸犯焉識〉》,“不難發(fā)現(xiàn),嚴歌苓強調(diào)的兩個核心秘密——愛情和自由,擁有同樣的結(jié)局,都是作者抽象出來的虛擬普世標準。這抽象的標準仿佛木偶戲里牽動人物的引線,從而讓時代、地域、變革都成了為證成這標準而設(shè)的布景。手握虛擬普世標準的作者,憑借自己搜集材料的功力,挾持題材、人物,仰仗自己久而彌熟的敘事技術(shù),捆扎出了這束尚算得上漂亮的假花。”即使龐大如《白鹿原》,黃德海也不暗隱自己的判斷,認為它“用再寬松的尺度丈量都很難稱得上經(jīng)典”,不過是“被失去了內(nèi)在品質(zhì)的文學批評揄揚成了完美的典型,享有了作品本身并不具備的諸多美德”罷了——黃德海的藝術(shù)標準或許過于嚴苛,卻又多屬有所切中的行家之語,提出的,往往也是具有啟示性的真問題。他在具體針對的同時又注重問題的普遍性,他提出的不應和不能包含著對寫作的內(nèi)在警告。我將這些文字看作側(cè)面的鏡子,我愿意,以它的嚴苛對待我的寫作和即將的寫作。

他的批評文字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洞見,這也是我所喜的。我驚訝于黃德海在閱讀上的浩渺,廣涉文學、歷史、哲學與宗教,每每在枚舉的時候頻作驚人之語,而這驚人語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洞見。那本《個人底本》,所收篇目都極精短,往往由讀書始,由他者的故事始,“體察當事者所處的具體情境,不懸空立論,是愛因斯坦讓人感到親切的地方,也是他思維的卓絕之處”——這話也可用于黃德海,不懸空立論,而是體察所書寫的人與物的具體情境和具體時代,是黃德海讓人感到親切的地方,也是他思維的卓絕之處。

4

《書到今生讀已遲》。我要單獨提到它。那里有個“你”,我將這個“你”看作黃德海在鏡子里的身影,在這里,他要說的,是讀書的歷程。這樣的歷程,也許不止一個人經(jīng)歷過。

這個未能出生于書香之家的“你”,“當然不會走運到一開始就遇到那些偉大的書,對書抱有無端愛意的你,開始閱讀的,只能是你將來棄之如敝屣的那些……”對書的“無端愛意”,使“你”進入書中,接下來,自然是一番由愛意牽引的旅程。讀書,成為“你”生活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不知從什么地方來的一股力量,讓你覺得身心振拔,走路的時候,腳上都仿佛帶著彈性”。

書,越讀越多,甚至得上“大書貪求癥”,然而此時“你”所遭遇的是:“事與愿違,你不光沒有讀懂那些大書,身心還仿佛被抽走了一些什么,連閱讀平常書籍的樂趣都失掉了”、“當從另一個真實的夢魘中醒來的時候,你沮喪得無以復加,覺得在真實世界和精神領(lǐng)域,你都失去了依傍,那個偉大心靈置身的世界,跟你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關(guān)系”。

迷茫和痛苦隨之而來。我相信“你”會在其中反復掙扎,仿佛落入到魚網(wǎng)中的魚,在“你”的心里布滿著厭倦和恐懼的霉斑——因為,我也曾是那個“你”。有幾年的時間,我也曾喪失掉閱讀的樂趣,寫作的樂趣,感覺自己是遭受著雙重的喪失:日常生活的樂趣被我忽略掉了,而思考和救贖的可能路徑我卻也找不到,很可能永遠找不到。眼前,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你要到很久以后才看到這個故事?!焙芫靡院蟆凇昂芫弥小钡慕?jīng)歷黃德海略掉了,我想色諾芬和蘇格拉底的故事即使早在“很久之中”讀到它也是無效的,因為你不太可能觸及,你的目力還達不到——“人在哪里可以變得更美好?”這是“你”窺見的光,它沖破了障礙。

黃德海的文字一向不拘,善用邪逸之姿,不囿批評之常規(guī),然而這篇文字在他的所有篇什中依然是個異數(shù)。他談及的是自我,閱讀的歷程,然而其中的那種共通性、普遍性又是他所看中的,所以,他說的是“你”,這一人稱標明了他意愿的指向。他要言及的,是一個致學者大約都會經(jīng)歷的閱讀歷程,作為一個“過來人”,他愿意坦露,敞開,并言及他和“你”大致相似的解決之道。他談及的“讀書何用”的問題,事實上,也是他做批評的目的所在。他讓我想起維特根斯坦的一句話:“所謂哲學,就是給落進捕蠅瓶里的蒼蠅指出飛走的路徑?!?/p>

大概是。

5

旁征博引是黃德海行文的特點之一,他善于從古籍和故事中萃取,讓它成為自己表達的有機組成。然而,在偶爾的片斷中,這些引文或故事也會略略地奪走他的“發(fā)現(xiàn)之光”,或多或少地阻礙他暢述識見的連貫。黃德海是敏銳的發(fā)現(xiàn)者,他的文字富有啟示,總是能在習焉不察中尋到新的可能。作為寫作者,我在獲得啟發(fā)的同時還有一點小小的不滿,我希望他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可能的同時為我和我們指一下向前推進的路徑?!叭绾谓鉀Q?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還有沒有新的可能?”這應是偉大的批評家和偉大的寫作者共同探尋的,我想要的當然不是一勞永逸的習題答案,我要的,是他在解決上的種種試圖,是他在龐大閱讀中找見的他者的可能,而他,通過文字告知我。

我還期許,黃德海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批評之中,同樣能夠熟稔文學的技藝和它的豐富可能,能夠給我和我們指認那些可能會被我們“錯過的風景”。我希望他能更耐心地體察來自于經(jīng)典文學中貯含的某些知識,并將它引入到新的旁征博引中。作為寫作者,我希望他能更多地參與“建造”,并能指引建造。在之后的寫作中,我也愿意把黃德??醋鳚撛诘拈喿x者,用我的方式與他進行博弈。在我看來,作家和批評家,應當是刺猬和狐貍的關(guān)系:狐貍試圖抓住,而刺猬則試圖擺脫或?qū)⒆约貉诓仄饋恚麄兌紩帽M渾身的解數(shù)。我想,我和黃德海,都會看重這一出招拆招的過程。

猜你喜歡
寫作者文字小說
文字的前世今生
熱愛與堅持
給初學寫作者的意見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看看熱鬧的世界,做個鮮活的寫作者
寫作
文學的可能性(散文觀)
種出來的“逍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