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國
?
星星的尖叫
王志國
星星疲倦,月光薄涼
色爾木的星空下
一盞燈,比黑夜里的燈光
扶著的母親
更瘦弱
那時,風(fēng)是涼的
但這一幕卻無比溫暖
很多年一晃而過
但母親坐在火塘邊
徹夜針線活的場景恍如眼前
最鮮活的是母親:
左手挽麻線,右手掐一朵燈花
一針一線,一錐一針
把滿天星光
密密實實地納進(jìn)鞋底
最美是母親,在鬢上
磨去針尖的寒冷
把溫暖一針一針地
扎進(jìn)一雙嶄新的布鞋里
慢慢地天就亮了
那么多個夜晚
都扎進(jìn)了一雙雙布鞋里
連同您的一頭黑發(fā)
我一直在想,那么多的黑夜
那么多的針尖
穿過時間的針眼
是不是我們每一個兒女
都認(rèn)真地傾聽過
腳底踩疼的,星星的尖叫
【盧輝賞評】變視覺為聽覺,由觸覺變聽覺,王志國的《星星的尖叫》由“感官標(biāo)志”上升到“倫理標(biāo)簽”的筆法十分老到:“一針一線,一錐一針/把滿天星光/密密實實地納進(jìn)鞋底”;“我一直在想,那么多的黑夜/那么多的針尖/穿過時間的針眼/是不是我們每一個兒女/都認(rèn)真地傾聽過/腳底踩疼的,星星的尖叫”。這首詩,最典型的“感官標(biāo)志”莫過于標(biāo)題“星星的尖叫”(變視覺為聽覺)。因為有了母親“把滿天星光/密密實實地納進(jìn)鞋底”“把溫暖一針一針地/扎進(jìn)一雙嶄新的布鞋里”的有效鋪墊,最終才有“腳底踩疼的,星星的尖叫”(由觸覺變聽覺)的“倫理標(biāo)簽”。于是,詩中的“慈母心”與子女的“感恩祭”得到交集式的呈現(xiàn)和交替式的追問。
著微光”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尤其是唐力將火車站比喻為孕育生命的“子宮”,將火車比喻為生命降生的“臍帶”,賦予了火車站以“生命再生”“人生再出發(fā)”的全新視角,并對撲朔迷離的生命再生之路留有恍惚,更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