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李靜
?
你的藝術動了我的心
Text-李靜
我認識剪紙是從孩提時代看到鄰居家的窗花開始的。其秀美的圖案在我幼小的心中烙下印跡,也是從那時開始,我便會有意無意地關注起窗花這樣的剪紙圖案,雖然那時年歲尚小,沒有藝術烙印,卻是培養(yǎng)喜愛的過程,陪伴我成長。
小時候,街坊鄰居家每到節(jié)日或喜慶的日子,就會在窗戶上貼紅紅的窗花,各種花鳥、動物的圖案。雖不知其寓意,但特別好看,或者說心花怒放的感覺,是你動了我的心!
那時候,只要鄰居家一貼出窗花,總喜歡站在窗前駐足觀看,有時甚至睡覺前隔著自家的窗戶借著朦朧月光都要偷看許久。
原來鄰居家是從北方來的,其父輩是南下干部,領著一大家子人,帶著北方農村的鄉(xiāng)土氣息,在城市落地生根,有著與所在城市不太一樣的文化生活。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還了解到原來嶺南也有剪紙藝術,這使得我們的生活有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平臺,剪紙藝術便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
剪紙藝術在我國是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也是一種鏤空藝術,給人在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的享受。
自古以來,剪紙就是用剪刀或刻刀將紙張剪成或刻成各式各樣的花鳥魚蟲獸等圖案以及寓意吉祥的文字,譬如窗花、燈花、門花、墻花、鏡花、柜花、頂棚花等一切可以表達心意的紙花。紙張均以紅色為主色調,表示喜慶,寓意吉祥。
每逢過年過節(jié)、婚嫁喜慶、祭祀典禮等隆重的日子,人們便將美好的祝福通過美麗鮮艷的剪紙表現出來,并將其貼在家中窗戶、墻壁、門、燈籠、家具、農具和祭祀品上,既表達了心愿,喜慶的氣氛也由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
在鄉(xiāng)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完成。
在過去,有些地方,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體現心靈手巧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之一,在有的地方甚至還被人們用來作為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
剪紙,在我國分南、北方剪紙,因南北方文化上的差異,其表現出來的內容和寓意也因南北地緣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但南、北方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還是一脈相連,都是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表達出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
從技法上講,剪紙實際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的喻意。
我國勞動群眾從古至今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勞動實踐和藝術實踐過程,積淀了大量的文化智慧以及藝術素養(yǎng),并將剪紙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爐火純青,形成了以剪、刻、撕、鏤空為主的多種技法,以及描、勾、燒、燙、拼、襯、染等獨特藝術表現形式和技能,使剪紙表現力增添了無限的廣度和深度。
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細至春蠶吐絲,粗到大筆揮抹,且根據不同的用途和表現形式,可采用粘貼擺襯,亦可懸空吊掛。
也因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易取、普及,作品喻意深刻、喜慶、受眾面廣、表現力強,技法易學、易傳,藝術形態(tài)有著其他藝術門類不可企及的特性,因而,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從古至今,流傳甚廣,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
從地域來看,我國剪紙大體劃分為南、北兩大區(qū)域,總體風格有 “北獷南秀”之分。
在造型上,南北兩大流派都流露出強烈個性以及情感的本真,但在特點上各有千秋。
譬如:稚拙當屬陜西安塞民間剪紙,粗獷奔放;色彩上應以河北蔚縣的染色剪紙最為豐富;紋樣的細膩上,浙江樂清細紋剪紙細膩得最純粹、直接;山東高密剪紙以金石味見長;貴州苗族聚居地的剪紙充滿神秘氣息;而嶺南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則以靈秀優(yōu)美見長,特別是廣東佛山地區(qū)的剪紙有一個技術品種是銅鑿剪紙,其藝術技巧是獨一無二的。
佛山地區(qū)剪紙既是嶺南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的升華版,也是廣佛剪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嶺南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是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特色的剪紙,具備中國南方剪紙纖細秀美的風格,表現在其精雕細琢的技藝上,這與本地民眾清秀精美的審美情調有關。嶺南民間剪紙藝術分布有其地域特點,與地域文化和民風民俗密不可分。
潮汕一帶的民間剪紙保留了較多的實用功能,這與潮汕人重視宗族活動,注重傳統(tǒng)節(jié)慶,保留了較多農耕社會的思想意識有關。潮汕剪紙貴在剪味十足,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借助夸張、變形手法創(chuàng)作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潮汕剪紙中還有用多種色紙剪后拼貼的方式,畫面生動細致,別有特色。最具潮汕剪紙?zhí)厣氖且粋€品種被稱為 “鏨紙”的藝術,它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上,用刻刀鏨刻而成。 “鏨紙”中的襯色剪紙藝術可與佛山襯料剪紙藝術相媲美。
潮陽地區(qū)的民間剪紙題材樣式多,內容大多以民俗民風為主,主要表現在祈福方面,一般在游神賽會、元宵觀燈、祭祖拜神等活動中用作裝飾以渲染氣氛,如祭祀品中的豬頭上剪放 “豬頭花”,龍蝦上剪放 “龍蝦花”,果品上放置 “團花”,隨類賦形。其藝術特色的構圖以對稱為主,疏密有致,其表現手法以陽剪為主,陰剪輔助,陽剪的紋線工整細致,陰剪的線條粗壯有力,尤其以 “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點。
佛山地區(qū)的民間剪紙以刻為主,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感染力更偏重于裝飾與欣賞,工藝水準精美絕倫。其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美好吉祥的鄉(xiāng)情美,意象造型的裝飾美,剔透玲瓏的線條美,千刻為斷的刀法美,富麗堂皇的色彩美。分為四大類: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又可分為九個品種:純色、銅襯、紙襯、銅寫、銀寫、紙寫、木刻套印、染色、銅鑿。對金箔的剪刻運用是佛山銅鑿剪紙有別于中國其他地區(qū)剪紙的特色,歷史悠久,是其亮點。
說到佛山剪紙,在這里不得不說的是佛山的銅鑿剪紙,其藝術技巧在國內外是獨一無二的,這里我們可以細細品味。
銅鑿剪紙,顧名思義就是在銅箔上敲鑿出一點點的小圓珠,連成線條再由線條構成圖案。著色后的銅箔料剪紙,其色彩與銅箔、銅珠的金色輝映、光彩奪目、經久不變,是佛山剪紙的上乘者。它和佛山另一種傳統(tǒng)銅箔裝飾藝術 “金花”是一對孿生姐妹,初為點綴裝飾金花應運而生。傳統(tǒng)的銅鑿剪紙多用于禮品盒的裝飾、爆竹煙花、布匹、香燭包裝、扎作燈貼、高級商品的裝潢上,商業(yè)氣息濃厚,后發(fā)展成為獨立的觀賞藝術品,是傳統(tǒng)剪紙的升級版。
銅鑿剪紙的工具有砧板、木槌、鑿刀。其主要工作流程為:設計稿件、訂銅箔、敲鑿、鏤空、著色。根據敲鑿圖形的需要選用不同的鑿刀,鋼鑿二十支左右一套。支端有小圓珠的也被稱作 “珠刀”,鑿端有多種形狀,例如弧形、直線形、田字形等,用來敲鑿圖案,鑿端鋒利型的用來鑿斷或鏤空銅箔。銅箔一次可訂十余張左右,具體可訂的張數由圖稿的疏密繁簡決定。在銅箔上用木槌敲鑿刀,鑿出點點的小圓珠連成線條,再由線條構成圖案,關鍵在于敲鑿的力度。著色要平整,顏料選用礦物質的必需是膠性重些的礦物質。晾干后壓平裝裱。
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的剪紙始終保持小批量純手工生產,至今未靠規(guī)模取勝,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傳承工藝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為佛山剪紙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廣州地區(qū)民間剪紙是博采眾長,主要受佛山、潮汕一帶剪紙風格的影響。尤其是佛山,由于兩地相連,其剪紙藝術對廣州的剪紙技藝影響深遠。
廣州剪紙的特點是剪法靈動,刀法細膩、結構靈秀、線條纖細、圖案優(yōu)美。駐足觀看藝術大師們的創(chuàng)作剪紙,他們時而剪法龍飛鳳舞、時而刀法精雕細琢,人心隨之牽動,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的藝術感染力會讓人流連忘返,為了更好地傳承剪紙藝術,廣州剪紙有了自己的藝術館。
廣州韓艷剪紙藝術館是利用博物館的作用在傳承與發(fā)展剪紙形式。韓艷剪紙藝術館成立于2011年,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黃埔古村端生家塾內,被確定為 “廣州市民間文化傳承基地”,是免費向社會開放和教授兒童剪紙的地方。韓艷剪紙的特色是題材緊跟時代,構思巧妙,刀法細膩,作品靈動,被稱為 “妙剪”。
韓艷所在單位海鷗幼兒園也因剪紙教學活動在這里進行,被授予 “廣州市民間文化傳承基地”,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對剪紙的興趣愛好。
剪紙藝術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眼看受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沖擊,仍然有很多人堅守著這種民間藝術,逢年過節(jié)還是會貼窗花,市場上也出現了買賣剪紙作品的景象,這給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
作為現代企業(yè)的佛山民間藝術社顯然沒有執(zhí)守著傳統(tǒng)剪紙形式不放,而是以市場期許為生產方向,這也是企業(yè)生存的必然。組建了剪紙創(chuàng)作室,專門研究剪紙的創(chuàng)新問題,使剪紙的創(chuàng)作與刻制分開,形成流水線操作,同時在藝術上使佛山剪紙從民俗實用型轉向藝術欣賞型,從小巧的窗花向大型壁畫轉化。因此佛山剪紙才得以滿足了現在市場的期待,成為具有獨特人文底蘊的文化產品。
剪紙藝術已經受市場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加上農耕文化的解體,民間剪紙的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移風易俗、現代科技以及流行文化的沖擊使傳統(tǒng)民間剪紙的品類和數量不同程度地下降甚至瀕臨消失。
剪紙藝術雖然給當代設計與藝術帶來了靈感,出現了機器生產。但對于剪紙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機器生產顯然達不到傳承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開設民間剪紙藝術課程應運而生,這對研究與傳承民間剪紙起到了推動作用。
隨著非遺保護法的頒布,剪紙作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工作勢在必行。讓更多的人了解剪紙藝術并參與到其中,以藝養(yǎng)心,關照生命,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立足嶺南特色民間剪紙藝術,為本地區(qū)剪紙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尋找更多元的途徑,為很多高職學校開設民間剪紙課程以及社區(qū)剪紙培訓工作服務提供了沃土。
剪紙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校建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與傳承基地,與文化系統(tǒng)、剪紙協(xié)會以及各界有識之士建立廣泛聯系,收集、整理、研究剪紙,為剪紙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理論依據。這些高職院校為傳承剪紙藝術做了積極的探索。
多頭并舉、聯合發(fā)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思路給高職院校建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與傳承基地提供了平臺,使高職院校在民間剪紙藝術研究與傳承上有了新的活力,主要是培養(yǎng)高技能的、具備一定研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剪紙人才。目前,高職院校為民間剪紙的基礎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剪紙的興趣,提高藝術修養(yǎng),傳授更多剪紙藝術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剪紙專業(yè)技能傳承人才。
高職院校的課程分為專業(yè)選修與公共選修兩種形式。
專業(yè)選修課面向工作室人員。佛山民間藝術社為學院師生安排了考察學習機會,同時派駐傳承人親臨學院指導教學。專業(yè)選修課以剪紙造型設計為本,以產業(yè)需求為導向、融產學研為一體的思路開展。
公共選修課面向本校及周邊社區(qū)。與社區(qū)強強聯合,送剪紙技藝課程到社區(qū)培訓服務。這是傳承與發(fā)展剪紙藝術的又一平臺。對社區(qū)居民進行刻紙技能培訓,在社區(qū)傳承了剪紙藝術的同時,消化了社區(qū)富余勞動力,滿足社區(qū)居民學習、工作、生活的需要。
剪紙這門藝術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再也不是僅存在于農村,人才隊伍正慢慢轉向城市。剪紙工藝已由原來的實用功能型轉向藝術欣賞型。要想使地區(qū)的剪紙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讓它繼續(xù)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高職院校開設剪紙藝術專業(yè)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進一步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做出了努力和貢獻。民間很期待剪紙藝術用這樣的方式來傳承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劉妍
李靜Li Jing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