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 菱
?
上海文藝評論的新空間與新視野
文/紅菱
在文藝評論發(fā)展中,評論人才的隊伍建設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近年來,上海的文藝界、評論圈、媒體等各界人士都在呼吁成立評論協會,搭建凝聚評論力量的平臺。終于,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于2016 年2月25日在上海文藝會堂隆重召開。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董云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路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與市文聯相關領導以及140余名上海文藝評論家和文藝評論工作者出席了大會。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是由上海文藝評論家自愿組成的專業(yè)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為市文聯團體會員,也是其所屬的第14個文藝專家協會。大會選舉產生了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汪涌豪當選為首屆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來自上海高校文藝理論評論專業(yè)、文藝研究機構和相關媒體的19位文藝評論工作者當選為理事。上海文藝評論工作者終于有了自己的“家”,讓人欣喜;同時,在這個上海文藝評論的新空間里,文藝評論家們又有怎樣的感觸與期待呢?
近年來,文藝評論日漸活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與此同時一些不良風氣也一直被詬病,稀釋著其影響力。
“今天,大家對文藝評論的現狀很不滿意,深層原因就在評論被邊緣化同時,評論家自身發(fā)生了分化。有的評論者不再視批評為終身的志業(yè),而僅用作謀生之具,他們竄身于各種發(fā)布會、展覽會,不務正業(yè),忙于應酬;寫的文章,也不過是在各種主義中翻滾,有姿態(tài)沒立場,有偏袒沒主見,不講真話,只是應景。當市場大潮涌來,又不能抵御消費時代注意力經濟的影響,不僅沒對票房、碼洋保持警惕,也未與畫廊、交易商等市場力量拉開距離?!蓖粲亢捞孤实刂赋?。資本、市場不斷拋出誘惑的媚眼,錯綜復雜的人情關系讓人舉步維艱,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文藝評論家如何自處?汪涌豪認為,這時,批評家的學術操守就顯得尤為重要,評論家一要知所敬畏,二要懷有誠意。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聶偉認為:“從事文藝評論,不僅是觀察、寫作和言說的志業(yè)選擇,也是個體經由閱世、思考與表述,明確角色定位、標注情感坐標、深植價值定力的跨媒體實踐。此間無需回避個人藝術視野的局限、心智的局限、語言表述的局限甚至所有人置身其中無法回避的時代與社會的局限,而恰恰是上述局限構成了我們集體面對的問題與挑戰(zhàn),在共同構建的情感共同體中,求得多元識見與主流價值的最大公約數?!?/p>
資深媒體人、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立行表示,文藝評論有發(fā)現的功能,要把一些好作品尤其是未必有很好的市場但內涵豐富的作品的真正價值挖掘出來,呈現出來;文藝評論家要有專業(yè)素養(yǎng),不能一味地說好話,表揚要表揚得到位,不足的地方更要呈現出來,真正通過文藝評論的功能,讓文藝作品更加完善完美,同時也要讓公眾知曉藝術作品的不足之處,真正理解作品的內涵價值。
“今天的公眾早已不滿足以旁觀者的身份接近藝術,他們需要通過欣賞活動,體驗到藝術中的美與自己情感世界的關聯。是否具備這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幾乎是藝術作品能不能獲得場外生命的關鍵。在這個關鍵點上,評論家的接引擺渡作用不可或缺。一個好的評論家應花力氣研究如何幫助大眾找到這個點,從而使藝術的審美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實現,而不能將文藝評論弄成‘私語批評’,針對公共領域的藝術批評,尤其不能如此?!蓖粲亢勒f道,“要實現藝術的社會功能,更有賴評論家的分析與引導。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體會,今天社會上的種種亂象,有的并不起因于人們的不明是非,恰恰起因于其不辨美丑,如何化性起偽,文藝評論可以施展的空間很大?!?/p>
“在國外,文藝評論是作為一種文藝輿論來研究的。國外學者認為,很多社會成員并不可能完全親身體驗很多事情、很多作品,他們通常是通過輿論來對這一類事物、現象進行認知。由此,已經客觀存在的輿論,影響著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對藝術的認識,而且這種認識會植入現有輿論當中很多元化的價值觀?!鄙虾4髮W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張祖健提出。在他看來,文藝評論主要是塑造和改善文藝輿論,目前上海的文藝評論所塑造的文藝輿論是有自己的高度,但若放到全國范圍,則沒有太大的優(yōu)勢。怎么讓文藝評論建立輿論高度?張祖健認為:第一要有學術的高度;第二,文藝評論要通過輿論引領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一旦達到全國的引領力的話,不僅能引領上海文化藝術的資源甚至于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乃至國際的資源,從而促進上海地區(qū)的文藝創(chuàng)作。
“社會上總是有個感覺,認為文藝評論比文藝理論低一級?!睆堊娼√寡裕耙驗槲乃嚴碚撝饕芯课乃嚢l(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而文藝評論往往就事論事、對具體的對象進行分析,通常是形而下的。正是這樣一種比較狹窄的認識,使得文藝評論開展得不是很順暢,會有很多的禁忌?!?/p>
在評論的隊伍中,高校是一個重要的陣地,藏龍臥虎。然而,在面向大眾的主流媒體上,功力深厚的學者的評論文章并不多見。
張立行認為,學術與評論可以并行不悖,“為報刊撰寫所謂的文藝評論的時文,盡管不能算學術成果,但對寫作者的思路的開闊很有好處。文藝評論的寫作需要跟當下的一些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發(fā)生比較密切的關系,積極關注新的現象、新的作品,這對學者在一些學術課題方面的開拓也有幫助?!背私ㄗh學者多“走出”高校,張立行還提倡不同文藝領域的學者相互“串門”,建議各個藝術門類間能多跨界。“當然,這也對評論者的素養(yǎng)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文藝評論工作者要不斷學習,不僅善于借助傳統媒體,還要善于運用新媒體,使我們的文藝評論傳播得更多、更遠、更好。”
“文藝評論者最起碼應當具有與一線創(chuàng)作者一樣的社會敏感度和快速反應能力,甚至還要具有對某個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未來發(fā)展趨勢的預判與前瞻能力。評論如同亞歷山大港的燈塔,具備藝術概括力、理論抽象力,占據思想制高點。對當前的文藝評論家來說,要學習充分融入新媒體生態(tài),嘗試塑造‘學者粉絲’(Aca-Fan)形象,積極實現語體轉換,以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對于公眾知識分子的文化角色定位?!甭檪フf道。
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開辟了新的空間,如何借這個平臺讓文藝評論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呢?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洛秦指出,文藝評論協會是一個重要的、有現實意義的平臺,他建議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學術性評論與欣賞性評論分層開展,通過不同渠道對不同評議對象來獲得不同層面受眾的共鳴和參與;二、重視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評論人才,例如在音樂學院開設音樂評論專業(yè),系統教授評論學科的知識;三、加強新聞記者的評論水平,例如報刊記者在音樂評論方面的知識的培養(yǎng)和訓練。通過這些手段,可以推進上海文藝評論水平的提高。
張祖健認為,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要建立上海文藝發(fā)展當中的輿論愿景,建立一個上海文藝發(fā)展的輿論框架?!笆紫?,對上海各個藝術樣式的輿論做一個基本的調查和梳理,建立文藝輿情的調查報告制度;第二,梳理現在上海各個藝術樣式評論意見的高度和寬度。上海文聯應每年至少出版一本上海文藝評論的集子,匯總每年度上海各藝術樣式的文藝評論的代表性意見和文獻;第三,要建立一套文藝評論的規(guī)劃,每年研究一個事關上海文藝發(fā)展的重要現象或重大命題,征集上海文藝評論界各個方面的意見?!?/p>
“上海的文藝評論應緊密圍繞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這一核心主旨,從上海文藝創(chuàng)作中提煉都市文脈,為提升市民文化綜合素質做些基礎性工作。文藝評論本身也是中國故事的一個聲部,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提煉出中國故事的‘上海氣質’”。 聶偉表示。
汪涌豪指出,上海的文藝評論要盡最大的努力,拆毀各門類藝術之間、甚至文藝與其他相關領域之間互相隔絕的柵欄,并打破文藝界與高校之間彼此封閉的高墻,釋放和盤活上海文藝評論的資源,以合力打造文藝評論的高原和高峰。
光明日報刊文說,許鏡清是誰?可能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但要說到央視版電視劇《西游記》的音樂,相信很多人腦海中會立即響起《敢問路在何方》《女兒情》等熟悉的旋律。而這些音樂的作曲者,正是今年74歲的許鏡清。不過近年來,許鏡清受到公眾的關注,并非因為作曲的成功,而是一個作品版權得不到保護的“受害者”。在許鏡清的微博上,一條寫于2013年的微博至今仍被置頂:“想開一場《西游記》音樂會真是難啊……我在翹首企盼助我之人的到來。蒼天啊,我的《西游記》音樂會路在何方?”在很多人看來,對于這樣一位作品紅得發(fā)紫的著名作曲家,辦一場音樂會居然會如此之難實在讓人費解,而為難他的不是別的,僅僅是“錢”,這就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了。然而事實是,即使多年來作品被廣泛復制傳播,但直到2014年,許鏡清才第一次收到了韓寒的電影《后會無期》所支付的十萬元版權費,他和詞作者楊潔每人分得五萬元。而此前的版權費,多則幾千塊,少的只有2.7元。這樣的版權收入,對比數百萬的音樂會成本,當然只能是杯水車薪了。
據媒體報道,從數據來看,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但是否意味著我國已是知識產權強國,卻仍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僅在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近年來因版權爭議而引發(fā)的官司就不在少數,甚至由于侵權賠償額度太低,還有不少權益受害者只能默默放棄維權。許鏡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過這樣的例子:前幾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打了個侵權官司,打贏了,贏了一萬塊,這些錢還不夠支付官司費用。對方賠償數額太低,誰起訴誰虧本。這樣的侵權補償力度,顯然也助長了侵權者的氣焰。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chuàng)新的火種。特別是在強調“萬眾創(chuàng)新”和侵權行為更便利的互聯網時代,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更顯緊迫性。目前這一點已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積極回應。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明確要求,要完善快速維權機制,加大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查處力度,提高法定賠償上限,將故意侵權納入企業(yè)和個人信用記錄等,可視為對癥之策。無論是推動文藝繁榮,還是創(chuàng)新經濟的發(fā)展,“作品紅得發(fā)紫,作者窮得叮當響”的怪現象,都該終結了。讓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新者體面起來,知識經濟的春天方能真正告別“路在何方”的彷徨。
光明日報刊文說,“華陰老腔要一聲喊,喊得那巨靈劈華山,喊得那老龍出秦川,喊得那黃河拐了彎……”央視猴年春晚,華陰老腔藝人與歌手譚維維組合演唱的《華陰老腔一聲喊》,讓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蒼涼悲壯、粗獷豪放的“遠古之音”震撼了觀眾。華陰老腔與現代搖滾的完美融合,讓觀眾感受到了“黃土與搖滾、電聲與弦樂的碰撞”。由此,華陰老腔也被譽為中國黃土地最古老的“搖滾”。據某大型網站展開“猴年春晚節(jié)目你最愛哪個”調查結果顯示:23個歌舞類節(jié)目中,《華陰老腔一聲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老腔的走紅讓人們想起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其實,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困難,也是老腔曾經面臨或者也正在面臨的。分析老腔走紅的背后原因,對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自處,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老腔其實并不是突然火起來的。從2001年開始,老腔走上了大幅度改革之路。這一次改革將老腔演唱從皮影中剝離出來,原來的“亮子”沒有了,演員陣容和樂器增加了,演出場所變了。而黨安華就是促成這一改革的關鍵人物。2007年,導演林兆華在話劇《白鹿原》中借“老腔輔助故事的敘述”,從而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話劇《白鹿原》在全國演出,使得老腔在全國聲名遠播。2012年,有意識地使用老腔元素的電影《白鹿原》在全國熱映,再次形成對老腔的強力宣傳。這次老腔與搖滾融合,正是因為老腔開放的兼容并包的特點。歌手譚維維表示,“老腔音樂里有黃土地的那種豪邁,和搖滾的精神不謀而合。我覺得那是他們骨血里的東西,這一次在春晚上也是把這種東西搬上舞臺”。
近年來,老腔的媒體曝光率其實并不低。央視“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曾對老腔進行過專題展示,題為《老腔新聲》的短片曾在《新聞聯播》中播出?!皫е聭颍锨粦虬嘤值礁鞔蟪鞘醒不匮莩?,每每都能贏得觀眾的滿堂喝彩。老腔又火了,他們甚至還把老腔唱到了日本、美國。”這是《老腔新聲》節(jié)目中的一段解說詞。表面的光鮮實際有著不為人知的困難。老腔戲班的譜系傳承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困境。盡管張喜民的孫子已經成為戲班新一代成員,但作為爺爺的張喜民對孫子并不抱太大希望。他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流行音樂,孫子學習老腔,某種程度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覺的。張喜民的戲班成員多少有些親戚關系,隨著時代發(fā)展,也有外地人想加入戲班。但對于張喜民來說,想要學戲固然好,但根據他的經驗來看,多數人會半途而廢。
據報道,華陰市拿出30萬元獎勵登上春晚舞臺的“華陰老腔”藝人,并為“華陰老腔”頒發(fā)突出貢獻獎。但是,包括華陰老腔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的不僅是“一聲喊”。據文化學者楊奇光介紹,盡管目前華陰老腔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不能因此對老腔的命運和前景過于樂觀。老腔文化的繁榮,得益于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媒體的報道。作為政府,對老腔的扶持要避免走向追求政績的誤區(qū)。普通民眾,對于熒屏上的老腔也需保持警惕,避免因為一時的感官刺激形成獵奇心理,很可能,老腔文化的內核在這個過程中被消解掉了。
人民日報刊文說,前不久,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熱播,引起了關于路遙和現實主義的廣泛討論。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這部現實主義鴻篇巨制在當時并沒有得到文學界的足夠重視。在文藝思潮風云變幻的上世紀80年代,現代主義、先鋒派等文藝思潮風頭正勁,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規(guī)范,在這一審美規(guī)范的視野中,“現實主義”是一種陳舊、落后、保守的寫作方式,而只有形式、技巧與敘述方式的探索,才是“創(chuàng)新”。面對以現代主義為新時尚的文學界,路遙卻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因而《平凡的世界》遭到的冷遇可想而知?!镀椒驳氖澜纭冯m然受到主流文學界與評論界的忽視,但卻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幾項讀者調查顯示,《平凡的世界》是“當代大學生最喜歡的文學作品”“20年內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書”,等等。這種“專家冷、讀者熱”的奇特接受現象,也引起了文學界的關注與反思,不少學者與評論家認為,應當重新認識《平凡的世界》的文學與思想價值。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圍繞現實主義曾產生過無數爭論,如果粗略地概括一下,我們可以發(fā)現,在20—40年代,現實主義在與其他藝術流派的論爭與競爭中,逐漸成為文學界的主流;在50—70年代,主要是現實主義尤其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內部的爭論;新時期以后,在現代主義諸種思潮的沖擊下,現實主義逐漸被邊緣化。應該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僵化,是新時期現代主義興起的重要原因。但在今天,如果我們在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在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高峰之后,20世紀歐美的現代主義與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都是超越批判現實主義的努力?,F代主義主要是以抽象的方式表達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絕望、頹廢與掙扎,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則以一種建構的、樂觀的方式,描繪當代生活,勾畫理想的未來。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主流文學界簡單地拋棄現實主義,熱情擁抱現代主義,雖然有可以理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種態(tài)度與情緒,缺乏理論上的分析與辨別力。
現實主義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義情懷,在現實主義理論的結構內部,就包含著對作家主體性的尊重,包含著對未來的想象與召喚,包含著虛構與幻想的空間。如果我們不在所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進化鏈條上理解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而將之作為把握世界的不同藝術方式,那么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的結合便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說現實主義更注重客體與客觀性,以科學的方法與精神追求真實,那么浪漫主義則更注重主體與主體性,強調以作家的思想、精神與情懷觀照這個世界,從中我們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與想象力。只有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才能在主客體的融合中呈現出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中華讀書報刊文說,在全媒體背景下,文藝理論潮流多變,取向各異,面對紛繁復雜的新環(huán)境,作為對文藝創(chuàng)作進行臧否與引導的文藝評論,更應該高屋建瓴地站在歷史、社會、時代和政治的高度,對當下的文藝創(chuàng)作進行科學認知和宏觀把握。
全媒時代對美術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手機微信已經成了美術信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國家級專業(yè)團體和單位都建立了微信公眾號,一些社會性的藝術機構,如畫廊和拍賣公司,都通過微信來傳播聲音,藝術家個人,甚至美術批評、美術理論的研究文章也通過微信傳播,美術界的很多事件實際都在通過微信形成熱點效應。從種種跡象來看,移動互聯網已經成了美術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對藝術家們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新媒體美術傳播有幾個主要特征:美術信息從制作到傳播更加快捷,信息量大,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所有信息都處在微信同一個平臺上,新媒體傳播可以互動參與,自媒體成為一個非常主要的形式。這些特征打破了紙媒傳統時代信息傳播的秩序或價值判斷,其積極方面是促進了美術信息的快速交流和傳播,打破了過去所謂主流或官方傳統信息發(fā)布的壟斷格局,加速并放大了個人展示;消極方面是對美術作品中的感知區(qū)域造成了淺表化,催生了浮躁心理,優(yōu)秀的作品被淹沒在了信息海洋之中,主流的價值觀則越來越趨向于弱化。
這兩年攝影市場大幅度下降,最大的改變就是影像的民主化,過去攝影還是技術性很強的行業(yè),機器很難把控,后來出現了傻瓜相機,再到數碼攝影完全普及,再加上手機攝影的鋪天蓋地,影像變成了全民盛宴。全媒體較之于新媒體,不同之處是自媒體的增加,自媒體的出現勢不可擋,即便小范圍內也有很強的爆發(fā)量。但是也有不變之處,即付諸于藝術品的精神追求沒有變,探索沒有變。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協辦,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上海滬劇院承辦的滬劇《鄧世昌》藝術研討會在上海賓館召開。來自文化部、中國文聯、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聯等單位的領導和戲劇界專家學者,以及滬劇《鄧世昌》主創(chuàng)團隊、上海滬劇院創(chuàng)作人員80余人參加了研討。
滬劇《鄧世昌》以甲午海戰(zhàn)為背景,力圖還原真實的歷史,詮釋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英雄鄧世昌,刻畫了一群真實可信、鐵骨錚錚的近代海軍形象。滬劇《鄧世昌》自2014年12月國家首個公祭日首演以來,已在全國演出30余場,上海滬劇院對其不斷地打磨和提高,不但贏得了老觀眾的追捧,也為滬劇爭取到了一批新觀眾。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滬劇《鄧世昌》對于滬劇創(chuàng)作題材的突破予以肯定,大家表示,通過這一新創(chuàng)劇目的成功演出,提升了青年演員的藝術水準,促進了上海滬劇院的人才梯隊建設。中國劇協名譽主席、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認為:“抒寫悲壯、厚重的歷史,滬劇院能不能拿下來?我一直很憂慮。這次我的看法要轉變了。滬劇院這個題材是一塊硬骨頭,現在《鄧世昌》這個戲能夠達到目前這個水準、這個感染力、這個震撼力,是咱們滬劇界的一個重大成果?!敝袊鴳蚯鷮W會顧問、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所長王安奎表示,最近這些年很多劇種都在努力突破本劇種的局限,這是時代的要求?!皠》N應該多樣化,保持劇種優(yōu)勢,各種風格的創(chuàng)作。我們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越劇、滬劇除了突破局限以外,還應該繼續(xù)創(chuàng)作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希望以后能夠經??吹礁鞣N風格作品的出現?!闭惶斓难杏憰?,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鄧世昌》的優(yōu)勢和不足,為進一步打磨精品積極建言獻策。
2016年3月4日凌晨0點32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國之鶯”周小燕教授因病在上海瑞金醫(yī)院去世,享年99歲。周小燕曾先后榮獲中國音樂藝術最高榮譽獎“金鐘獎”,法國政府授予的“法國國家軍官勛章”等。在60多年的教師生涯里,培養(yǎng)了廖昌永、張建一、魏松、王瑩、李秀英等一批國際知名的美聲歌唱家。3月10日上午,周小燕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教育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等部門和單位,全國及本市文化界著名人士等送花圈或發(fā)唁電悼念。周小燕同志的親屬、同事、學生、生前好友及眾多音樂愛好者前往送別。
上海電影制片廠著名女導演史蜀君因心力衰竭在滬逝世,享年77歲。史蜀君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春片、女性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1988年榮獲廣電部廣播電視報新時期十年全國十佳電影導演稱號。上海電影家協會近日在上海影城舉辦“君名留影史 青春傳人間——史蜀君導演電影展映”活動。影展放映了《女大學生宿舍》《失蹤的女中學生》兩部影片。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在展映前表示,“史蜀君導演的美好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她的人品,從她的靈魂到思想到她的行為總是在追求一種美好;第二是她的作品,她的作品里面記錄了她對人生的理解,她盡量表現人間的真善美”。他還介紹,“以史蜀君為代表的第四代導演經歷過苦難與挫折,但影片依然真誠地表達她們對人生的理解,細膩而真摯地刻畫生活中的真善美”。史蜀君的丈夫嚴明邦動情地回憶史蜀君拍攝處女作電影《女大學生宿舍》時的往事。當年史蜀君因為“成分不好”,初次獨立執(zhí)導影片承受諸多壓力和非議,甚至帶著劇本去北京參加研討竟沒有專家愿意出席,后來她在多個高校體驗生活,重寫劇本,成功拍攝出《女大學生宿舍》并獲得國際獎項,正式走上導演之路?!敖裉煜M蠹铱粗@些電影,就覺得蜀君還在?!?/p>
國劇大師周信芳以其創(chuàng)立麒派藝術的杰出成就和推動中國戲曲近代化進程的卓著功勛,聞名遐邇,享譽世界。傳承與光大周信芳演劇思想和藝術成果,是中華民族藝術傳承和文化發(fā)展的共同需要。為此,周信芳藝術研究會聯手上海京劇院和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立項舉辦新一屆全國麒派藝術研習班,其目的在于:對全國京劇院團和戲曲院校中從事麒派藝術的中青年演員進行再培養(yǎng),使之早日脫穎而出;發(fā)現新的具備繼承麒派藝術相應潛質的人才,為這門藝術的后續(xù)發(fā)展注入新生力量;同時也為其他戲曲劇種有志于學習麒派的優(yōu)秀演員輸送麒派藝術養(yǎng)料,進一步擴大麒派藝術在全國的影響。麒派藝術研習班曾有三屆成功舉辦的經驗,從首次辦班的1984年,至二三期辦班的2001年和2008年,先后培養(yǎng)出包括陳少云、裴詠杰、王全熹、周公謹、李有才以及郭毅、魯肅、王志鋼、于輝、佟克旺等在內的兩代麒派傳人。周信芳藝術研究會這方面的成就,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方的高度贊揚。
2016年3月7日,第三屆全國麒派藝術研習班在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小劇場舉行開班儀式。來自上海、北京、武漢、江西、廣州的七位麒派藝術傳人和教師張信忠、蕭潤增、陳少云、裴詠杰、周公謹、王全熹、童強,從主承辦單位負責人手中接過聘書。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廣局、上海文聯、上海劇協、上海戲劇學院、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分別派代表參加盛會并講話。會后,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周信芳藝術研究會顧問龔和德作了關于麒派藝術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的講座。
本屆全國麒派藝術研習班有幸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鼎力扶持,被列為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資助項目。研習班自今年3月開學,至年底12月結業(yè),為期十個月,共有25位正式學員,采取集中授課、分散練兵、就地排練、集中匯報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將人才培訓、劇目積累、院團建設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以達到“出人出戲”的良好效果。
為加強中華文化國際交流,新年來臨之際,由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地鐵共同舉辦的“2016中外詩歌進地鐵”活動正式啟動。
2月初,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ART列車線的Connolly站舉辦了一場以中國新年為主題的慶典活動。由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地鐵共同遴選的《元日》《江南春》等20首唐宋詩歌,開始在愛爾蘭城際列車公司運營的DART線路上的31座車站和144節(jié)車廂進行為期數周的展示。與此同時,上海地鐵天潼路站、新天地站、南京西路站、上海游泳館站、老西門站、金沙江路站等6座車站的站廳或通道,也以燈箱、圖片、視頻集一體的展示墻形式,集中展示這20首詩歌以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著名詩人葉芝的詩歌。本次活動是兩地公共交通服務企業(yè)之間的一次文化交流。通過為兩國乘客營造“詩意”出行的氛圍,進一步了解和交流兩國的文化,從而拉開了“2016中外詩歌進地鐵”活動的序幕。
上海思南讀書會兩周年特別活動近日在滬舉辦。從2014年2月15日舉辦第一期活動到2016日2月20日,思南讀書會和思南書集走過了兩周年,累計舉辦了106期,共邀請到了300多位海內外知名作家、學者。在兩周年特別活動上,主辦方以公布新一批年度讀者和年度榮譽讀者獲得者名單的方式慶祝自己的兩周年,并照常展開第106期思南讀書會,邀請到唐詩專家、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和上海社科院朱紅博士聯袂講述杜甫和他的節(jié)日詩。此外,思南讀書會策劃團隊為了呈現一場與書和閱讀相關的別有匠心的活動,將知名藝術家徐冰和倫敦藝大切爾西學院教授克里斯·溫萊特共同策劃策展的“鉆石之葉——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引入思南文學之家,作為思南讀書會兩周年的重頭戲。據策展人徐冰先生介紹,“藝術家手制書(Artists’Book)”是通過藝術家對“圖書空間”的巧思,將文字閱讀與視覺欣賞以及材料觸感,自由轉換并融為一體的藝術。藝術家親手排字、繪制、印刷直到裝訂,將文字、詩情、畫意、紙張、手感、墨色的品質玩到淋漓盡致,將書頁翻動的空間營造得精彩誘人。展覽在思南文學之家一樓南北廳布展,展出國內外的手制書作品108件,副展包括3個單元:“藝術家之旅與手制書”“立體手制書”“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書籍設計”,全方位向觀眾呈現手制書的獨特魅力。
由上海曲協和上海戲曲廣播聯合主辦的曲苑芬芳——元宵曲藝新作展演在蘭心大戲院近日上演。該場節(jié)目云集了王汝剛、李九松、錢程、毛猛達、沈榮海、顧竹君、陶德興、龔仁龍、舒悅、錢懿、陳靚、潘前衛(wèi)、沈遠、張曉冬、李倩、阮繼凱等滬上三個滑稽劇團的主力演員以及李國靖、張弘弢、龔佐明等近年來活躍在舞臺上的優(yōu)秀青年相聲演員。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知名節(jié)目主持人張民權及司徒純純主持了該場演出。本場演出的節(jié)目是在曲協主席王汝剛的主持下,召集主要演員及梁定東、徐開麟等曲藝作者,先后召開多次作品策劃、修改交流會確定的。節(jié)目包括獨腳戲《退婚》《房之事》《80后與50后》《好事成雙》,小品《編劇與黃?!?,相聲《崇明家信》,快板《生活萬花筒》,滬語歌《上海謠》等批著力挖掘和提煉生活中的鮮活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反映時代新風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新作。整臺演出笑點不斷,給觀眾送了一場精彩的元宵節(jié)的盛宴。
上海舞協日前在市文聯3號樓舉辦了第三期“舞蹈沙龍”。本次沙龍與專注于舞蹈治療、創(chuàng)意舞動和拉班動作分析的國際化教育培訓機構“億派學院”合作,邀請美國紐約拉班/芭特尼芙動作研究院培訓總監(jiān)Karen Studd為“舞蹈沙龍”開設了“拉班/芭特妮芙動作體系在舞蹈教育領域的應用”講座。對該主題有興趣的舞蹈工作者和億派學院大師班學員近50人聆聽了講座。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講述和半小時的問答環(huán)節(jié),參與者對拉班/芭特妮芙動作體系有了整體了解,認識到舞蹈作為一種模型和隱喻在理解人類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即舞蹈通過探索人類動作的表達模式和可能性,服務于人們的人際互動?;顒咏Y束后,大家普遍覺得這門將舞蹈與科學相結合的理論體系是一個既新鮮又有深度的領域,希望在今后的舞蹈實踐中進行驗證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