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春
食品的名稱本來就是個標(biāo)記,可供人們傳播,其中名稱來源有取其形而得,如鴨梨;有的冠以地名,如煙臺梨;還有取其制作工具得名,如盆糕等等。而北京有幾樣吃食的名稱,顯得奇怪有趣,甭說外地人不知,就是北京人,沒在京城住上五六十年,聽著都費勁。
“驢打滾兒”,還得說出“兒”化來才行,單憑這仨字,怎么會想到是小吃的名稱?而且是京味傳統(tǒng)小吃名稱,“驢打滾兒”叫了有二百來年啦!明明說的是牲口的動作,怎么能和黃米面蒸熟攤片包豆餡、卷起來切段、撒上炒熟的黃豆面的食品聯(lián)系在一起呢?這個名稱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取的,要是遇見一位叫真兒的跟你抬杠,還真沒轍。人家問你:那“驢”在哪兒呢?是模樣像啊,還是有驢味兒……?你怎么回答?只能說,就這么傳下來的。20世紀(jì)70年代一位老人到小吃店買“驢打滾兒”,服務(wù)員不知其詳,“我們這是小吃店,怎么賣那玩藝兒??!您走錯門了吧!”這話也對,小吃店怎么能賣一頭驢還在那兒打著滾兒?可“驢打滾兒”的名稱,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是不言而喻的。
“老虎眼”,您聽這個名字,誰敢吃?。】衫媳本┯幸环N鮮棗的名就叫“老虎眼”。這種棗和制服扣子那么大,圓而稍扁,入口甜中微酸,舊時孩子們花三五分錢買一捧,吃得有滋有味。
“半空兒”,這是經(jīng)過篩選后落地的癟花生。炒貨鋪炒熟后,小販躉來沿街叫賣,吆喝“半空兒多給!”過去平民人家花不多的錢,買一小瓷盆,冬季里一家人圍爐消寒,剝著半空兒,這叫做窮自有窮人的樂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