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媒體案件報道中的自我修正

2016-12-10 08:26:14李瓊濮端華
新聞世界 2016年9期

李瓊+濮端華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有關“復旦大學投毒案”的新聞報道,發(fā)現媒體基于媒介責任,在報道該案過程中不斷對媒介審判進行自我修正,以達到向公眾傳遞新聞事實的目的。研究發(fā)現在報道司法案件過程中,報紙媒體和網絡媒體都存在相似的自我修正過程,均能夠更加理性客觀地對待司法審判,該結果對此前大多數研究批評媒體過度進行媒介審判、干預司法的傳統(tǒng)理念進行了補充和反駁。

【關鍵詞】媒介責任;媒介審判;復旦投毒案

一、引言

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經過警方調查,受害人黃洋的室友林森浩被認定為犯罪嫌疑人,其投毒藥品為劇毒化學品N-二甲基亞硝胺。此后,法院對該案進行多次審理。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維持原判: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2015年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件進行死刑復核。2015年6月25日,該案件出現新的進展,最高人民法院接受7份相關文件進行案件研究。

從“劉涌案”、“藥家鑫案”,到“李天一案”、“復旦投毒案”,司法案件一直占據著新聞媒體報道的重要地位。新聞媒體對司法案件的大量報道,對案件審理和判決產生的重大影響,引起專家學者對于媒體干涉司法報道的批評。香港樹仁大學教授、上海復旦大學客座教授魏永征于2001年發(fā)表《不要搞新聞審判》和《媒介審判》文章,批評《文匯報》對“張君案”報道的介入,首次引發(fā)學界和業(yè)界對媒介審判的討論。此后,大量學者對司法案件的媒體報道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基本和魏永征教授一致,即媒體對司法案件的報道對案件的審理和判決會產生不良影響。

通過知網關鍵詞檢索,搜集得到283篇關于媒介審判的研究中,203篇研究涉及對媒介審判給予負面評價,其余研究則多是對媒介審判的社會影響進行討論,這些研究基本忽視了媒體自身在報道過程中對媒介審判的修正。

事實上,許多關鍵案件報道中,媒體已經反思新聞報道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反思媒介審判帶來的負面影響并進行自我修正。例如,2003年率先抨擊“劉涌案”的《外灘畫報》,在案件結束后,發(fā)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的文章,反思報道過程中由于對司法理解的偏差導致對案件審理的影響。此次“復旦投毒案”中,媒體的自我修正則更為明顯。事件發(fā)生初期,媒體的報道傾向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然而伴隨著案件的深入,媒介的報道傾向越來越中立,更加關注案件本身的事實,而非通過情感化手段渲染案件。

媒體的這一變化值得深思,是什么樣的力量使得媒體主動在報道中進行自我修正?這種力量又是如何在事件報道的各個階段發(fā)揮作用?

二、文獻綜述

新聞社會責任理論起源于1947年美國哈欽斯委員會(新聞自由委員會)起草的文件《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新聞界雖然需要擁有新聞自由,但是必須承擔對公眾的責任,新聞媒體可以通過自我修正來實現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麥奎爾將新聞界的社會責任進一步擴大為媒介責任(Media accountability),即“媒介能夠而且也應該重視品質、手段及其出版發(fā)行活動對于社會和其他利益的普遍后果和可能的影響”。準確性原則、義務性原則、透明性原則和理性原則是媒介責任的重要內容。新聞準確可以使新聞媒體免受公眾對其失誤報道的責難,成為媒介保存自身可信度的一種策略,因而成為一種媒介責任。新聞界有能力提供各種不同渠道的信源,它可以公開透明的向公眾闡述事實,建立一個商業(yè)、政府、公共社會互相信任的價值體系,因而其透明性不再是一種既定存在的報道方式,而是必須承擔的媒介責任。同時,媒介是社會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媒體的不理性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理性,因此新聞媒體必須成為一個理性的參與者,并且承擔“能夠讓不同群體實現對話”的責任。

結合社會責任論,Michael Bugeja(2007)認為新聞修正是有倫理意義的。新聞的修正需要主動、快速、準確,由此新聞媒體才能夠避免繼續(xù)向公眾提供錯誤的觀念引導,保證自己在受眾心中的可信度。Kampf和Daskal(2014)結合社會責任的四重原則,提出基于責任論的新聞修正研究框架,分別是準確性、義務性、透明性和理性。其中準確性指媒體是否對已有新聞事實進一步核實;義務性指媒體內部是否存在對于新聞的修正機制;透明性指媒體是否對新聞進行更多的信息補充;理性指媒體表述過程中的傾向變化。

在報道司法類新聞時,很容易形成媒介審判(Media Trial),即新聞媒體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件作出判斷,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勝訴或者敗訴的結論。因此,新聞修正尤為重要。

上述研究表明,新聞媒體一定程度上通過報道方式、報道的事實內容進行媒介審判,因而通過研究媒介如何對報道進行自我修正,可以了解媒體如何正確定位其在媒介審判中的地位,分析其在司法運作過程中承擔的媒介責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為了保證收集數據的完整性,本研究以“復旦投毒案”為關鍵詞,利用慧科新聞數據庫進行檢索,收集從2013年4月1日事件首次被新聞媒體關注至2015年6月30日新聞媒體跟進最高法院進行死刑再次復核之間的所有新聞報道,檢索后共收集20221條數據。為了進一步分析媒介形態(tài),即報紙媒體和網絡媒體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自我修正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在樣本選擇過程中分別對報紙媒體和網絡媒體進行分析??倲祿校瑘罂瘮祿?860條,網站數據17361條,媒體對其關注變化如圖1。

通過圖1的文章數變化量,結合整個案件的報道進展,在分析過程中將從以下四個階段,分析媒介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進行的自我修正。

(1)事件爆發(fā)階段:2013年4月1日——2013年4月30日

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出現身體不適,經醫(yī)院搶救無效后身亡,警方初步判定其室友林森浩有重大嫌疑。

(2)事件升級階段:2013年11月1日——2014年2月28日

“復旦投毒案”一審,林森浩一審被判死刑。后復旦大學177名學生聯(lián)名發(fā)表公開信,要求二審。

(3)事件發(fā)展階段:2014年12月1日——2015年1月31日

“復旦投毒案”二審,法庭維持原判。

(4)事件回落階段:2015年5月1日——2015年6月30日

最高法院對復旦投毒案進行死刑復核。后該案件出現新的進展,最高法院接受7份相關文件進行案件研究。

為了剔除重復性較強的報道對分析產生影響,在報紙媒體中,本研究選取《人民日報》、《東方早報》、《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四家媒體作為代表,四個階段共計72條。網絡媒體選擇搜狐網、騰訊網、網易三大主要網站作為分析對象,四個階段共計596條(見表1)。

基于Kampf和Daskal提出的基于責任論的新聞修正研究框架,本研究將主要從準確性、透明性和理性三個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分析過程主要以詞語和語句在不同時間段文本內容的變化為主,比如新的報道中增加了哪些事實,對哪些事實進行了修正,在報道新的進展時是否回溯以往的報道,報道內容是否平衡;而“理性”層面的比較則基于情感詞匯表達,比如“仇人”表現為負面傾向。由于責任性來源于媒體自身的新聞編輯方針,筆者研究時無法具體了解進行該報道過程中相應媒介采取的具體修正機制,因而在本研究中不涉及此層面的考量。

四、研究發(fā)現

(一)報紙媒體的自我修正過程

1、事件爆發(fā)階段

報紙媒體在第一階段報道中,已經基于強烈的道德反思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定性。17篇文章中,7篇為評論文章,占41.2%。在這一過程中,報紙媒體提供的事實歸納為:

①碩士研究生黃某自4月1日飲用了寢室內飲水機中的水后出現身體不適,有中毒跡象,后經醫(yī)院救治無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②林某因生活瑣事與黃某關系不和,心存不滿,經事先預謀,3月31日中午,將其做實驗后剩余并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至寢室,注入飲水機水槽。

③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事件升級階段

此階段的24篇新聞報道中,均未出現具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詞語,報道均平衡呈現雙方家屬的觀點以及相關事實,法庭的審判過程和審判結果占據文章內容的主要部分。準確性方面,報紙媒體進一步核實黃洋及林森浩兩人的關系,并且進行相應的新聞事實回溯。在報道過程中,去除的主觀內容包括:林森浩對黃洋心存不軌、預謀投毒、大學人際關系需要反思。

透明性方面,新聞開始補充更多的事實信息,歸納如下:

①雙方家屬在法庭內外圍繞該案件發(fā)生的故事及觀點。

②法庭的判處結果、相應的判處依據和警方更多的調查事實:一審判決書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③林森浩在庭審現場道歉稱:“我的行為導致我同學黃洋的死亡,給他家庭帶來了巨大打擊。我對不起我父母近30年的養(yǎng)育之恩。我罪孽深重,我接受法庭給我的任何審判?!?/p>

值得注意的是,該階段24篇文章中無評論文章??傮w來說,該階段報紙媒體對先前的新聞報道模式進行了調整修正,力圖將更多事實呈現給受眾,而報道中心也由先前報道中不利于被告的負面內容轉向公正公平地對被告進行審理。

3、事件發(fā)展階段

此階段中,媒體的情感傾向再次轉變,通過大量深度報道挖掘該事件背后的故事。同時,評論性報道內容相較于第二階段大幅度增加,共有12篇,占38.7%。評論的內容不再是反思大學人際關系,而變?yōu)榉此济浇閷徟惺欠裨斐闪稚屏啃踢^重。準確性方面,和第二階段相同,繼續(xù)圍繞黃洋與林森浩兩人進行事實更正,同時文章刪除對“復旦投毒案”原始案件背景的描述以及雙方家屬的立場描述。

透明性方面,增加事實如下:

①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將在第五法庭就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殺人上訴案進行二審宣判。

②辯護律師提交了多份新證據,認為黃洋死因或為“爆發(fā)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在報紙媒體報道過程中,對于該事件的觀點及事實走向可歸納為圖2:

(二)網絡媒體的自我修正分析及與該過程報紙媒體的比較

網絡媒體的自我修正過程中,部分內容與報紙媒體出現重合,為了研究結果表達的簡潔性,筆者將網絡媒體部分的分析與報紙媒體的比較相融合。

1、事件爆發(fā)階段

事件爆發(fā)階段,網絡媒體更強調新聞事實本身的報道,評論文章出現27篇,占18.36%,遠高于紙媒對該事件的評論數量。然而在評論內容方面并無差異,形成的主觀傾向仍為需要反思大學教育。同時,網絡媒體進一步挖掘以往案例,比如“朱令案”(清華女大學生朱令被投毒致殘案件)(共計9篇)來佐證相關嫌疑人需要嚴懲,事先對該案進行審判。

但是另一方面,在新聞事實方面,網絡媒體試圖提供更多信息,歸納如下:

①黃洋的尸檢已于17日進行,尸檢結果將成為重要的案件證據。

②復旦投毒案:神秘短信幫助鎖定毒源。

2、事件升級階段

此階段的文本中,網絡媒體和紙質媒體在準確性、透明性方面均無差異,補充的新聞事實內容相同。并且,該階段網絡媒體報道均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

3、事件發(fā)展階段

網絡媒體在這一階段對于被告的同情表達更為明顯。新聞標題中,90%的內容以“悔過”和“下跪求對方父母原諒”構成。準確性方面,網絡媒體與報紙媒體沒有差異。

透明性方面,網絡媒體補充了更多林森浩悔過的細節(jié),比如:

①林森浩最近看的一本書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

②林森浩曾書面表示,最遺憾的就是:自身一些不好的習慣讓自己做了這件事情,后來又懦弱沒擔當,導致黃洋的死亡。

4、事件回落階段

與報紙媒體不同,網絡媒體對于“復旦投毒案”死刑復核給予持續(xù)關注。此過程中雖無評論文章,但新聞報道中都隱含反思之前媒介審判的傾向。

透明性方面,新的事實得以補充,歸納為:

①在復核期間,專家認為,在藥物的使用過程中,存在可能導致過敏而出現死亡的意見書,該意見也已提交合議庭。

②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復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的二審死刑判決復核聽取林森浩辯護人意見。

網絡媒體報道過程中,對于該事件的觀點及事實走向可歸納為圖3:

(三)結果總結

盡管選取的報紙媒體在事件回落階段并沒有對“復旦投毒案”死刑復核給予報道關注,但是網絡媒體和報紙媒體在事件爆發(fā)、升級與發(fā)展階段在自我修正過程中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這表明兩者均遵循相似的基于媒介責任的自我修正原則,同時也表明媒介的形態(tài)不會對媒介自我修正過程產生根本性影響。

在事件升級、發(fā)展以及回落這三個階段,媒體都對之前階段的報道進行了修正。在準確性層面,媒體有選擇性的在不同報道階段進行新聞回溯,對前一個階段中表述不充分和有誤的地方進行補充。在透明性層面,媒體報道在每一個階段中都會出現更多新的事實。

在媒介責任理念的影響下,媒介的自我修正不僅能夠為公眾提供更多準確的信息,也為構建一個更理性的社會關系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而這種基于責任的自我修正,幫助媒介更好地向公眾傳遞法律知識,構建媒介權力與司法權力的互動關系。

結果中雖然媒介形態(tài)不會影響媒介的自我修正過程,然而由于目前網絡媒體內容生產仍然以轉載報紙內容為主,較少生產原創(chuàng)內容(本研究中網絡媒體原創(chuàng)的內容不足1%),會受到報紙媒體自我修正影響的干擾。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比較媒介形態(tài)在受到媒介責任影響下對媒介自我修正的影響。

另外,由于本研究只研究了“復旦投毒案”這一個案例,該案經過幾次開庭審理,歷時兩年多,媒體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修正。但是在“劉涌案”和“藥家鑫案”等案件中,并不存在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這可能是阻礙媒體實現自我修正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展江、王征、王濤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4]Antaki,C..Explaining and arguing: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ccounts. London, England.1994.

[5]Mcquail,D..Media accountability and freedom of publication.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2003

[6]Michael Bugeja.Making whole: The ethics of correction.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22(1), 49-65.2007.

(作者:李瓊,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2015級碩士研究生;濮端華,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編:周蕾

塔河县| 元阳县| 甘洛县| 麻栗坡县| 镇平县| 辽阳县| 盈江县| 浦城县| 绵竹市| 廊坊市| 秦皇岛市| 黄浦区| 东阳市| 济源市| 剑河县| 晴隆县| 南华县| 仁怀市| 深圳市| 凤山县| 新野县| 仙居县| 句容市| 柞水县| 远安县| 太仆寺旗| 门头沟区| 米脂县| 濮阳县| 鄂温| 驻马店市| 康乐县| 永安市| 谢通门县| 海宁市| 蕲春县| 阳东县| 盐边县| 岑溪市| 自治县|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