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太原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
【語言與文化】
“那誰”的語用標記價值微探
李秀娟
(太原科技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那誰”是北京方言中的常見詞匯,是在日常交流中出現(xiàn)舌尖現(xiàn)象情況下用來表示指稱對象的權(quán)宜之稱,同時,它也可以作為指別語和稱呼語。本文基于語用標記論視角對“那誰”進行分析。首先,就“那誰”結(jié)構(gòu)特征、語境依賴性以及不對稱性和標記性特征進行分析,然后從關(guān)聯(lián)論和省力原則的角度探究“那誰”的語用標記價值。
舌尖現(xiàn)象;“那誰”;標記論;標記價值
舌尖現(xiàn)象(tip of the tongue,TOT)是我們?nèi)粘I钪幸环N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它是指在某一個時刻,我們確定自己知道目標詞的一些相關(guān)信息,卻無法馬上從大腦中提取出目標詞本身,然而問題又可以在以后的某個時間得到解決。北京方言“那誰”就屬于這一現(xiàn)象。項開喜分析了舌尖現(xiàn)象的語法化,分別分析了北京話“那誰”和安慶話“小他”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功能。[1]基于此,本文從語用標記理論的角度對“那誰”這一常見的舌尖現(xiàn)象進行分析?!澳钦l”除了屬于我們常見的舌尖現(xiàn)象外,還是特殊的指別語和稱呼語。
(一)“那誰”的結(jié)構(gòu)特征
“那誰”是“那+誰”的復(fù)合形式,其中“那”既可以做連詞,也可以做指示代詞,因此,這個復(fù)合形式表示兩種不同的意義:
“那”做連詞的例子:
(1)你自己都不心疼自己,那誰還心疼你?
(2)既然他都已經(jīng)決定了,那誰也攔不住。
以上兩個例子中,“那”都做連詞用,相當于漢語中的“那么”。而本文是要討論北京方言中一個固定詞匯“那誰”,其中“那”是指示代詞。例:
(3)小沈陽:喲,你不是那誰嗎?你是那個……蒙住了。朱軍?!不是朱軍。白巖松?!不是。老畢……你是畢老師嗎?!(電視喜劇小品《不差錢》)
例(3)在我們?nèi)粘=浑H中比較常見:突然遇上了某個人,但怎么也想不起對方的名字,這就是所謂的舌尖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用“那誰”來指稱對方。
在北京話中,“這”和“那”有單元音韻母和復(fù)合元音韻母兩種讀法,即zhè/zhèi,nà/nèi。[2]“那誰”是口語化用法,應(yīng)讀作“nèi shéi”。
(二)“那誰”的語境依賴性
例(4)(某村某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對話):
妻:村東門那誰家兒子要辦喜事了。
夫:誰家?。看鍠|門那里住的人多了去了!
妻:不就那個叫什么來著,嗯……就是咱后面旺兒他哥家,一下子想不起來了。
夫:噢,是根社家吧,那咱上多少禮呢?……
例(5):
甲:你家那誰呢?
乙:他呀,整天沒個人影,也不知道做個正經(jīng)事,肯定又和誰打牌去了。
例(4)中,妻子一時想不起來自己所表述的對象的姓名,但這并未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依據(jù)妻子提供的線索,最后得出答案。試想,如果未提供下文中的信息,那么丈夫在本話輪中不可能成功推斷出“那誰”到底是誰。例(5)中,甲和乙曾經(jīng)是閨蜜,現(xiàn)在乙已婚。某天兩人在街上遇見。在她們的對話中,雖然沒有提供像例(4)中的一系列可供推斷的信息,但她們?nèi)匀焕斫狻澳钦l”是誰,對話并未因模糊指稱而中斷。這是因為她們二人對此次談話的背景信息,即乙已婚有共同的認知。
錢冠連[3]指出語境是語言行為賴以表現(xiàn)的物質(zhì)和社會環(huán)境,它包括語言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語言環(huán)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兩個大的部分。
在例(4)中,丈夫能夠推斷成功,是因為語境的幫助,話輪中的上下語為“那誰”提供了重要線索,體現(xiàn)了其語言符號內(nèi)的語境依賴性。例(5)中,甲是通過語言符號之外的顯性因素(對象:曾經(jīng)的閨蜜)以及隱性因素(二人共有觀念:乙已婚),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梢姡澳钦l”具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
侯國金指出,指別語有“手勢型用法”(gestural use)和“象征型用法”(symbolic use)之別。[4]“那誰”也不例外。在例(4)(5)中,我們已對“那誰”的“象征型用法”有所認知,即不依賴手勢等“附著符號束”[5],依據(jù)交際的語境便能推斷出“那誰”所指稱對象。而“那誰”有時也需要依賴手勢、表情等附著符號束,這便是其“手勢型用法”。
例(6):哎,那誰,你幫我遞一下醋,謝謝了哈。
這是在一次同學(xué)吃飯過程中的交談,如果不附加手勢或者表情,大家很難辨別清楚“那誰”到底指的是哪位。雖然我們也可以根據(jù)關(guān)聯(lián)原則,結(jié)合認知語境,判斷“醋”距離誰最近而得出結(jié)論,但這樣會造成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
(三)“那誰”的不對稱性與標記性
指示代詞“這”和“那”屬于相對詞。“這”指稱距離說話人較近的人或者事物,而“那”指稱距離說話人距離較遠的人或者事物。但為什么將“那誰”中的指示代詞換為“這”卻不成立?例如:
(7)那誰,來一下。(公司經(jīng)理向小張揮揮手)
*這誰,來一下。
(8)你和那誰那天分手,你淚痕像條綠色的繡。(蘇永康《那誰》)
*你和這誰那天分手,你淚痕像條綠色的繡。
綜上所述,德陽地區(qū)學(xué)齡前兒童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出生低體質(zhì)量、消化功能、添加輔食時間、妊娠期貧血、家庭飲食習(xí)慣,在早期關(guān)注孕婦及胎兒的營養(yǎng)狀況,適時添加輔食及合理搭配兒童的飲食結(jié)構(gòu),可起到預(yù)防兒童缺鐵性貧血的作用。
例(7)中,“那誰”是稱呼語,相當于第二人稱“你”,避免了直呼其名或者直接用“你”的不禮貌成分,表現(xiàn)在此公司上級與下級之間不生分。而如果將“那誰”替換為“這誰”,句子是不成立的。例(8)中,“這誰”相當于第三人稱“他/她”,屬于遠指,故意將本人與“那誰”所指代的人拉遠距離,以表示心中對“那誰”的不滿和“你”的心疼。同樣,“那誰”不能被“這誰”所替代,否則句子不成立??梢姡澳钦l”具有不對稱性。
沈家煊指出,“按有無標記項的判別標準,漢語里‘這’是無標記項,‘那’是有標記項”[6]。“那誰”,這一含糊指稱,可以代指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侯國金指出,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本該清楚卻用了模糊表達,一方面是由于言語能力有限,屬于“負向(有)標記”(negative markedness),標記值較低;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說話者有意為之,這是“正向(有)標記”(positive markedness),語用標記值高。[7]這兩個方面在“那誰”那里均得到體現(xiàn)。
例(9):
甲:嗨,你不是那誰嗎?你忘記我啦?我是李倩啊。
乙:啊,李倩呀,真的是好久不見啊。
甲:恩,對啊對啊,你是以前咱班的學(xué)委,叫……
(10)“那誰,今天是光棍節(jié)后的第一天,天氣大寒,我覺得我冷的不光是身體還有心……”(雨露文章網(wǎng))
(11)那誰,少和我老婆套近乎??!
在例(9)中,“那誰”是甲一時想不起來乙的名字時所用的模糊表達,不是有意為之,屬于負向有標記,標記值低。在(10)例中,“那誰”是筆者心知肚明的一個人,但卻故意用了模糊表達,語用標記值高;例(11)亦是如此,用“那誰”而不直呼其名是有意為之,一方面表達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另一方面也給對方留了面子。語用標記值高。
關(guān)聯(lián)原則(Relevance Theory)與省力原則(the least effort)是支配指別語使用的兩個重要原則。[8]S&W的關(guān)聯(lián)論認為當且僅當一個假設(shè)在一定的語境中具有某一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時,這個假設(shè)在這個語境中才具有關(guān)聯(lián)性。[9]這就是說,話語的關(guān)聯(lián)度與語境效果有直接關(guān)系。而語境效果并不是影響關(guān)聯(lián)的唯一因素,還包括聽話人處理話語所做的努力。根據(jù)S&W“內(nèi)容條件”(content condition)可知:關(guān)聯(lián)度與語境效果成正比關(guān)系,而與處理話語所做的努力成反比。如果得到最大關(guān)聯(lián),那么說明在會話過程中付出的心力小。此觀點與“省力原則”相符合,即以最小的言語和心理投入獲取最大的語效。[10]如果將省力原則和經(jīng)濟原則共同放在標記論的理論范疇,我們可以得出表1[11]。
表1 語用關(guān)聯(lián)-不關(guān)聯(lián)標記模式
根據(jù)表1可以看出,符合關(guān)聯(lián)原則和省力原則的指別屬于無標記用法,反之,則是標記性用法。在交際過程中,使用“那誰”的情況主要有三種:在舌尖現(xiàn)象情況下,用“那誰”代指指稱對象;代指交談雙方都比較明了的人;在言者聽者空間距離相對較遠的情況下,作為稱呼語使用。
(12)周末和男友逛書店,正好《哈利·波特5》的中文版上市,趕緊買了一本……剛看完,我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人物的名字了,“唉,算啦,就是那誰。后來哈利回到學(xué)校,發(fā)現(xiàn)校長……就是那誰,也不見啦,那個大巨人……就是那誰,也失蹤了。他就只好和他那兩個好朋友……”
還沒等我說完,男友就在電話那頭打斷了我:“拜托,你別再說了。我都被你‘那誰、那誰’地說暈了。幸虧你還記得主人公叫哈利·波特,要不這本書就得改名叫《那誰》了?!?《那誰》,《京華時報》 2003年9月30日)[12]
(13)方芳上完廁所回來,一邊甩著濕手一邊哼著小曲,謝紅馬上轉(zhuǎn)向她,一臉認真地問她:“你說那誰跟那小妖精還會和好嗎?”方芳跟小陶一樣,她話一出口馬上就知道說的是誰。(程青《發(fā)燒》,《當代》2009年第1期)[13]
(14)“哎,那誰,你等一下嘛,我話還沒說完呢!”(一人正出門,另一人對他這樣說)
例(12)中,“我”由于一時想不起來《哈利波特》中各個人物的名字,就用“那誰”來代替言談對象?!澳钦l”本身與這部作品中的任何人物并無關(guān)聯(lián),但根據(jù)會話中“校長”“巨人”等線索,看過《哈利波特》的人便可以推理出“那誰”分別代指哪些人物,說明通過推理,可以獲得語效,保證交際順利進行。在推理過程中,“男友”如果想要明了“我”說的這些人的名字,那么他為之付出的心力比較大,說明關(guān)聯(lián)性相對較弱;“我”為了讓“男友”更好了解《哈利波特5》中的情節(jié),犧牲了“最省力原則”,但在舌尖現(xiàn)象發(fā)生時,“那誰”是權(quán)宜之計,屬于標記用法,但標記值不高。
例(13)中,方芳和小陶因為是謝紅的好友,她們知道謝紅曾經(jīng)受過“那誰”的傷害,所以馬上就知道謝紅口中的“那誰”是誰。但如果換做不知情者或者陌生人,定是云里霧里,“那誰”的姓名和基本情況也就不能知曉。在言談中,謝紅故意用模糊指別,違背了“省力原則”,標記程度高。例(14)中,用“那誰”這一口語化的稱呼語,表明交際主體的心理距離小,屬于語用禮貌。如果使用“您好”“請”等詞匯,反而會疏遠兩者的關(guān)系。因此“那誰”表面上因指代不清晰違反省力原則,但實際上在交際中更好地實現(xiàn)了合作,語用標記價值高。標記程度高。
在我們?nèi)粘I钪?,?jīng)常會遇到舌尖現(xiàn)象這類臨時失憶的情形?!澳钦l”可以用來指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但只可以做主語。這一特殊的指別語不僅僅是出現(xiàn)在舌尖情況時,也可以作為禮貌用語,委婉表達。在語言不斷使用并發(fā)展過程中,“那誰”由個人的、非正式性的詞語固化為北京方言中的詞匯,本文透過關(guān)聯(lián)論和省力原則來探究“那誰”的語用標記價值,旨在進一步深化我們對標記論的認識。
[1][12][13]項開喜.“舌尖現(xiàn)象”的語法化——“那誰”與“小他”[J].語言科學(xué),2010,(9):449-463.
[2]方梅.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4):343-356.
[3][5]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xué)[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7.73.113.
[4][7][8][10][11]侯國金.語用標記價值論的微觀探索[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5.43.94.106.94.12.
[6]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66.
[9]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22.
【責任編輯:周 丹】
H146.3
A
1673-7725(2016)11-0171-04
2016-09-10
李秀娟(1987-),女,山西臨汾人,助教,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