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雕塑藝術談東西方文化之比較

2016-12-12 20:25:57劉俠孫美華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比較雕塑文明

劉俠+孫美華

摘 ? 要:本文通過對美國、加拿大等地雕塑藝術品的參觀,再結合作者多年來關于石雕、玉雕等古今雕塑藝術品的收藏體會,對東西文化做出幾點比較。認為: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在人類文明進程的座標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相對在縮小,而南北差異則相對在增大。同時,源自世界東西南北方的文明,各具特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關鍵詞:雕塑;藝術;文化;文明;比較

中圖分類號:J30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12-04

一、引言

是年初秋,我們造訪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在女兒劉凝霜的引導下,我們首先參觀了她攻讀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的母?!趴舜髮W,被這所世界最頂尖級名校的220棟古典建筑群和大量人物銅雕、石雕、其他雕塑藝術造像深深吸引著,特別是被杜克大學納希爾藝術博物館(Nasher Museum of Art Duke University)的來源于世界各地古今雕塑藝術藏品強烈震撼著,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東西方藝術的精華所在,最后我們還專程去了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和紐約的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華盛頓的國家藝術博物館以及尼亞加拉歷史博物館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馬蹄型瀑布維多利亞女王公園參觀,可謂吃了頓世界藝術尤其是雕塑藝術的饕餮大餐,受益匪淺。總的體會是: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的坐標中,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愈來愈小,而南北差異則顯示出不斷增大的趨勢。

二、中西古代雕塑之表現(xiàn)

雕塑藝術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tài),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近代,雕塑的創(chuàng)造都體現(xiàn)著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主動的創(chuàng)造行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維模式、社會組織結構,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藝術表現(xiàn)出極大的差異。

其次,由于觀念意識、思維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現(xiàn)方式上的差異。對比中西文化的思維模式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模式追求合二為一,把宇宙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是綜合的一元論;而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模式則以分析為手段,把世界視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為二,是解析的二元論。在中西思維模式發(fā)展過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視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它結合古希臘的科學主義和理想主義,為雕塑藝術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的文化則形成了強調(diào)直觀意向的思維方式,它通過直覺來直接體驗、感悟并把握對象。這種思維方式超越了邏輯、概念而更長于悟性,這種所謂的“豁然貫通”、“點石成金”,也形成了與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維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質(zhì)。

雕塑的產(chǎn)生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甚至更早。社會中的雕塑,是受社會自然形態(tài)的影響,受人們思想局限性的影響,從而造成了原始雕塑的一種對于神靈的敬畏以及對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種古樸的藝術形態(tài)。

到了封建社會,中西方的雕塑形態(tài)才開始有了分化,但并不是說沒有任何聯(lián)系了,中西方雕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以宗教/神靈為主題而進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與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們睿智,高貴,氣質(zhì)與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雖然說是以人物為主,但其實還是以"神"的形象為主.中國封建社會早期還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態(tài)大多以神,獸為主,沒有特別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讓中國的雕塑形態(tài)立刻發(fā)生了變化.原本的雕塑意識在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下變成了宗教化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其實也正反映除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夠很好的反映出來的.

所謂中西雕塑最大的區(qū)別,其實更反映在其對于雕塑的表現(xiàn)手法上,中國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zhèn)?,西方雕塑則更注重形態(tài)的完美與真實,比如哈佛大學的老校門上的豬頭雕塑,生動逼真、惟妙惟肖。所以我們看來,在西方雕塑中,對于人體的把握十分到位,達芬奇自己就解剖過10多具人的尸體,因此,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對人體結構真實的把握基礎之上的,而中國雕塑,雖然也注重形的變化,但更注重于內(nèi)涵,即"神":運用大量的線條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變化,因此,在中國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實的體積,但是卻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來的主旨.

所謂中西雕塑差異最大,是西方文藝復興之后才產(chǎn)生的.這時候的西方藝術形態(tài),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產(chǎn)生了多種形態(tài)并存的一個局面,既保存了以神為主題的雕塑,同時產(chǎn)生出來后現(xiàn)代一些以人的思想為主題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態(tài)的雕塑作品,羅丹的作品在文藝復興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義的,打破了長期以來以神為主題的雕塑的格局,同時加入了人文思想,讓雕塑作品更加鮮活.

而此時的中國雕塑,仍然是以佛教雕塑為住,不過形態(tài)仍然是在發(fā)生著巨大變化,以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形象是以印度傳入時候的形象為主,而到了這時候,人物的形象基本已經(jīng)中國化,與印度雕塑也已經(jīng)相去甚遠了.

到了明清兩代,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發(fā)展已經(jīng)接近尾聲,這與社會歷史形態(tài)有著本質(zhì)的聯(lián)系.中國雕塑的形,神,韻,涵仍然可以被西方雕塑所借鑒,而西方雕塑的寫實也可以被當代雕塑所吸收,所以,對于中西放雕塑的異同,無非是從社會歷史形態(tài),統(tǒng)治者的意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主題,以及宗教形式等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單獨找一個方面進行比較就比較復雜了。

古西方雕塑以歐洲為中心,著重于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突出古希臘的哲學、古羅馬的法典、猶太的宗教等文化色彩。古中國雕塑則主要集中于夏商時期的青銅器雕塑、魏晉南北朝和隋唐興盛發(fā)達的佛教雕塑,以及秦漢至元明的軍事雕塑。

(一)中西現(xiàn)實人物雕塑的差異

古代中國人物雕塑,更多的是以群體性出現(xiàn),注重氣勢的磅礴,規(guī)模的鋪排,而西方則更注重個體的精雕細琢,講究人體本身的美感。因此,在現(xiàn)實人物的雕塑中,古中國重在于軍事人物捭闔,而古西方則重在于自然人體展示。

1. 軍事人物雕塑

古西方軍事雕塑成就不是不高,而是沒有古中國那樣的氣勢磅礴。導致不同國度的藝術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思想起源,二是的社會體制。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中國的秦漢與西方的羅馬帝國有一段較長的重合期。此時,中國軍事雕塑藝術已高度發(fā)達,這與五百五十年春秋戰(zhàn)國的群雄逐鹿有關。從那時起,各種勢力互相傾軋,爭權奪利,皇朝的演繹更是如此。知識分子、內(nèi)部誕生和外來的宗教,并沒有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社會形態(tài)給予緩解,恰恰相反,這兩種力量在中國從未獨立過,一直都依附于權力,由此誕生了極為輝煌而“自古興亡百姓苦”的軍事文化,進而,成就了古代中國如此輝煌的軍事人物雕塑藝術。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

2.自然人體雕塑

古中國的自然人體雕塑,比較小,也相對比較粗糙,跟中國畫一樣注重寫意,古西方則注重人體肉感的刻畫,如杜克大學東校區(qū)的老杜克座像雕塑和費城的華盛頓雕塑。從意識形態(tài)來看,早期西方文明具有強烈的人本意識,已覺醒到原欲與理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瑞典古希臘古羅馬研究專家邦納認為:“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fā)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它主義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同時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過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臘文明的觀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對另一方面的反映,都是擺在彼此對立面的,互相照應的鏡子。

(二)中西宗教人物雕塑表現(xiàn)之差異

自古雕塑就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就古代西方而言,直到十九世紀,歐洲宗教雕刻與教堂建筑樣式一直互為依存,而中國古代雕塑遺產(chǎn)則大量屬于佛教人物的塑造。

古希臘神話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志和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達。在神話中,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情欲就是人的情欲。神和英雄們恣意放縱的行為模式,隱喻了古希臘人對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實現(xiàn)的潛在沖動,體現(xiàn)了個體本位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西方文化中,宗教中的神靈比較人化。他們一樣得食人間煙火,有人性的自然欲求,還可以談情說愛,在飛的時候,得插上翅膀;他們的力量隨比人大,但不是無窮的,人也可以打敗某些神。

中國是農(nóng)業(yè)文明國度。沒有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與大自然的關系是疏遠的,他們所依賴和生存的一切都來自于大自然,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在農(nóng)業(yè)文明早期,人們對自然認識還不夠時,便認為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并對這種力量加以神秘化、崇高化、虛擬化,由此得到某種精神的慰藉和心靈上的安撫。除此之外,還有歷代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其權威而不斷吹捧這種力量。于是,中國宗教中的神,不食人間煙火,超凡脫俗,沒有人的欲求,兩袖清風踏云彩飄,只可敬仰奉承,更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打敗的。

因此,中國的宗教人物雕塑,更注重其神秘的色彩,崇高的形象,無邊的法力,有一種永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不可冒犯的威嚴,里面的尊規(guī)清儀比較講究。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聞無址忽成岑”。同其他藝術形式和文化的關系一樣,雕塑的發(fā)展和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分割的。雕塑是人類的精神產(chǎn)品,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的內(nèi)涵決定著雕塑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也豐富著文化的內(nèi)涵。雕塑是人類情感的物化形式,揭示著人類不同時期的宇宙觀和人生觀,蘊含著人類對生命的極大熱情;文化對雕塑的作用,既造成了中國唐至宋代之后雕塑的衰弱,也促成了西方雕塑隨著文化變革而不斷的演進。正如莊子所言:“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敝形魑幕牟町愒谟谖幕奶刭|(zhì),而中西雕塑的異同則在于雕塑的基本特征,中西雕塑的比較既具有著文化和歷史的價值,也具有著時代和現(xiàn)實的意義。

三、東西方雕塑藝術之比較

三維立體空間的藝術世界即雕塑。雕塑就是一種利用一定的物質(zhì)材料制作出具有實體形象的藝術作品。

(一)首先看雕塑的物質(zhì)基礎

明顯中國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豐富許多。中國人的雕刻對象有土、玉、石、木、銅、牙、角、竹等等,可見中國人對于各種自然材料都可以產(chǎn)生藝術化的創(chuàng)造,不分對象。但是明顯西方的雕刻對象要單調(diào)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為主,銅雕塑為輔。看來在對這種材料的應用上中國人是要技高一籌的。但是,中國雕塑習慣吸收繪畫上線條色彩的特點,在雕塑上進行繪色描線,也就讓雕塑更接近二維繪畫的藝術,而缺少對三維空間的把握和展現(xiàn)。這一特點我們之前在繪畫中也可以看出來,中國在幾何透視中沒有西方人先進。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中國人對色彩的恰當應用,也讓雕塑呈現(xiàn)出光彩絢麗的效果,更顯華美,算是彌補了空間真實感不足的缺點。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則盡力排除繪畫技巧的使用,他們不上色,直接由石頭本身的肌理,加上立體的雕刻,讓雕塑呈現(xiàn)出縱深感、立體感、真實感。石刻單純的色調(diào)更加展現(xiàn)出古樸的藝術魅力。

(二)中西方雕塑藝術的另一重要區(qū)別就是創(chuàng)作題材

那么不論是雕塑材料還是外表飾色,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都是膚淺的物質(zhì)基礎。中西方雕塑藝術的另一重要區(qū)別就是創(chuàng)作題材。中國古代雕塑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像最為知名的秦始皇兵馬俑。陵墓雕塑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厚葬的流行產(chǎn)物,是中國人對于禮教的推崇的產(chǎn)物。中國人相信靈魂不滅,于是那些統(tǒng)治階級就妄想著去世后仍舊享受無上的權力和奢華的生活,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種貪戀的帝王夢,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終極物欲夢想。而且我們會觀察到像秦始皇兵馬俑這種陵墓雕塑群,氣勢宏大,給人神圣、莊嚴、崇高的敬畏感、威懾感。這也是中國在2000年封建王朝統(tǒng)治下一直強調(diào)的王權思想,一種天下歸心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中國陵墓雕塑是為死人服務的藝術,西方的雕塑則更多的為活人欣賞。而且不管是比較原始的古希臘雕塑、古羅馬雕塑,還是后來中世紀雕塑、文藝復興的藝術、巴洛克、洛可可風格雕塑、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題就是人。不像中國陵墓雕塑群的群體性之美,西方的雕塑更側(cè)重展現(xiàn)個體的美。從古希臘時代,就有“人,乃萬物之尺度”,所以西方雕塑不管是單個的人像,還是組合的人像,他們一直就在肖像雕塑上狠下功夫。像這張古希臘人創(chuàng)作的《擲鐵餅者》,力量感、運動感、健美感,都帶給人深深沖擊。身體肌肉的收縮伸張,都如同一瞬間絕佳的捕捉,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對體育競技的推崇,對于強大力量的推崇。而且像這種裸體的雕塑,在西方很常見,但在中國雕塑中卻絕對找不到,因為西方欣賞這種健美、強壯、魁梧的身體美感,而中國人更愿意從更加含蓄婉轉(zhuǎn)的角度來詮釋。

再比如這張古羅馬時期的《奧古斯都像》。古羅馬時期的雕塑主要都是皇帝,奧古斯都就是當時的一位偉大君主,從雕塑中也流露出他帝王的崇高氣質(zhì)和雄健剛毅的品格,極具英雄主義的傳奇色彩。這座雕塑也體現(xiàn)出古羅馬喜歡炫耀他們的豐功偉績,崇尚征服,崇拜權威。這種對于強權力量的崇拜,對于英雄主義的崇拜,至今仍舊存在于西方文明之中。像這幅是米開朗琪羅的《大衛(wèi)》,文藝復興代表作,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對人體的贊美,也是一種對人性的謳歌,正符合文藝復興所宣揚的的人文主義精神,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提到雕塑,不論東西方,都不得不提和宗教的聯(lián)系。中國雖然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但真正發(fā)揚光大的還是外來的佛教。而佛教的“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教義,也被統(tǒng)治者利用成為安撫民心的工具。中國對于佛教的宣揚的藝術手段最主要就是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佛像寧靜、灑脫、安詳,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向往。而西方的基督教題材雕塑更多的體現(xiàn)在了建筑雕塑上,像哥特式教堂,最常見的雕刻對象就是圣母圣子。其實西方這種基督教雕塑最多出現(xiàn)在中世紀,也就是封建統(tǒng)治時期,所以和中國一樣,封建統(tǒng)治者都希望通過宗教來束縛子民的思想。

(三)中西方雕塑的另一重要區(qū)別就體現(xiàn)在表現(xiàn)手法上

西方雕塑在空間掌握能力上很強大,能夠巧妙地憑借光線和陰影就打造出形體的空間實在性,他們對于人體解剖學、透視幾何學的學習運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使藝術作品具有極高的真實感。像這幅古羅馬時期創(chuàng)作的《卡拉卡拉像》,我們可以看到一張性格鮮明的臉:卷曲的頭發(fā),絡腮胡須,臉龐棱角分明,眉頭緊縮,雙目多疑、暴躁而兇殘。卡拉卡拉歷史上就是一個暴君,而這座雕塑也準確傳神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種細膩寫實的刻畫,讓人嘆為觀止。

而中國則更多的地激發(fā)觀賞者的聯(lián)想、想象,有種虛實相生的感覺。比如這是霍去病陵墓里的一座雕塑《馬踏匈奴》,要說栩栩如生的話,還真算不上,但就是用寓意的方式讓我們輕松感受到了這位大將軍如同這匹傲然屹立的戰(zhàn)馬一般擊敗匈奴,英姿盡顯。這就是中國人機智的地方,用比喻等各種婉轉(zhuǎn)含蓄的方式讓你感受到作品的寓意,使作品具備視覺美感之余,又具有文學美感,更有咀嚼的味道。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雕塑是科學的空間構造方法,是模擬造型,而東方的雕塑是神似的意向造型。無論是二維平面的繪畫藝術還是三維立體的雕塑藝術,歸結起來,中西方的藝術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和發(fā)展方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的藝術作品更具有科學、理性,而東方的藝術作品更加意象、感性。所以最后套用雨果對東西方藝術的評價:歐洲藝術是理想的,東方藝術是幻想的。這在我們的“紫荊堂”古董店和“捃古齋”珠寶行里的大量古今石雕和玉雕中足以得到充分證明。

四、中華五千年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全人類的

中國“儒家為主道家為輔”的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幾千年綿延不絕,其固有生命力來自于它自身的適應性和合理性。儒家的積極入世成為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與進步的文化主流。而道家則提倡“清靜無為,逍遙隨性”。儒家給人鼓勵,而道家則在人低落的時候,是可以給人慰藉、勸人平和的,儒道互補,叫人進退有度,從而回旋有余。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身鮮明的文化特色。曾經(jīng)有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鼎盛時期,后幾經(jīng)積淀揚棄,儒、道、釋(佛)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而釋(佛)卻是印度傳來的外來文化,逐漸本土化而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儒與道作為中國的本土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演化為“儒家為主道家為輔”并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對中國的政治及社會生活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并深深地滲透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隨著歲月的不斷更替,產(chǎn)生于我國封建社會的儒、道文化,許多已成為社會糟粕,但其精髓部分仍然是我們生存及學習可資借鑒的重要文化資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之一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的地位的提高與重視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然而,自古至今,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自身,希望社會穩(wěn)定和諧,大家安居樂業(yè)。那么人的價值在哪里呢?“君子懷德”、“君子為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從中可以看出儒家把人的道德修養(yǎng)看成判斷人自身價值的尺度,而道德修養(yǎng)的目的在于“安人”、“安老百姓”,即為維系和諧社會,為老百姓生活幸福作出自己的貢獻。所有這一切的目的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這套修齊治平之道,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中的精華,影響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如果說儒家是從正面強調(diào)重視人的思想,那么道家則從反面重視人的作用,通過“無為而治”,達到天下太平。道家并非強調(diào)人要碌碌無為,而是以“無為”為手段,從而達到“無不為”,“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家把人看成與天、地、道一樣重要,這不能不算一大進步。在道家看來,要想使社會穩(wěn)定,人們安居樂業(yè),必須祛除人的私欲,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不強作妄為。佛教則是一種外來文化在中國生根發(fā)芽且與儒、道并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佛教倡導世間“眾生”一律平等,而人只是其中一種?;菽苤猿蔀榉鸾讨袊耐瓿烧?,在于他找到了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通之處,他強調(diào)了人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與其他任何古文明相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一脈相承的延續(xù)性,雖然歷史上我們也經(jīng)歷過外族入侵,元清兩代都是異族人統(tǒng)治天下,元代初期還曾廢除科舉,清代早期也曾有過“留頭不留發(fā)”、文字獄等等殘酷的高壓統(tǒng)治,但我們的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足夠的柔韌性,非但不曾被異族的粗暴入侵中斷,更以海納百川的博大姿態(tài)同化了異族。元代初期漢族文人無法參加科舉,便去創(chuàng)作戲曲,元曲因此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成吉思汗的子孫中有不少都對折子戲十分著迷,清代最有成就的皇帝康熙對諸子典籍倒背如流,乾隆一生做詩千余首,又酷愛古玩收藏,筑三希堂,收藏他最喜歡的歷代字畫。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大的同化能力。

那么,為什么我們傳統(tǒng)文化能具備如此的力量,就連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一致贊同,二十一世紀拯救人類靈魂必須依靠孔子的儒家學說?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像個總是拈須而笑的老者,寬容地注視世事變幻眾生百態(tài),始終保持一種無言之言的平靜狀態(tài)。在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教材《千字文》中就對學齡前的孩子提出了“容止若思言辭安定”這樣的為人要求。知退,守靜,慎獨,謙虛,敬上,這都是中國從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要求,不含任何的功利性。反觀現(xiàn)在全球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西方的文化,自文藝復興開始,便強調(diào)人的覺醒,強調(diào)個人的力量,鼓勵人們不斷的自我砥礪,變得強悍變得鋒利,變得更有攻擊性更有斗心,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理論到了現(xiàn)代的美國就演變成叢林法則,每個人都以獨狼的姿態(tài)向這個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索取更多的利益回報。

不可否認,西方文化中這種不惜一切奮進的姿態(tài),確實造就了西方社會今日的富庶,但過度的進取換言之就是退步,正如孔子所說“過猶不及。”

于是,怎樣在熙熙攘攘的現(xiàn)代社會找回內(nèi)心的平靜成為現(xiàn)代人共同面對的問題。

我們漢字中的“忙”字,拆開來就是“心亡”,換言之,太忙了,心就死了。所以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從不鼓勵一個人成天顛來倒去追去身外之物,我們的儒家強調(diào)克己復禮,融入社會,與社會與周邊的人達成和諧,道家強調(diào)天人合一,則是要求我們與自然與萬物達成和諧。

五、結語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傳承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仍然會在未來的歲月里煥發(fā)生機,除了我們炎黃子孫,其他種族的人也能從中獲取足夠的精神力量,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事實上,無論是東方藝術、還是西方藝術,或者是南北藝術,總而言之:這些文明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類的。

猜你喜歡
比較雕塑文明
巨型雕塑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我的破爛雕塑
漫說文明
寫實雕塑
好孩子畫報(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對不文明說“不”
同曲異調(diào)共流芳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47:14
中日足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比較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7:19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盐津县| 麻阳| 台南县| 岳普湖县| 抚松县| 柳林县| 大英县| 白城市| 桂平市| 云浮市| 伊春市| 和静县| 宁陵县| 夏河县| 淮北市| 砚山县| 额济纳旗| 万安县| 永州市| 马边| 额尔古纳市| 阿瓦提县| 乌什县| 共和县| 合江县| 横峰县| 黄骅市| 海原县| 桐梓县| 漯河市| 兴隆县| 南充市| 沈阳市| 安龙县| 淮南市| 武隆县| 新河县| 公主岭市| 澄迈县| 广宁县|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