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桂林
他們在山脈、草原上以原生態(tài)的歌喉素描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藝術(shù),以所向披靡的天籟之聲行走于世界各地。自此,一個不被人知曉的國家因為他們而蜚聲中外,他們就是恒哈圖樂隊。
1.技藝與民族的心心相印
恒哈圖樂隊總共有四名成員,成立于1991年。自1993年首次赴美國演出后,這種發(fā)自靈魂深處最自然的聲音,便以一股勢不可擋的方式席卷全球。許多國際頂級大師,諸如美國搖滾史上先鋒弗蘭克·扎帕、黑人吉他手約翰尼·沃特森、世界音樂及電影配樂大師瑞·庫德爾、印度音樂大師香卡等,都因與他們有過非同凡響的合作而感到榮幸。
恒哈圖樂隊是呼麥音樂的開山鼻祖,也是第一支走向國際的呼麥天團。他們來自于圖瓦共和國,這是俄羅斯聯(lián)邦的一個小國,地處中西伯利亞,四周群山環(huán)抱。圖瓦人生性熱愛與敬畏自然,無論是飛瀑流泉、虎嘯幽谷,抑或是風雨雷電、草蟲低吟,圖瓦人在感受這種自然的聲音后,便開始細心模仿,想通過這些聲音來表達他們的自然風光、風俗人情以及對家鄉(xiāng)故土的眷戀與回憶,于是就誕生了呼麥這個獨門唱法絕技。這種絕技幾乎是圖瓦人與生俱來的,他們從小耳濡目染,不需要特意學習,一切水到渠成,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歌唱技巧也得到日臻完善。
2.呼麥與肌肉的相濡以沫
呼麥唱法,可以說是圖瓦共和國民族的魂,圖瓦人通過上下顎、喉頭、嘴唇、舌頭的精妙配合,能在同一時刻發(fā)出高、中、低不同聲調(diào)的聲音。他們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沖擊聲帶,形成低音聲部。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圖瓦人巧妙地調(diào)節(jié)口腔共鳴,唱出透明清脆、帶有金屬質(zhì)感的高聲部。聽到這種聲音時,你簡直無法判斷它發(fā)自哪里。而對于恒哈圖成員而言,他們身體的每個部位都在演唱,胸腔、鼻腔、口腔、顱腔、喉頭都能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音階曲調(diào)。
圖瓦人不僅會呼麥唱法,還能用普通的聲線演唱悅耳動聽的歌曲,用彈撥樂器演奏輕靈的旋律。有時,他們會用古吉他、長笛奏出人間兩重天的縹緲仙音,讓聽者仿佛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和白云;有時,他們會用大鼓和馬頭琴奏出萬馬奔騰的壯麗,讓聽者看到湛藍蒼穹下野茫茫的戈壁大漠;有時,他們會用號角吹出百鳥千獸的鳴叫,讓聽者仿佛進入神秘莫測的曠遠叢林。
圖瓦人不用花哨的歌舞和新潮流行的裝扮吸引人,只用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與人心靈溝通,讓你不僅是用耳朵在聽他們的音樂,更是在用眼睛翻閱一部悠遠亙古的歷史情書。
3.傳統(tǒng)與民族的生生不息
恒哈圖樂隊中年齡最大的成員凱戈爾已經(jīng)56歲了,滿臉縱橫交錯的皺紋寫滿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他曾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牧羊者,過著簡單、質(zhì)樸的游牧生活。幼年時,他就自學呼麥唱法,且能模仿自然界各種生靈的聲音。哪怕是每天趕著羊群,他也從沒有忘記要對大自然吟唱。
為了讓祖先留下的民族瑰寶得以傳承并傳播得更遠,樂隊成員們長年累月漂泊在異鄉(xiāng),風餐露宿地流浪。呼麥,成了他們與世界溝通、交流的第一語言。事實上,他們在一年中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可以與家人團聚,每年上百場的巡回演出注定了他們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同時也奠定了他們在世界音樂界不可撼動的地位。他們背著樂器,唱著呼麥,兼用傳統(tǒng)和當代意識,一次次踏上征程,走遍世界各地,用他們震懾人心的音樂,影響著無數(shù)的音樂家和平常百姓。
“我喜歡巡演的生活,它可以讓圖瓦的音樂傳遞到全世界,”樂隊主創(chuàng)薩亞說,“我沒有想要達到什么目標,也不想得到什么獎,就是想一直做音樂,深入地做我們的音樂。”這是樂隊成員每個人的英雄本色,他們不染塵煙,以音樂為劍,書寫著他們對民族、對國家最動人的情感和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