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毛遂自薦】
戰(zhàn)國時期,秦兵攻打趙國,趙都邯鄲被圍,情況十分危急,于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在平原君選同行之人時,平時沒有任何表現(xiàn)的毛遂主動自薦隨同前去。
到了楚國后,平原君與楚王會談失敗。毛遂就手拿寶劍走上宮殿,陳述利害關(guān)系,終于打動楚王出兵聯(lián)合抗擊秦國。
此事之后,毛遂便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別優(yōu)待。第二年,燕國進犯趙國,平原君便自然而然地力舉毛遂統(tǒng)帥大軍前去御敵。但是,他沒有意識到毛遂只是個外交人才,而非統(tǒng)率千軍的將才。
結(jié)果昌都一戰(zhàn),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涂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
【孔融讓梨】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第19世孫。他的性格沒有想象中的溫和,反而帶著些耿介豪縱,言行出格也是常有的事,在與曹操共事的過程中沒少給曹操添堵。
礙于孔融的名氣和號召力,曹操一直忍著沒發(fā)作。最后從孔融曾發(fā)表的一段“父子無恩,母子無愛”言論中找到突破點,當時以“孝”治天下,“不孝”是為大罪。
孔融就這樣以“違天反道,敗倫亂禮”的罪名被處死。
【聞雞起舞】
晉朝將領(lǐng)祖逖年輕時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wù)摃r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西晉滅亡后,祖逖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率部北伐,收復(fù)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是,因戰(zhàn)功顯赫,遭到朝廷的忌憚,還派戴淵相牽制。
最后,祖逖困于東晉朝廷的明爭暗斗,憂憤而死。北伐大業(yè)也功敗垂成。
【投筆從戎】
班超年輕時,在官府做文件抄寫的工作。因為工作比較枯燥,看不見未來,班超便索性把筆一扔,說道:“大丈夫應(yīng)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不久后,班超就參了軍,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封為定遠侯。
【懸梁刺股】
這個典故是關(guān)于東漢孫敬和戰(zhàn)國蘇秦倆人勤奮求學的故事。
孫敬最后成為了一位大學問家,走了學者的路線。蘇秦的人生則要精彩得多。學成后的蘇秦開始游歷各國,多年后身佩除秦國之外的六國相印,積極組織六國合縱抗秦。最后,被齊國的政敵派人刺殺。但他在臨死前,以自己的肉身做賭注,讓齊王將自己五馬分尸,并昭告天下自己是燕國的間諜,以懸賞的名義引誘兇手出來。計劃最終被齊王完美施行,可惜這極可能是一個諜中諜的故事。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蘇秦其實是燕國間諜,他的目的只為消耗齊國國力。
【馬革裹尸】
馬援是東漢名將,漢光武帝時期,曾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zhàn)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三年后,馬援勝利凱旋,親友們都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馬援不大高興,認為自己的功勞不足以有此封賞,孟翼應(yīng)該說些居安思危的話,于是說:“邊疆戰(zhàn)事未歇,不應(yīng)想著功名利祿,‘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p>
后來,“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zhàn)局。馬援年過花甲,仍自愿請求出征,后來不幸病死在戰(zhàn)場,應(yīng)了他當年“馬革裹尸”的誓言。
【江郎才盡】
南朝文學家江淹,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熟背“五經(jīng)”,所作《恨賦》《別賦》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罷筆,落了個“江郎才盡”的名聲。
但除了才盡一說,江郎的仕途卻頗為坦蕩。他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終,以致有人認為他:深悟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后人譏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