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魯平 姜紅偉
問: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大學生詩歌的
黃金時代,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答:我同意這個觀點,這也是我個人的看法。應
該說,不僅是大學生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更廣泛意
義上的,比如中國當代詩歌的黃金時代。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您投身20世紀80年代大學
生詩歌運動的“革命生涯”。
答:我大約1983年開始系統(tǒng)的閱讀。當時的精神
狀態(tài)可謂“如饑似渴”,不僅僅是詩歌,只要是能接
觸到的文學書籍、雜志都讀。我上大學讀的是政治系,
因此,我的這些閱讀是“不務正業(yè)”,有一次上“共運史”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這門課,因為不聽講、閱讀
文學書籍被老師當場抓住,還沒收了書。當然,在這
些瘋狂的閱讀中,不少是詩歌。1984年,我們每天要
經過的食堂和開水房的墻上,有很多文學墻報,詩歌、
散文都有。那時,我很羨慕高年級學長們的才華,不
僅詩文寫的好,毛筆字也寫的好。那些學長都是79、
80、81級的。我夢想我的詩歌或者散文有一天也會被
抄寫并貼在墻上,當然沒有實現(xiàn),因為后來我們自己
辦雜志了,不需要墻報了。
1985年,我在當時的《武漢青年報》副刊上發(fā)表
了第一首詩歌,責任編輯是現(xiàn)在著名作家鄧一光。大
學期間,在《長江文藝》《湖南文學》《綠風》《武
漢晚報》《長江日報》《湖北青年》等報刊發(fā)表過詩歌。
曾經獲得首屆武漢地區(qū)高校征文比賽一等獎(組詩《火
把節(jié)》),這個征文活動的評選委員會主任是駱文,
副主任委員是當時的華師校長王慶生和著名詩人曾卓。
曾經獲得過第二屆武漢地區(qū)高校一二·九詩歌大賽創(chuàng)
作一等獎(《淘金的傳說》),第二屆武漢地區(qū)高校
五四金杯詩賽一等獎,第二屆武漢地區(qū)青年詩賽三等
獎,華中師大首屆作文競賽一等獎。湖北省大學生科
研成果評比三等獎(1986年度)、一等獎(1987年度)。
問:參與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您有
過狂熱的表現(xiàn)嗎?
答:狂熱談不上,當然很多課沒有上,都花在閱讀、
創(chuàng)作、活動上了。經常從一個學校趕到另一個學校去
參加各種活動,那時的城市交通不發(fā)達,但一群年輕
人樂此不疲,現(xiàn)在想起來,不可想象。在那些日子里,
也經常在校外寄宿。記得有一次到武漢師范學院參加
朱江組織的一個詩歌活動,幾十個人就在教室里把桌
子拼起來喝酒、吃飯,晚上朱江再把從各個學校來的
朋友分散安排到很多寢室去住宿,都是臨時湊合擠一
夜?;叵肫饋恚敲炊嗳顺燥埖娘埐似敝旖瓘哪睦锱?/p>
來的?如果我們把他一個月的生活費吃了,后來朱江
自己怎么吃飯呢?當時想都沒想過。這種情況在那時
很普遍。經常有其它學校的詩友來了,來了就得吃飯,
晚上就得住。很多人當然免不了經常找別人借飯菜票。
問:當年您創(chuàng)作的那首《淘金的傳說》很有影響,
能否談談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過程?
答:我的家鄉(xiāng)在長江中的一個島嶼上,沖積洲,
這個地方歷史上的經濟生活并不是種植,而是以船為
依靠,或運輸或捕魚或淘金。我很小就聽父親講述淘
金的故事。我上大學前,到父親淘金的地方看過一次。
看他們如何在沙里淘出金沙,然后用硼砂等把金子析
出,最后裝在一個小玻璃瓶里拿到銀行去賣。那種生
活很艱苦的,因為是在冬天江水退去之后,在凜冽的
寒風中進行的,水是冷的、空氣也是冷的。這種傳統(tǒng)
的方式沿襲已久,但效率并不高,今天很多人都改為
用挖沙或挖石船來進行,效率很高。當然也只有在這
種原始的方式和嚴酷的環(huán)境中,你才能感覺出父親的
偉大,才能與不曾謀面的祖先對話?!短越鸬膫髡f》
適合朗誦,在當時很感人,因為那個時代的很多父親
都是如此,他們的身上有著這個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卑微、
貧窮但堅韌、不屈。這首詩雖然很長,但在武漢地區(qū)
高校一二·九詩歌大賽獲獎之后,鄧一光建議我作了
刪節(jié),并發(fā)表在他編輯的《武漢青年報》副刊上。
問:在大學期間,您參加或者創(chuàng)辦過詩歌社團或
文學社團嗎?擔任過什么角色?參加或舉辦過哪些詩
歌活動?
答:1980年代,華中師大有一個桂子山詩社,我
在1985年成為這個詩社的第二任社長。桂子山詩社是
當時武漢地區(qū)比較有影響的詩歌社團。武漢地區(qū)高校
一二·九詩歌大賽就是這個詩社創(chuàng)辦的。1985年舉辦
第一屆武漢地區(qū)一二·九詩歌大賽,此后每年一屆,
我在華師讀本科期間參與組織了第一、第二、第三屆。
這個活動,不僅吸引了武漢地區(qū)高校的詩歌社團和校
園詩歌愛好者,也常有武漢以外的高校詩歌或文學社
團參加。大賽對創(chuàng)作和朗誦都進行評獎,因此評委既
有詩人也有播音或主持人。多年后,這個詩賽被共青
團湖北省委作為湖北大學生紀念一二·九的重要品牌
活動,直到今天,這個活動依然在堅持。在那些年,
湖北的廣播電視戰(zhàn)線從這個活動中挑選了許多播音員、
主持人。武漢大學每年在櫻花盛開的季節(jié)組織一場櫻
花詩會,武漢地區(qū)的詩歌社團也積極參加。
問:您參與創(chuàng)辦過詩歌報刊嗎?編印或出版過詩
集嗎?
答:桂子山詩社并沒有刊物,我畢業(yè)前,我們編
輯過幾期打印的刊物,但華中師大有一個很有影響的
文學刊物,即《搖籃》文學季刊。我擔任過這個刊物
的副主編。這個刊物是校團委提供經費并主管,在武
漢地區(qū)乃至全國高校都很有影響。1986年我與華中師
大的校園詩人易建新出版了一部詩歌合集《那一年深
秋》,前半部是我的詩歌,后半部是易建新的詩歌,
當時的著名詩人劉益善為我們寫序,這是劉益善先生
所寫的第一個序言。雖然是內部出版,但對我們而言,
依然很重要。
問:當年各大高校經常舉辦詩歌朗誦會,給您留
下最深印象的詩會是哪幾次?
答:我印象深刻的有1985年武大的櫻花詩會,因
為馬竹在詩會上朗誦了他的《南方的愛》,這首詩的
名字后來被作為他的詩集的名字。對1985年在華師舉
辦的一二·九詩歌大賽當然也印象深刻,因為我的《淘
金的傳說》獲得一等獎。在武漢體育學院舉辦的五四
金杯詩賽,我也記憶深刻,活動的策劃者邱江波當時
是武漢體院的詩社社長,他后來分配到武漢大學辦校
報。在校園外,我們參加過一次在武漢的琴臺文化宮
舉辦的武漢地區(qū)青年詩歌朗誦會,這個活動我與馬竹
負責一些具體的事情。
問: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人們最熱衷的一件事
是詩歌大串聯(lián),您去過哪些高校?和哪些高校的大學
生詩人來往比較密切?
答:當時,我與武漢大學的馬竹、武漢師范學院
的朱江、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的胡玥、華中工學院的熊紅、
中南民族學院的楊彬等交往多一點,外地的高校沒有
去走動,但有些有書信往來。
問:當年的大學生詩人們最喜歡書信往來,形成
一種很深的“信關系”,您和哪些詩人書信比較頻繁?
在收到的讀者來信中有情書嗎?發(fā)生過浪漫的故事
嗎?
答:沒有浪漫的故事,也許有,但不記得了,我
記得當時的書信大多談的是各自的活動和自辦刊物以
及詩集銷售。
問:在您印象中,您認為當年影響比較大、成就
比較突出的大學生詩人有哪些?
答:當年的校園詩人,我至今還記憶清晰的有蘇
歷銘、程寶林、王家新、馬竹、熊紅、鄢元平、舟恒劃。
問:當年大學生詩人們喜歡交換各種學生詩歌報
刊、油印詩集,對此,您還有印象嗎?
答:外地很多記不得了,只記得《未名湖》,武
漢的記得《開拓》《珞珈詩刊》等。
問:您如何看待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的
意義和價值?
答: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打上了1980年代校園
詩歌的印記。這場運動培養(yǎng)了許多詩人,為新時期文
學尤其是詩歌的發(fā)展貢獻了新鮮血液,更重要的是熏
陶和培育了一代文化人。他們中的很多或許后來沒有
從事文學,也不再寫詩,但經歷了這場詩歌運動的與
沒有經歷的,無疑有很大的不同。詩歌對一個人的影響,
特別是對青年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人的青年時代讀
什么、寫什么,對他此后的人生面貌和精神面貌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很慶幸經歷了中國詩歌的一次青
春綻放。當年的那些人今天都五十左右,他們在這個
社會所承擔的、所彰顯的、所堅守的……我們都看得見。
由此,可以想見那一場詩歌運動的意義,它遠遠超出
了文學的邊界。
問:回顧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您最
大的收獲是什么?最美好的回憶是什么?
答:說細節(jié),收獲有,學會了辦雜志、報紙(當
時的報刊排版是需要先在版樣紙上畫版的,我就是那
時學會的),學會了各種活動的組織,開闊了視野,
社交范圍超越了自己身處的系、學校(要知道當時沒
有現(xiàn)代通訊和社交手段,比如手機、微博、微信、電
子郵箱、騰訊QQ,等等)。最大的收獲是對文學有了
比較全面的了解,對創(chuàng)作有了一定的體會,這些各方
面的歷練是至關重要和寶貴的,今天的大學生很難體
會和想象,也不可能像我們那樣去經歷了。
問:目前,詩壇上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20世紀
80年
答: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是繼朦朧詩運動之后、第
三代詩歌運動之前的一場重要的詩歌運動,您認為呢?
我認為怎么說這場詩歌運動都不過分。它畢竟影
響了一代人并為中國當代文學培養(yǎng)了一代人。此后雖
然也有不少詩歌運動,但其影響的范圍和深度不能與
19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相比。這其中有很多因素,
有大學自身的氛圍,那時的大學教育比現(xiàn)在要好,他
們受到的良好教育是今天的大學生無法想象的,是真
正的高等教育;也有社會的原因,整個社會處于改革
開放初期和思想啟蒙時期;也有這一代學生自身的因
素,他們大都是60后,經歷過文革末期,在1970年
代末恢復全國高考后,又迎來一個全民族重視知識和
文化的時期,嚴格地說,1980年代這批大學生才算得
上真正的“天之驕子”,只要看看那個時代的大學錄
取率就知道了。這些因素決定了這一代學生的學養(yǎng)、
素養(yǎng)、境界。
問:能否談談您的近況?
答:我在1990年代就開始寫小說,后來轉寫評論,
目前業(yè)余主要是評論創(chuàng)作,偶爾寫散文或者詩歌。在
武漢市文聯(lián),我的主要工作是武漢作家協(xié)會的日常工
作,也兼《芳草》文學雜志的副主編以及武漢市文學
藝術理論研究所的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