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恒昌:薪火相傳的工匠傳奇
人物小傳:
馬恒昌,1907年7月24日出生于遼寧省遼陽市,家境貧寒。10歲給地主放牛,16歲進廠當學徒,因手藝超群,被“五○四”汽車廠(后沈陽第五機械廠)招收為車工。
1948年,馬恒昌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被推選為車工一組組長。1949年初春,為了支援解放戰(zhàn)爭,馬恒昌率先帶頭成功革新了斜度板胎具,使工效提高了3.1倍。1950年馬恒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代表小組介紹經(jīng)驗。1951年,“馬恒昌小組”提前兩個半月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創(chuàng)造了69項新紀錄。
60多年里,馬恒昌和“馬恒昌小組”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累計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為國家和企業(yè)多創(chuàng)造效益2620萬元,累計實現(xiàn)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1190項。1985年7月18日,馬恒昌因病逝世,終年78歲。
老英雄馬恒昌走了,他給人們留下了一串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他的英雄業(yè)績也成為機床工人一筆不菲的精神財富,必將永遠激勵一代又一代機床人為國家民族工業(yè)的偉大事業(yè)努力奮斗!
1907年7月24日,在遼寧省遼陽市一家貧苦農(nóng)戶,馬恒昌呱呱墜地。
當時,全家上下擠在低矮的草坯房中,夏天漏雨,冬天透風。馬恒昌家中沒有地,只有房前屋后的小菜園。苞米面和糠皮做成的野菜團子是全家的主要口糧。就是這些野菜團子,對于馬恒昌家也是稀缺的,一家人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馬恒昌7歲那年,父親突然去世。這給原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致命一擊。在母親的懷里,馬恒昌突然感覺到生活的艱辛和自己的責任,他暗自下決心:一定不能讓母親再遭受更多的苦難。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父親還在世時,馬恒昌就跟著母親在家學著干一些簡單的農(nóng)活。現(xiàn)在,父親不在了,弟弟還年幼,他和哥哥自然成了撐起家中擔子的人。
那年,13歲的大哥離開了家,去千金寨(遼寧撫順)找活干,剛剛10歲的馬恒昌和6歲的弟弟則在家?guī)椭赣H到荒郊野外打柴草、挖野菜。為了能給家里增加更多的生活來源,馬恒昌來到一個地主家中討活兒。地主見他十分瘦弱,而且年紀又小干不了重活,就讓他放牛,這一放就是5年。
馬恒昌在地主家放牛的5年,也是飽受欺凌的5年。15歲時,有著雄心壯志的馬恒昌,不想一輩子就這樣給地主家放牛,決定像哥哥那樣出去闖一闖。他想找一個至少能活得像樣一點兒、有尊嚴一點兒的活兒干,哪怕再苦再累也不怕。
1948年正值沈陽解放,這座全國最大的工業(yè)城市迎來了它的春天。備受地主、官僚資產(chǎn)階級雙重壓迫的工人脫離了苦海,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做人的尊嚴,第一次品嘗到當家作主的滋味,也是第一次看到生活的希望。
將平均粒徑18 μm重質(zhì)碳酸鈣分別在900、1 000、1 100、1 200 ℃下煅燒4 h,后采用冶金石灰物理檢驗方法對石灰活性進行測試,結果如圖1所示。
但是,對于正處在迷茫狀態(tài)的馬恒昌來說,他還不知道未來的日子是福是禍。經(jīng)歷了多次“改朝換代”,一場場騙局讓他吃盡了苦頭,所以他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人。
共產(chǎn)黨真的可以讓老百姓翻身做主人?真的能讓老百姓過上富足的日子?真的是為了建設新中國嗎?不管是民國、軍閥混戰(zhàn)時期,還是日本殖民、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都標榜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是盼來盼去,到頭來還是空歡喜一場。
讓共產(chǎn)黨真正走入馬恒昌心中的一個重要緣由,還要追溯到那一袋高粱米。
來到工廠后的第二天,工廠貼出了一張碩大的告示,上面寫著這樣一行字:全體工人上班,按家庭人口數(shù)領高粱米。
馬恒昌和一些老工人站在告示前,半天沒離開。他們覺得,如果真能做到告示上說的那樣,全家人就不會餓死,這是多么及時的救命糧啊。
排在隊尾的馬恒昌看見工友們一個接一個地背著袋子回家,一時不敢相信。當念到馬恒昌的名字時,他沒有反應過來,喊話的軍官沒聽到有人答話,接著又喊了一句:“馬恒昌在嗎?”馬恒昌趕緊回答:“在!我一個人。”軍官覺得奇怪便問:“馬師傅,你怎么是一個人?”馬恒昌說:“他們都在鄉(xiāng)下,我一個人來沈陽謀生?!闭驹谝慌缘墓び牙嫌嘹s緊說:“報告組織,他家八口人!”馬恒昌立刻插話說:“我娘已經(jīng)走了,大女兒也剛出嫁。”軍官一聽,立刻爽快地說:“那就按六口人發(fā)!”
馬恒昌扛著這袋沉甸甸的高粱米,眼淚灑了一路,他只覺得自己渾身發(fā)熱,背上的高粱米早就把冬天的冰雪融化了。
馬恒昌忠厚老實、技術高超,深得大家的信任。
車工一組的成員在馬恒昌的帶領下,大多都提前十多分鐘上班,每天都能干出兩天的活,產(chǎn)品質(zhì)量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合格,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個奇跡。但是,作為車工一組組長的馬恒昌,對此并不滿意,覺得還有很多潛力沒有挖掘出來。馬恒昌把這些歸咎于自己的失職,是自己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工友們的才能。
在中午的研討會上,待工友們坐定后,馬恒昌說:“大伙都知道烏龜和兔子賽跑的故事,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咱們組在車間,現(xiàn)在是走在前面了,可是在全廠、在全市又走到哪兒?我們制定了很多制度,可是落在誰身上?誰來當考勤?誰來維護車床?誰來教大家文化,這些都沒有落到實處。”
馬恒昌的一席話啟發(fā)了大家:“馬組長說的對,車間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大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一定會讓車間更出色!”于是,車工組的研討會變成了表決心的立志會。馬恒昌鼓勵大家:“我還是那句話,小組的活大家干,小組的事大家管,咱們是工廠的主人,就得做出主人的樣子?!?/p>
經(jīng)過一個月緊張而歡快的奮戰(zhàn),車工一組以開展技術革新、加強班組優(yōu)質(zhì)超產(chǎn)和民主管理的優(yōu)異成績,在全廠各個班組中名列前茅。
1949年4月28日,沈陽第五機器廠召開迎接紅五月開展生產(chǎn)競賽總結表彰大會,劉廠長總結了車工一組的先進經(jīng)驗,贊揚這種班組民主管理制度是工人運動史的一個奇跡!他最后大聲宣布:車工一組榮獲全廠第一面“生產(chǎn)競賽模范班”紅旗,車工一組正式改名叫“馬恒昌小組”。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第一次全國工農(nóng)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為464人,馬恒昌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位老工人,馬恒昌有一肚子貼心的話要對共產(chǎn)黨、毛主席說!接到通知后,他帶著激動又幸福的心情,登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列車馳入豐臺站后,全國各地的英模們要換乘專列駛向北京。馬恒昌突然看到窗外的電線桿子直往后退,遠處的莊稼地也往后走,火車在無人察覺之間啟動了。他十分驚訝:“這是誰開的車呀!”
女火車機長田桂英十分自豪地說:“馬師傅,這是北京毛澤東號司機長李永開的?!瘪R恒昌暗下決心,每位勞模都有一手絕活,真得好好地向他們學習。
按照大會的議程安排,各地都要選代表向毛主席、黨中央?yún)R報。東北地區(qū)推舉了馬恒昌。
當時,馬恒昌向代表們介紹的“班組民主分工、小組的事大家管、小組的活大家干、工人當家作主”的理念,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和代表們的充分肯定和一致歡迎。
國慶節(jié)前夕,黨中央和政務院舉行盛大的國慶招待會,代表們應邀出席。在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李立三和代表們的提議下,一致推舉馬恒昌代表工人階級第一個向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敬酒。
聽到這個消息,馬恒昌驚呆了,做夢都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機會。
席間,當李立三同志將馬恒昌介紹給毛主席時,毛主席像見了老朋友似地慈祥地笑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毛主席連說三遍“我知道”,馬恒昌激動的淚水直淌,心潮翻騰地說:“我代表工人階級向毛主席敬酒,祝毛主席身體健康!”
毛主席也舉杯示意,聲音洪亮地回答道:“為了工人階級的幸福干杯!”
此次赴京開會,馬恒昌小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小組——“生產(chǎn)戰(zhàn)線上的模范”,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先進班組以個人名字命名,馬恒昌本人也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成為開國勞模。
1951年,馬恒昌小組通過《工人日報》發(fā)起了開展全國愛國主義競賽的倡議,很快得到了各條戰(zhàn)線的響應,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生產(chǎn)熱潮。全國有1.8萬多個班組和企業(yè)應戰(zhàn),被稱為“馬恒昌小組運動”,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新紀元。
馬恒昌在《工人日報》上發(fā)表的公開信中說:“我們小組首先要做個榜樣,事事要走在前頭,不管是企業(yè)還是團體,不僅要向我們小組應戰(zhàn),也要向其他戰(zhàn)線的工人朋友們挑戰(zhàn),這樣才能推動更多的班組、團隊、企業(yè)參加到全國愛國主義勞動競賽里來,這樣這個倡議起到的作用才能大一些。我們工人朋友們不要犯冷熱病,要持久地經(jīng)常堅持下去?!?/p>
摘編自中國工人出版社“共和國勞模故事叢書”《馬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