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
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李華平
(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8000)
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法比較陳舊,不能正確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其成長不利。為了促進高職生全面發(fā)展,增強高職生的各項綜合能力,培育他們優(yōu)秀的綜合素質,增強其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對高職生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正確的評價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構建了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標體系,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提出了高職生綜合評價體系的評價方法,為解決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價問題提供參考。
高職生綜合素質;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不僅要求其具有相應的學科知識和專業(yè)水平,而且還要求具備一定的政治品質、職業(yè)道德、身心文化等多方面素質。這就對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y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雖然各高職院校都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普遍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如何全面、客觀和科學地評價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每個高職院校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構建了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標體系,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提出了高職生綜合評價體系的評價方法,為解決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價問題提供參考。
1.1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內容及評價指標體系
高職生綜合素質內容包括多個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思想素質,專業(yè)素質,職業(yè)素質、人文素質及身心素質等。思想素質是學生的倫理道德導向,如何正確處理知識與德的關系,如何實現(xiàn)德與才的統(tǒng)一,把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道德素質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品德,從而實現(xiàn)德智美全面發(fā)展。專業(yè)素質和職業(yè)素質是高職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和體現(xiàn),良好的專業(yè)素質和職業(yè)素質是其社會實踐必須具備的素質。人文素質是基礎條件,如何獲取新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學生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識。身心素質是保證,只有健康的體魄才能從事快節(jié)奏的學習和生活;而心理素質又是其從事工作的基礎,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質能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鑒于此,通過走訪高職院校的相關部門,得到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一、二級指標如下:[1-2]。
表1 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
職業(yè)素質U3 技能培訓U31技能競賽U32資格證書U33實踐能力U34職業(yè)道德U35 人文素質U4 文體特長U41人際交往能力U42文化社團活動U43組織管理能力U44協(xié)調能力U45 身心素質U5 身體健康狀況U51體育達標狀況U52心理適應能力U53耐挫能力U54文體競賽U55
1.2建立各層次指標集
1.3建立評語集
評語集是評價者對被評價對象可能做出的各種總的評價結果組成的集合,實際上就是對被評價對象變化區(qū)間的一個劃分。具體等級可以依據(jù)評價內容用適當?shù)恼Z言進行描述,這里分別用5、4、3、2、1代表各級指標中評定等級優(yōu)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于是構成評語集V = {5,4,3,2,1}。
1.4 建立評價因素的權重集及原則[3-5]
權重是指在諸評價因素中人們的側重點的不同。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對各因素應分配給一個相應的權數(shù),即權重,再由各權重組成的一個模糊集合A就是權重集。在進行模糊綜合評價時,權重對最終的評價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同的權重有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建立合理高質量的高職學生綜合評價體系需要科學的原則。首先是有效性原則,評價體系能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不能有效的評價綜合素質是這一評價體系是否具有意義的基礎。其次是全面性原則,評價體系能反映一定的能力,但能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這一評價體系是否具有全面性。三是指導性原則,通過評價體系反映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能不能為學生更好的發(fā)展作為指導,能不能正確反映學生的優(yōu)勢與不足,是這一評價體系作用的體現(xiàn)。四是可操作性,具體的指標有具體的量化,是這一評價體系能否正確實施的條件。
根據(jù)上述原則,分別給表1中各個指標賦以相應的權數(shù)。令一級指標的權重集為A = {ai},(i=1,2,3,4,5),其中Ai是一級指標中第i 個指標Ui的權重,且=1;同理,二級指標的權重集也是如此,設為Ai={aij}, (i,j = 1,2,3,4,5),且=1。
1.5建立具有模糊關系的隸屬度矩陣
首先從一個評價因素Ui出發(fā)進行評價,以確定評價對象對評價集合V的隸屬程度,稱為單因素模糊評價。在確定隸屬關系時,通常是由專家或與評價問題相關的專業(yè)人員依據(jù)評判等級對評價對象進行打分,然后統(tǒng)計打分結果,再根據(jù)加權平均法求得。在構造了等級模糊子集后,就要逐個對被評價對象從每個評價因素Ui(i=1,2,3,4,5)上進行量化,最終確定被評價對象對各等級模糊子集的隸屬度,進而得到模糊關系矩陣R=(rij),(i,j=1,2,3,4,5),其中rij表示某個被評價對象從因素Ui來看對Vj等級模糊子集的隸屬度[7-8]。
1.6 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利用合適的合成算子將權重矩陣A與模糊關系矩陣R合成,得到各被評價對象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向量B為:
2.1確定模糊評價集
從學院隨機抽取n名與評價問題相關的專業(yè)人員組成評估小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估,首先對二級指標Uij確定權重,再用加權平均法確定模糊評價集。假定評估小組認為二級指標中某因素Uij為優(yōu)、良好、一般、差和較差的人數(shù)分別為X,X,X,X,X,則該因素的模糊評價集為:
Rij={,,,,}={r,r,r,r,r} (2)式則第一層該指標因素U的模糊評價集為:
2.2 一級指標模糊綜合評價
Bi=AioRi=(a,a,a,a,a)o=(b,b,b,b,b) (4)式
此模型中bi=(ar),(j=1,2,3,4,5),其中“∧”為取小運算,“∨”為取大運算。式中b,b,b,b,b(i=1,2,3,4,5)分別表示對因素U的評價結果屬于V,V,V,V,和V的隸屬度。
2.3 二級指標模糊綜合評價
根據(jù)上面求出的一級模糊子集Bi,很容易得到的二級模糊矩陣Bij為:
同理,可得出從指標集U到評語集V上的隸屬度向量C為:
現(xiàn)擬對我院校一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結合表1中的各項指標,經評估小組討論后,確定該表中各指標因素的權重,得到如下權重集:
A=(0.25,0.3,0.2,0.1,0.15), a=(0.2,0.3,0.2,0.15,0.15), a=(0.2,0.4,0.15,0.15,0.1)
其中的含義是,如A中第1個數(shù)表示在學生綜合素質中,思想素質占據(jù)25%;在ai中第1個數(shù)表示在思想素質指標中,政治素質的指標因素占20%,如此對照表1可看出各指標因素的權重值。
再由評價小組對表1中個指標因素進行打分投票,確定評價分數(shù)集V=(5,4,3,2,1),對應為優(yōu)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5個等級,加權平均處理后(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將所得數(shù)據(jù)帶入公式(2)、(3)得一級評判隸屬矩陣為:
其中的含義是,如R1中第一行表示在評估小組中,有40%的成員認為該同學的政治素質為優(yōu)秀,25%的成員認為良好,30%的成員認為中等,5%的認為一般,沒有成員認為該同學的政治素質差,依此類推。
由(4)式可演算出一級模糊子集為:
再由(5)、(6)式可得出綜合評價模糊子集為: C=AoB=(0.29,0.26,0.18,0.15,0.12)
該值比較接近評價集V=(5,4,3,2,1)中的3和4之間,所以該學生綜合素質屬于中等偏上。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采用定量分析,從多個方面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從而提高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性、準確性。經實例演算表明,該評價方法不但可以知道高職學生綜合素質中各指標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而且還能得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體現(xiàn)了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有助于各高職院校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實行正確的教育措施,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1]張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4(3):174-176.
[2]梁遠信.模糊層次分析法在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40-142.
[3]陳淑燕.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模糊評估方法[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1(3):20-24.
[4]黃淑蘭.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模糊評價[J].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85-88.
[5]賈進濤.學生素質測評的模糊評判[J].徐州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3):74-76.
[6]王麗麗.幾種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在高職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應用及比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29):8395-8397.
[7]張曾科.模糊數(shù)學在自動化技術中的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280-288.
[8]楊倫標.模糊數(shù)學原理及應用(第2版)[M].北京: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86-91.
2015-10-20
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研究”(jyyb201215)。
李華平(1970-),男,安徽巢湖人,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學科教學。
G647
A
1672-4437(2016)01-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