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培華
為了保障課堂教學的正常秩序,很多教師會把教學步驟安排得井井有條,這樣的課堂就是“靜態(tài)”的。如此一來教師便會在無形中霸占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了交互與建構,學生與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都會逐漸降低。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有精心準備的預設,更要留出一定的教學空間,讓學生們有動態(tài)生成的機會,以教師的教學智慧化解課堂中的小意外,發(fā)現(xiàn)并收獲這意外之喜。
一、因材施教,多層次預設教案
教師所倡導的“動態(tài)”,并非站在教師充分備課的對立面,而是強調教師在課前要做更充足的教學設計和課前預設。如果缺少了這一步驟,教師上起課來像一只無頭蒼蠅,學生只能“飛到哪跟到哪”,把握不住教學重點,隨意間影響了知識掌握。那么,這一準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對課堂突發(fā)狀況、學生存疑可能的充分假設與備案,第二是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及學生之間的接受水平差異進行多層次問題與練習準備。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教學之前,我做了以下幾個部分的準備。首先,我對學生“認識小數(shù)”的單元小測做了一個考試分析,總結出他們薄弱的地方,也根據(jù)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后,備課時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置了3種難度的問題,準備在課堂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調動全班氣氛。比如上課一開始我準備了一道題目:我在超市買了一支鉛筆2元,一個橡皮擦1元5角,一本便簽紙2元4角。問題1:請把題干中出現(xiàn)的錢寫成小數(shù)。(預設這道題由中低水平的學生回答);問題2:我在超市一共花了多少錢,你們會用小數(shù)來表示嗎?(預設這道題由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
二、跳出“套路”,多活動補缺補漏
部分教師依然存在傳統(tǒng)、保守教學方式遺留的詬?。汉ε率杪┙滩膬?nèi)容,不分重難點就照搬照念,或者制作ppt按著順序講課。為了讓學生更有活力、更有求知欲,就要打破這一“套路”。教師不僅要把握住教材重點,更要懂得設計活動展現(xiàn)內(nèi)容,進而在變化的情境與需求中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理解方法與問題解決思維,讓學生們在發(fā)現(xiàn)與實踐中的學習。
例如,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習的是平行四邊形的計算,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公布計算公式再進行習題練習,多次教學觀摩后發(fā)現(xiàn)學生對此不再“買賬”。為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我把鞏固環(huán)節(jié)變成游戲競賽,首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并在小組間進行交換計算。在這個交換與計算的過程中,不少學生還沒計算就遇上了難題,這主要是由于不少學生在“畫”的時候就是失了手,圖形畫得不標準,計算可怎么進行呢?這一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很多是教師無法預估的,但是往往就是在這些意料之外,我們可以更多地知曉學生的疏漏并及時做好補缺工作。
三、求同存異,巧引導多方見解
生機勃勃的課堂,少不了的就是討論,當學生抒發(fā)不同見解時,正好給了師生之間互動的機會,教師此時萬不可妄下評論。在數(shù)學課上,往往一個激烈討論正是尋得真理的途徑,在學生們展開激辯,甚至質疑教師時,我們不要著急一棍子打死,而應秉持求同存異的教學態(tài)度,在肯定學生大膽發(fā)言的同時,巧妙引導,既要鼓勵他們有不一樣的見解,又要循循善誘地達成教學共識。
例如,“校園的綠化面積”教學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先前學習的各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當我在多媒體設備展現(xiàn)出要計算的綠化圖形時,大部分學生認為要把綠化面積分成8個平行四邊形、4個梯形、4個長方形,此時他們運用的是分割法和統(tǒng)籌法。當全班統(tǒng)一了這個方法時,我故意問到:真的沒有更簡單的方法論嗎?此時,幾個蠢蠢欲動的學生提出,這個圖形其實是對稱的,只要計算一部分再乘于2就可以得到答案了。這幾個學生告訴我,大部分同學的觀點和他們不一樣,怕說出自己的看法會被批評,還好我鼓勵了他們。
總之,數(shù)學是一個創(chuàng)造與實踐的動態(tài)學習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切忌強迫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目標按部就班地學習,應該多給他們施展的空間,這對于教師而言往往也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提升??梢姡覀儾粌H要做好預設,更要在教的過程中,期待生成,讓學生們有實踐與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空間。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貨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