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炎濤+劉巧芳
摘 要:關于武術文化的概念,長期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而帶來的研究手段和條件的極大改善,武術界對武術、文化、武術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長足進展,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共識。這些共識可作為本研究的立論之基。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武術和文化進行再認知,并從形式邏輯學的角度,對武術文化的概念進行再認知界定,并輔以文化學的闡釋。關
鍵詞:武術文化 概念 在認知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9—0022—04
概念是反映研究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判斷、推理、論證的基礎。正如中國著名邏輯學家金岳霖先生所說:“明確概念,是正確思維的首要條件。沒有明確的概念,就不會有恰當?shù)呐袛?,就不會有合乎邏輯的推理與論證” [1]。武術與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稱為武術文化并非是一個全新的提法,許多學者對此早已關注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本文通過查閱有關武術文化相關的文獻資料,運用邏輯分析法,對文化和武術進行了再認知,并從形式邏輯學的角度,對武術文化的概念進行再認知界定,并輔以文化學的闡釋。
1 “文化”界說
在中國典籍中,“文化”是古已有之的詞匯。“文”的本義,是指各色交錯的紋理。《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薄兑住は缔o下》記載:“物相雜,故曰文?!薄墩f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2]。“化”的本義,是指生成、變化、教化。《禮記·樂記》稱:“和故百物化焉。”《說文解字》稱:“化,教行也?!薄兑住は缔o下》記載:“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睔w納以上諸家之說,“化”是指事物形態(tài)或性質的改變,或為教行遷善之義?!拔摹迸c“化”并聯(lián)使用,較早見之于戰(zhàn)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段話是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lián)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3]。
在西漢時期,“文”與“化”方合成一個詞匯。例如,《文選·補之詩》記載:“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又如,《說苑·指武》記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边@里的“文化”,或與“自然”相對應,或與“野蠻”相對應。由此可見:在中國漢語言系統(tǒng)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其實質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xiàn)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
簡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于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4]。文化有狹義文化與廣義文化之分,其內涵與外延相差比較大,涉及的范圍大小有別。狹義文化,專注于人類社會與精神生產直接相關聯(lián)的活動過程與結果,亦稱“小文化”;廣義的文化,著眼于與自然界相區(qū)別的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其涵蓋面非常廣泛,包括物態(tài)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tài)文化層等四個層次,故稱“大文化”。從本研究所涉及的學科、內容來看,本研究中的“武術文化”則屬于“大文化”的范疇,討論涉及武術相關聯(lián)的文化現(xiàn)象。
2 對“武術”的再認知
2.1 武術原是一種攻防技擊之術
了解了“武”的原義,接下來我們看看“術”的本義?!靶g”有道路、方法和技藝的含義。東漢許慎《說文》記載:“術,邑中道也?!蔽闹小耙亍?,古指人群聚居之地,今可理解為城市。文中“道”,是指道路?!耙刂械馈本褪侵赋鞘械牡缆?。那么,文中的“術”就是指貫通城市的道路。而后“術”被引申為途徑、方法和技藝等涵義。如《廣雅》記載:“術,法也。”又如,唐朝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痹偃纾纬K軾《教戰(zhàn)守》記載:“役民三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边@里“術”的意思就是方法和技藝?!拔洹迸c“術”并聯(lián)使用,最早見之于南朝人顏延之的《皇太子釋奠會作》中:“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贝宋闹械摹拔湫g”與軍事技擊相關,與先前時期出現(xiàn)的“射御”“角力”“手搏”“擊刺”“拳勇”“技擊”等詞匯意思相近。漢代以后,與武術相關的“武藝”一詞開始出現(xiàn),并被廣泛使用。據(jù)《三國志·蜀·劉封傳》記載:“時封年二十余,有武藝,氣力過人?!薄端问贰け尽罚骸耙源呵锎蠼坦湟皇?,弩彍三石八斗、槍刀手勝三人者,立為武藝出眾格?!泵鞔┠外帧端疂G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叉?!辈浑y看出,這里的武藝是指個人徒手或手持武器進行格斗技擊的方法或技藝。民國時期,武術曾一度被稱之為“國術”,并成立了中央國術館,發(fā)揚中國固有之武術。新中國成立之后,凡與武藝有關的“打拳”“使棒”等技藝統(tǒng)稱為“武術”。自此至今,武術一詞被國內國外廣泛使用,與武術相關的稱謂還有“功夫”。由“武術”一詞的發(fā)展歷史主線可知,武術的本質涵義在于技擊性,這是武術區(qū)別于其它事物質的內在規(guī)定性。
武術技擊之術發(fā)展至今,有徒手和器械兩大類技法。徒手有踢、打、摔、拿;器械有擊有刺。具體踢法有蹬、踹、鏟、截、掃、掛、擺、彈、纏、點、踩、撅等,打法有沖、撞、擠、靠、崩、貫、撩、蓋、挑、劈、砸、鞭、拋、抄、釘、砍、插、穿、標等;摔法有領、抱、挾、穿、擰、掀、推、掛、壓、別、絆、勾、搖、扛、靠、旋等;拿法有鎖、抓、折、擰、壓、纏、扣、切、托、捏、摟、扛、點、扳、裹、踩、跪、碾等十八法。器械擊刺之法如劍術的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掃等;槍術有攔、拿、扎、崩、點、圈、挑、穿、劈、撥等;棍術有打、揭、劈、蓋、壓、穿、托、挑、撩、云,掃、撥等;刀術有纏頭、裹腦、劈、砍、抹、攔、截、挑、刺、撩等等。以上技擊之法,各地域、各拳種不盡相同,均有獨到之處。然而,它們都是具有實戰(zhàn)功用的攻防技擊之法,這構成了武術的主要內容,反映了武術的本質屬性。所以說,武術原是一種攻防技擊之術。2.2 武術又是一種民族體育運動
武術原本是一種技擊之術,這種技擊術并非始終如一,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為了適應不同社會的需求,武術會進行轉變,轉變后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最為重要的、也是主流的形式之一就是體育運動。體育,是人們根據(jù)自然的、社會的需要,以身體活動為主要手段,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身體文化活動。從這個角度看,武術(武術:身體的文化)[5]也是一種體育。它們都具有雙重的質,即運動的自然本質和教育的社會本質;它們都具有增強體質,愉悅身心,培養(yǎng)人品,教育人性的功能;它們都可以促進人的自我超越、自覺創(chuàng)造和全面發(fā)展。
武術作為一項民族體育運動,既可以競技,又可以健身。原始的武術不僅與軍事相伴而生,發(fā)揮著自衛(wèi)御敵、保家衛(wèi)國的作用,而且在民間還發(fā)揮著使人身心愉悅、延年益壽的作用。這也是武術(軍事武術)在多個歷史朝代被禁止的情況下保持不衰的原因之一。下面舉一個武術具有競技體育屬性的例子。秦統(tǒng)一全國后,罷講武之禮為角抵戲,這種角抵戲就是兩兩相搏的徒手對抗運動,相當于現(xiàn)代的競技體育運動,從湖北省江陵縣出土的漆繪木篦上的角抵圖可見一斑。另外再舉一個武術具有健身體育屬性的例子。例如,武術講求內外兼修、性命雙修。古人說:“存心以養(yǎng)性,修身以立命”。少林武術健身講究:“動久必靜,靜久必動?!?若坐禪久了,會導致食欲不振,經絡不通,陰陽失調。針對這種情況,僧人們“師法自然”“象形取義”,創(chuàng)編了一些健身之法、養(yǎng)生之道,如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等健身功法。
當今時代,社會科技迅猛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壓力增大,人們生活節(jié)奏普遍加快,整天奔波于工作,參加運動的時間逐漸減少,加之,地球大氣和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導致了一些人的體質開始下降,出現(xiàn)了亞健康狀態(tài)。亞健康是相對健康而言的,是指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等三個方面出現(xiàn)問題的一種狀況,它對人體的危害是相當大的,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所以,為了增進大眾的健康,而且身心健康成為當今社會人們的迫切需求的時候,傳統(tǒng)武術的健身、養(yǎng)生價值越加凸顯。可以說,在現(xiàn)代社會中,武術作為一種健身術或一種民族體育運動,是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和主要潮流。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到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健身武術將大有可為,其中蘊含的東方崇尚生命的觀念和健康養(yǎng)生的思想將大放異彩光芒,為全世界的生命健康做出重大貢獻。
2.3 武術還是一種民族表演藝術
食必常飽,然后求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對精神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武術運動與表演藝術不斷融合甚至相互融通,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樣式——武術表演藝術。武術表演藝術是通過演員的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xiàn)生活的藝術。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武術表演藝術是在現(xiàn)實技藝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藝術美,這種藝術美既是再現(xiàn)真實的技藝,又是表現(xiàn)審美的技藝。它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體。具體表現(xiàn)為十大美:姿勢美、招式美、結構美、勁力美、節(jié)奏美、神韻美、意境美、意蘊美、風格美、格調美。比如說,武術練拳講求“韻”味,韻者,美之極。武術運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韻”,是一種和諧、整齊、具有節(jié)奏的美,可概括為“十二型”,即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站如松、坐如鐘;輕如葉、重如鐵;轉如輪、折如弓;緩如鷹、快如風。這種韻厚味醇的武術,變化清晰、節(jié)奏鮮明,給觀賞者一種美的享受。在這里,我說說心意六合拳講求十大形,即:“龍有折身之起,虎有挪山之力,鷹有撲鳥之勢,鷂有鉆林之巧,燕有取泥之能,猴能飛崖跳壁,馬能轉韁臥地,蛇有分草之芯,貓有撲鼠之疾,雞有抖爪之力?!笔笮蚊枋龅囊饩痴媸橇钊倚鸟Y神往,如能練得此意境該是何等美妙??!又如,武術中的“旋風腳接劈叉”組合動作,給人一種“龍卷霹靂上九天,枯樹盤根就地纏”的意境美。武術重視“意境”,由來已久。據(jù)《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zhàn)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睆脑脚搫Φ墓适驴梢园l(fā)現(xiàn),武術追求著一種情景交融、神形交融的意境美。武術的意境美不僅體現(xiàn)在實際的動作演練中,而且體現(xiàn)在動作名稱的命名上。如少林拳中的猛虎撲食,大鵬展翅,獅子抖毛,給人一種威猛雄健的感覺;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摟膝拗步、野馬分鬃,給人一種舒展瀟灑和悠閑自如的情態(tài)。再如,武術中的風格美,具體表現(xiàn)為“刀如猛虎力無邊,劍似飛鳳上下翻,槍如游龍隨身轉,棍似旋風掃一片。”另外,武術不僅追求外在的手、眼、身、法、步,而且追求內在的精神、氣、力、功,這是一種“形、神、氣”的美,形之妙用,神之妙蘊,氣之妙生,是一種人體生命運動的美。
2.4 武術還是一種民族文化遺產
在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指出:“本書分類體系中的第八類‘傳統(tǒng)武術、體育與競技部分可以歸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分類體系中的第六類‘文化空間,部分可以歸入它的第二類‘傳統(tǒng)表演藝術和第三類‘民俗活動、禮儀、節(jié)慶之中” [6]。由此可見,武術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合了哲學、教育學、文學、醫(yī)學、藝術學、兵學、養(yǎng)生學、美學以及民族宗法制度、傳統(tǒng)倫理道德、傳統(tǒng)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等,形成了一種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形態(tài),它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反映出中國人民獨特的價值追求。如武術的愛國主義、和諧之美、性命雙修、重禮崇德、尚武精神和變易思想等等。又如,少林武術禪的價值追求:以武修禪,講求覺悟,不僅要頓悟,而且要體悟,把禪的意味融入到日常習武生活之中,隨緣任往,心注一境,就能參悟禪機,解悟人生智慧,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扒嗲啻渲瘢M是法身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綜上所論,從武術整體上和實質上看,武術就是徒手或手持武術器械進行自衛(wèi)、健身和表演的技藝,這種技藝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遺產。簡言之,武術可以說是一種技藝。武術作為一種攻防技擊之術,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安全防身自衛(wèi)的需要;武術作為一種體育運動項目,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競技健身的需要;武術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欣賞藝術之美的需要;武術作為一種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體驗,豐富世界文化,促進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激發(fā)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
3 “武術文化”概念的再認知
武術與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或者將武術稱為武術文化并非是一個全新的提法,許多學者對此早已關注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比如,武漢體育學院溫力教授認為武術和武術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武術文化包含的事物較武術更為廣泛,而且武術文化還包含著武術?!拔湫g文化”是“武術”的屬概念,“武術”只是“武術文化”的一部分[7]。另外,中國武術學者曠文楠先生在《中國武術文化概論》一書中寫道:“武術文化是將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系統(tǒng)來對待,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一類技術技能體系來看待……武術作為一種具有完整的、穩(wěn)定的內涵結構和價值結構的文化系統(tǒng),它必然地不容置疑地滲透和蘊涵著它本身所賴以產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那個特定歷史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全部基因和成分” [8]。在關于武術文化的這些論述中有許多真知灼見,只是關于武術文化概念的表述不能為本研究所用。在這里,本研究用形式邏輯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武術文化的概念進行界定認知,作為本研究的立論之基。若要明確武術文化的概念,就要先明確武術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因為明確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內涵定義為主,以外延定義為輔。
3.1 武術文化的內涵
武術文化的內涵可以用“定義=屬+種差”的形式來進行,因為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那么,武術文化的屬和種差分別是什么呢?“屬”在《辭?!分械尼屛氖恰耙活愂挛锇硪活愂挛?,前者是后者的屬?!庇捎谖湫g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武術文化的屬。武術文化的種差(與其它文化的差別)在于本身所顯現(xiàn)的攻防技擊之術,這也是武術的內涵,這一點在武術學界是有共識的。如2004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國武術教程(上冊)》中給武術下的定義:“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理清了武術文化的屬和種差,我們認為武術文化的內涵是與攻防技擊之術密切相關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3.2 武術文化的外延
武術文化的外延可以用劃分的形式,因為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關于武術文化的劃分,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分說,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說,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四層次說,等等。我們在這里以四層次說展開論述,也就是說武術文化的外延包括物質層、制度層、風俗層和精神層等四個層面。
3.3 武術文化概念的科學表述再認知
最后,在明確了武術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考慮對武術文化的概念進行相對科學的認知表述。根據(jù)上述的“以內涵定義為主,以外延定義為輔”,武術文化的概念可以表述為:武術文化是在攻防技擊術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與武術技藝密切相關的器物、制度、民俗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組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金岳霖.形式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3]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
[5]戴國斌.武術:身體的文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
[6]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320.
[7]溫 力.武術與武術文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14.
[8]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4.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Wushu Culture
Niu Yantao Liu Qiaofang(P.E. Dept. of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Jiaozuo Henan 454001, China)
Abstract:About the concept of Wushu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there is not a unified standard. However, along with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by leaps and bounds of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conditions greatly improved, martial circle has got a grea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Wushu, culture and Wushu culture,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 some consensus. The consensus can be used as the study of the base.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o further recognize Wushu and cultur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logic,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Wushu culture and cognition, supplemented by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Keywords:Wushu culture Concept re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