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在看直播、看自媒體文章、看帖子的過程中購買商品。當年從線下轉到線上,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變了;現在從交易電商轉到內容電商,游戲規(guī)則也會發(fā)生變化。
淘寶京東等交易型電商的時代,營銷最常見的關鍵詞是:流量、性價比、爆品戰(zhàn)略、銷量領先、好評過萬……這種情況下渠道會變得沒那么重要,因為理論上所有商品都有機會被買到。
性價比和銷量信息則變得空前重要,因為所有能夠被直接對比的因素,都會被消費者拿來對比——我們?yōu)橐豢钚膬x的數碼產品心動不已,卻又看到了下面的同類推薦,再三對比之后,很可能會選那個銷量領先而且性價比高的。
這導致了另一個問題:很多精致類產品,比如設計師設計的精美的杯子,并不好賣。一方面,這類產品的優(yōu)勢并不容易被參數體現出來;另一方面,大量的低價仿制者也會使產品迅速同質化。
接著,又一波潮流來了:內容電商時代。很多消費者會在閱讀內容的時候完成購買,不論是微信自媒體電商、網紅直播賣貨,還是“男生有哪些基本款春裝”這類帖子。
在這樣的趨勢下,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消費者的購物行為(shopping)和購買行為(buying)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分離。
在過去,大部分情況下,購物和購買基本上是同時發(fā)生的。消費者為了買東西或者享受逛街,去京東、天貓或者線下的百貨店購物(go shopping),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買到商品(buying goods)。
而在內容電商環(huán)境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并沒有處在“我要購物”“我要逛街”的心態(tài)和場景下,而是在悠閑地看美妝達人直播或者自媒體的文章。
這是非常不一樣的。當你在想要購物的時候看到商品信息,和你在沒想要購物的時候看到商品信息,整個的偏好、選擇標準和決策方式,都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營銷決勝最關鍵的問題——“什么決定了顧客的選擇”,也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內容電商與交易型電商,消費者行為有四大區(qū)別。
1.單獨評估vs聯(lián)合評估
消費者看到一個產品的時候,有兩種典型場景:單獨評估,同時只評價一個商品;聯(lián)合評估,同時看到多個商品并評價。
在內容電商環(huán)境中(比如看到新媒體文章推薦),用戶一般處于單獨評估狀態(tài)。比如顧爺發(fā)過一個軟文賣“電表箱掛畫”——家里電表箱很丑,用一幅畫把它遮住,會顯得家里美觀又有“逼格”。當看到這個商品推薦廣告的時候,你就進入了“單獨評估”狀態(tài),只比較眼前的畫以及電表箱的現狀。這個時候你在意的是產品本身好不好,帶給你的感覺怎么樣,以及價格能不能接受。很可能的結果是,你看到這幅畫200多塊錢,也不太貴,就買了。
而如果你不是在閱讀顧爺公眾號的時候看到商品,而是進入淘寶、京東這種交易型電商,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
想要看看不同價位的畫之間到底有什么區(qū)別——材質,大小,印染工藝,誰畫的。
急于尋找一些讓自己感覺到熟悉的信息,比如掃一眼看看哪個品牌是你聽過的(即使是“華為”牌的畫,此時都更能抓你的眼球)。
趕緊比較哪個店銷量大、好評多。(咦,剛剛看到顧爺的,怎么不這么關心銷量信息?)
開始在意價格,并且重新思考買這個畫到底值不值。
聯(lián)合評估環(huán)境下,消費者更加注重容易對比的理性線索,比如材質、大小、印染工藝等。而在單獨評估的時候,消費者會更加容易受到感性線索的影響,大腦進入的不是“計算模式”而是“感覺模式”。
在交易型電商環(huán)境下,拼參數、拼數據的產品容易獲勝,比如小米或樂視的手機,我們也更容易受到銷量領先、知名品牌等信息的影響。而在內容型電商中,設計師原創(chuàng)設計帶來的沖擊感可能直接讓我們選擇去購買。
聯(lián)合評估狀態(tài)下,我們會進入“計算模式”,更加注重價格信息(因為容易比較),所以低價品的銷售狀況會非常好。單獨評估狀態(tài)下,我們會更加注重主觀感受,更有可能忽略成本,放縱一下買個自己喜歡的,所以高價品、享樂品的銷售狀況會非常好。
在內容電商環(huán)境下,性價比的作用性降低,而感性因素的影響會升高(比如設計感、悠久歷史、情懷、故事等),低端產品的銷量會降低,原來很難賣出去的高端產品、享樂型產品會更容易賣。
2.主動搜索vs被動搜索
如果在淘寶、京東購物,此時你的心理狀態(tài)經常是:我要買東西。你會對將來可能會購買的產品信息更加敏感,而對無關信息不那么敏感。在主動搜尋的心理中,比如你想挑一款面霜,會在大量的與面霜相關的商品中進行比較。而如果此時偶爾看到有個叫作“面部噴劑”的新型產品,你可能壓根不會關心,即使它也可以幫助你改善和保養(yǎng)皮膚。所以在交易型電商中,各種新奇、未知的產品,其實并不好賣。
而如果是在內容型電商,你事先沒有覺得要買面霜,而是在看一檔教你如何保養(yǎng)面部的節(jié)目,就更容易接受一種新型的護理面部的方式(比如面部噴劑)。
內容型電商比交易型電商更適合銷售新奇產品。
3.對渠道商業(yè)屬性的感知
在京東、天貓等交易型電商購物時,消費者對商家往往有著明確的感知——它是打廣告要賺錢的,所以自然提高了對信息的警惕性和懷疑度,對商品的缺點更加關注,是“挑刺心理”。如果是在京東等交易型電商,用戶本來看了錘子手機的優(yōu)點后很心動,但是一看到王自如評價“錘子續(xù)航不行”,可能會立刻放棄購買。
而在看內容的時候(比如自媒體內容或者一些獨立導購的帖子),消費者專注于內容——“哇,這個段子太搞笑了!”“哦,原來男生春裝需要一款運動夾克!”這時候會對商品的優(yōu)點更加關注,更容易選擇有亮點、有獨特屬性的產品,是“找亮點心理”:“哇!錘子手機竟然是對稱的,真不錯!”
內容電商環(huán)境下,商品更加不會因為單一的缺陷(比如不是大品牌、不是進口貨)就喪失被用戶青睞的機會,消費者更加容易找亮點、看總分。
4.認知閉合需求
“認知閉合需求”是近些年心理學的熱點話題,是指當人面對模糊性的問題時,給問題找一個明確答案的欲望。比如古人沒有能力弄明白到底為什么下雨,相當于“為啥下雨”這個重要問題沒有“閉合”,讓人難受,為此,古人意淫出一套“雷公電母+龍王”的理論來解釋下雨的原因,解決了疑問,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
在交易型電商(甚至包括線下商場)環(huán)境,我們認為自己來了就是要購物的,內心暗含著一個做消費決策的任務,存在較高的認知閉合需求——不斷地尋找有助于幫助我們迅速做決策購買的線索。
比如用戶如果想要買電動車,更容易選擇傳統(tǒng)電動車——大街上這么多人騎著呢,別人能用我就能用。而判斷新型電動車就麻煩多了:這么單薄會不會危險?如何判斷安全性?優(yōu)勢是能折疊,對我來說應用場景多不多?
而如果是在內容型平臺,你悠閑地看一個叫作“城市新型交通方式”的直播視頻(而不是內心暗含了一個做決策的任務),跟著視頻優(yōu)哉游哉地了解這個車,就能接受相對復雜的信息,從而最終購買產品。
內容電商環(huán)境下,用戶更容易進行單獨評估,更多地被動接受信息,更少地顧慮和找碴兒,更少的認知閉合需求,更加容易接受感性信息、高端產品、享樂產品、新奇產品、復雜產品和有缺陷但總體有亮點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