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乾
金光寺里聞鐘聲
●李光乾
李智紅攝
“寶臺山深古寺幽,蓮花燦爛幾度秋。鐘聲悠悠到客房,百鳥談經(jīng)聲啾啾?!边@首小詩是我寫的,其中的“鐘聲悠悠到客房”,記述了我夜宿金光寺的見聞感受。
那是數(shù)月前的一天,我和文友們到寶臺山金光寺采風(fēng)。
寶臺山位于永平縣西南部,是博南山的分支,因其山形酷似蓮花,山上又生長著“佛種靈苗”第四冰期遺留物種“木蓮花”,故又名“木蓮花山”。它是大理著名的旅游勝地,一年四季野花芬芳,水秀山清。保存在金光寺的《立禪和尚語錄》中就有幾句描寫寶臺山四季風(fēng)光的優(yōu)美文字:“春暖樹吐蓮花,夏薰竹交玉筍,秋冬二季,桂梅斑竹芳菲,野櫻山茶馥郁?!本W(wǎng)上也有許多關(guān)于它的圖片文字,大理電視臺還有介紹它的專題片。但單憑圖片很難感受寶臺山的博大幽深,只有置身在15萬畝原始森林中,聽著鳥聲、風(fēng)聲、泉水聲,才知道什么是茫茫林海,巍巍大山;什么是“佛種靈苗”,“清凈寶臺”;什么是奇花異卉,古木參天。當(dāng)我們呼吸著木蓮花的香氣,看著漫山遍嶺的古樹,一身輕松的在楊升庵、擔(dān)當(dāng)、李元陽、虛云和尚曾經(jīng)走過的山間行走時,便覺得天藍(lán)水清,花香鳥語,心曠神怡。任你游遍天下名山,見過峨眉佛光、廬山瀑布,也會覺得別有風(fēng)光。
金光寺距縣城63公里,坐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但由于動身遲,我們到時已是傍晚時分。暮色蒼茫中的金光寺猶如茫茫林海中的一顆寶石,正放射著絢麗的光彩。金色的琉璃瓦在一望無際的綠色的襯托下金光耀眼,引人注目。飛檐斗拱、畫棟雕梁的山門和大雄寶殿,給人一種金碧輝煌、神圣莊嚴(yán)的感覺,比我想象的更雄偉壯觀。可以說,在滇西的眾多寺廟中,它是規(guī)模宏偉的一座。
住持和尚寬心師傅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他一邊為我們沏茶,一邊介紹金光寺的歷史、環(huán)境及金光寺選址、得名的由來。我雖是第一次到金光寺,但對金光寺并不陌生。兒時便聽老人們談起與它有關(guān)的種種傳說。比如建文皇帝是金光寺的開山老祖,金光寺有一顆夜明珠,金光寺有一口漏沙不漏水的大銅鍋,建文皇帝的妹妹在金光寺附近的皇庵禪寺削發(fā)為尼,建文皇帝埋葬在金光寺附近等等。同行的文聯(lián)主席張志強(qiáng)是我縣的文化名人,非常熟悉博南古道的歷史文化,出版過《邊屯—古今前沿與后方》一書。曾在中央電視臺、大理電視臺等媒體介紹過博南古道的歷史文化,自然知道這些傳說。林松濤、段成仁是《博南山》雜志編輯和報社編輯,多次到過花橋、金光寺、霽虹橋采風(fēng),知道博南古道的歷史,當(dāng)然也知道這些傳說。住持和尚經(jīng)常與村夫野老、學(xué)者專家打交道,也聽說過這些傳說,于是話題便集中到建文皇帝的傳說上。這是個莫衷一是的話題,因?yàn)榻ㄎ幕实鄣南侣湟恢笔鞘芳抑两襁€在爭論的千古之謎。
晚上,我們聊到深夜才睡,然而我卻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
同宿的文友是走遍天涯海角也吃得香睡得香的中年人,睡下不久,便悠然進(jìn)入夢鄉(xiāng),其中兩人還響起了歡快的鼾聲?!昂魢!魢!豹q如拉風(fēng)箱,此起彼伏,你應(yīng)我和,煞是熱鬧。也許“拉風(fēng)箱”累人,也許氣流順暢了,半小時后,一人不拉了,另一人還“呼嚕—呼?!崩脷g。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將鼾聲進(jìn)行到底之勢,羨煞我這個已過花甲之年的老翁。真想揮揮手,讓時光到退四十年,然后以青春之身去見周公。然而天不遂愿,無論我怎樣想落天外,周公就是不賞臉。無奈,只好眼睜睜地等待天明。
大約凌晨五點(diǎn),窗外傳來“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的鐘聲,在萬籟俱寂的凌晨顯得那么清脆悠揚(yáng)。我不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漫漫長夜終于快要結(jié)束了。原來,和尚所撞的鐘稱為晨昏鐘,也就是早晨黃昏各敲一次,每次都是108下,這是佛家認(rèn)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早晚各敲108下,就能消除人生的煩惱。一種說法是108下代表一年,因?yàn)橐荒暧?2個月,24節(jié)氣,72候,敲108下,表示光陰易逝,促人警醒。這就是“晨鐘暮鼓”的由來。需要說明的是,“晨鐘暮鼓”并非早晨敲鐘晚上擊鼓,它是古漢語中的互文,意即早晨五點(diǎn)敲鐘擊鼓,晚上八點(diǎn)擊鼓敲鐘,它是僧人按時作息的寺院生活的體現(xiàn),表示一天的開始、結(jié)束。唐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夜半鐘聲”,系后半夜撞擊,又稱“幽冥鐘”,也叫“無常鐘”,是為了拯救地獄亡靈而特意擊打的。據(jù)《增一阿含經(jīng)》上說,若打鐘時,愿一切惡道諸苦并皆停止;若聞鐘聲,兼說佛咒,得除500億劫生死重罪?!独m(xù)高僧傳》上就有一則“釋智興夜半鳴鐘感應(yīng)緣”的故事,說隋朝大業(yè)年間,禪定寺僧人智興自愿按照上述經(jīng)典的教導(dǎo),堅(jiān)持寒天露手夜半鳴鐘,發(fā)聲響徹地獄,許多受苦者都可解脫了。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度眾生”。有“鐘聲偈”:“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干戈永息,甲馬休征,陣敗傷亡,俱生凈土。三界四生之內(nèi),各免輪回;九幽十類之中,脫離苦海?!弊茬姷暮蜕忻空b一句,撞鐘一次。撞鐘時還有特定的規(guī)矩步驟,先是緊七下,后是緩八下,然后是不緩不急二十下,這叫一通。如此往復(fù)三次,名為三通,撞擊105下,最后再“當(dāng)—當(dāng)—當(dāng)—”地撞三下,共108下。據(jù)說和尚每撞完一次鐘“猶如卸下千斤擔(dān)”。看來,“做天和尚撞天鐘”也不容易啊!
當(dāng)清脆悠揚(yáng)的鐘聲響過不久,“咚—咚—咚—”的鼓聲又響起來了。鼓聲從大雄寶殿一側(cè)的古樓傳來,由于渾厚深沉,又隔著窗簾玻璃,且下著小雨,讓人覺得仿佛是從遙遠(yuǎn)的天際傳來。于是便想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游記《遠(yuǎn)方的鼓聲》以及兒時看過的一部反特故事片《古剎鐘聲》。如今我就在古剎聽鐘聲、鼓聲,親身體驗(yàn)了一回夜宿寺廟的神秘之旅,自然感覺非同一般。反正睡不著,索性就當(dāng)一回計數(shù)器,鼔聲響一下,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數(shù)“一”,鼔聲響兩下,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數(shù)“二”。本以為,鼔聲一停,我就能準(zhǔn)確地報出數(shù)字。然而我錯了。因?yàn)辄壜暡⒎嵌际恰斑恕恕恕钡囊粋€音調(diào),它有時是單音節(jié)的“咚—咚—”聲,悠長邈遠(yuǎn),將人的思緒帶向遠(yuǎn)方;有時是雙音節(jié)的“咚咚,咚咚”聲,顯得匆忙急促,猶如催人上路;一會兒又是三音節(jié)的“咚咚咚,咚咚咚”聲或多音節(jié)的“咚咚咚咚咚咚咚”聲,仿佛正在擂響的戰(zhàn)鼓,一聲緊似一聲,震得人心突突突地跳。誰知有多少人被它驚醒,又有多少人迷途知返,回頭是岸。不由想到鐘鼓樓上的對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痹瓉?,沾了佛祖的光,寺廟的鐘鼓聲是有靈性的,它直指人心,催人警醒,促人振奮,難怪佛家說萬物皆為佛聲。我確信鐘鼓聲就是佛的聲音,它啟蒙昧,增菩提,通三界,泣鬼神,驚天動地,有“上徹天堂驚圣眾,下通地府震幽冥”之妙,不只在寺院久久地回蕩,也在我心里久久地回蕩。
由此,我想到寶臺山的老虎。
據(jù)說,寶臺山的老虎有佛性,每年大年初一晚上,老虎都要到金光寺門口為開山老祖看門,聽老祖誦經(jīng)。開山老祖死后,老虎還年年為其掃墓,于是便有寶臺山的老虎不吃人的傳說。我想,老虎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yàn)樗鼈冊谡b經(jīng)聲或鐘鼓聲中得到感化而棄惡從善吧。當(dāng)然,老虎的傳說未必是真,我們可信可否,但金光寺的誦經(jīng)聲、鐘鼓聲能凈化心靈卻是實(shí)。我就有種俗念全消,被洗滌、凈化般的感覺。倘若紅塵中人也忙里偷閑來聽聽誦經(jīng)聲或鐘鼓聲,即便不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也可清心寡欲,少些俗念。
由于鼓聲的節(jié)奏或快,或慢,或急促,或悠長,或激蕩,或深沉。而且三通鼓之間還有短暫的停頓,人的思緒難免走神,我只知道第一通鼔敲了十多下,第二通鼓敲的時間似乎更長些。我默默地數(shù)著,三通鼓共敲了946下,這個數(shù)字可能不確切,但我敢肯定至少敲了940下,準(zhǔn)備第二天向?qū)捫膸煾嫡埥?。然而第二天早上,我的問話則是:“請問寬心師傅,寺廟的鐘敲幾下?”“108下?!睂捫膸煾敌π?,說,“所有寺廟的鐘都敲108下。”那一刻,一直為沒能聽到寒山寺鐘聲的我釋懷了。原來,金光寺的鐘聲與寒山寺的鐘聲并無兩樣,金光寺的佛像與寒山寺的佛像一樣慈祥端莊。只要心誠,在哪個寺廟進(jìn)香拜佛都一樣。我雖沒在金光寺參禪悟道,領(lǐng)會佛法的博大精深,但我在金光寺聽到僧人們五點(diǎn)就起床早課的誦經(jīng)聲,親身感受了佛家“晨鐘暮鼓”的生活,也算是與佛有緣吧。
我去時正是農(nóng)歷七月半期間,許多香客都在超度亡靈。寺院里香煙繚繞,抑揚(yáng)頓挫的誦經(jīng)聲不絕于耳。置身其間,仿佛全身的每根毛發(fā)都被洗滌一般的清凈。這是寺院最熱鬧之時,超度亡靈的香客絡(luò)繹不絕。那些喜歡尋幽探勝的游人,也舉著相機(jī)到處拍照。平時寂寞冷清的古寺頓時熱鬧起來,但念經(jīng)的僧人不為外物所牽。無論門外怎樣人來人往,依然端坐在佛像旁,一邊“橐橐橐”地敲著木魚,一邊不停地誦經(jīng)。那副全神貫注的神情讓做事常常心猿意馬的我感嘆不已。假如我讀書做事也如僧人這般用功,何至于一事無成?而那些來來往往的游人,也大多如我一般,只不過一時興起來看看風(fēng)景罷了。很少有人會在這座名山古剎中放下那些野草般滋生蔓延的俗念,然后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古人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紅塵中人到此燒香拜佛,大多都是為自己或家人許愿、祈福、求財、消災(zāi)而已,很少是為他人著想。吟哦著李漁題廬山絕頂?shù)膶β?lián):足下起祥云,到此者應(yīng)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嶂,坐定后宜生一點(diǎn)禪心??粗鴣韥硗南憧停挥捎|景生情,得詩一首:“南來北往皆香客,早出晚歸結(jié)佛緣。金光寺里客三千,幾人到此脫凡塵?”
在繚繞的香煙和茫茫林海的襯托下,金光寺恍若仙山瓊閣,顯得更典雅、肅穆、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