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儀
1896年開始,中國爆發(fā)了有史以來聲勢最大的留學風潮,出國留學被當時的年輕人看做“走出一溝絕望死水”的唯一希望
中國第一個在美國著名大學畢業(yè)的留學生叫容閎,他是個窮孩子,無力讀書,所以到教會學校受教育,1847年,容閎與同校兩三個孩子一起,自愿跟回國的教師去美國。
這便是中國近代留學潮拉開序幕時的情況:留學的人不但少, 而且身份低微。有點經(jīng)濟能力的家長,如果不是教徒,根本不會讓孩子接受教會教育,更遑論到外邦留學了。同一時間,在中國政府開設(shè)的同文館,教外文,也不易招到好出身的學生。
但從1896年開始,卻突然爆發(fā)成潮,而且越來越大,十年之后,光在日本已經(jīng)有 8000 個中國留學生,不少還是自費的。留日潮之后,是留美潮、留法潮、留蘇潮。20世紀上半期變成留學大熱的時代。 從1896年到1950年代初,有數(shù)以十萬計的學生去留學。
中華積弱,效法西洋
標志大潮興起的1896年,是中國敗于日本、簽訂割地賠款條約的第二年。 此前半個世紀,中國已經(jīng)三次敗于英、法;這是第四次戰(zhàn)敗,而且敗于新興的日本,中國知識分子為之震動。這一震動,搖落了洋務(wù)運動已為中國找到富強出路的幻想。
1896年,清政府派13名留學生到日本,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把眼光和希望移到外國,尋找強國之策,留學于是變成全國的行為。兩年之后,派學生到日本成為國家政策,地方大員也相繼派人去日本學陸軍。鼓吹留日的大臣張之洞主政湖北,設(shè)立兩湖書院,用心培養(yǎng)學生,1900年曾經(jīng)讓他們?nèi)w官費留日。當時書院的學生都是有初級功名又經(jīng)進修的人,離湖北去日本時,由候補道率領(lǐng),著名幕客辜鴻銘隨行;到上海,又有上海政府官員設(shè)宴招待。
這固然是重文輕武的風氣,卻可以見到張之洞對教育、對留學的寄望之殷。
不過,中央或地方派遣的留學生人數(shù)有限,大抵只是開啟風氣。讓留學成為大潮的,是民間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1900年義和團事件之后,開始有年輕人認為國家要改變方針,個人亦應另有打算,他們有些選擇自費留日,因為“日本維新以后,政治工業(yè),效法西洋,進步很快,尤以海陸軍更優(yōu),且學費亦省,學堂為優(yōu)待留學生,可不經(jīng)考試入學”。
人同此心,于是以公費、私費留學日本頓成風氣。20世紀伊始,去海外留學發(fā)展出規(guī)模,產(chǎn)生量變的意義。
留學潮延續(xù)幾十年。留學生源源不絕,先是南方沿海省市如上海、江浙、 廣東的青年,稍后是內(nèi)陸省份如安徽、四川、湖南等家境較好的官紳家庭青年。到 1910 年代,留學風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加上社會名流鼓吹,因此青年不論家境,不論地域,都向往留學之夢。于是一批接一批青年人,一層推一層而深入村鎮(zhèn),深入內(nèi)陸,直到上世紀 50 年代才因為政治原因,在中國大陸告一段落。隨著大批人移居臺灣,留學熱亦轉(zhuǎn)到臺灣。
沒有出路,才往外跑
國是日非,戰(zhàn)亂頻仍,教育不興。局促的環(huán)境,困擾著好幾代青年學生。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好不容易1911年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卻換來更大的失望。
革命后不久新舊交替的混亂時期,廣州的青年回到學堂,卻發(fā)現(xiàn)“學校情況大非昔比,好點的教授多不去上課。因是對于學業(yè)的前途也感著幻滅,同時即是對于革命,感著失望”。
民國的政府雖說實行共和制,卻被軍閥把持。軍閥為了擴大地盤,不斷向外國借錢打仗,教育經(jīng)費都挪去作軍事開支。這種亂局又擾攘了幾近20年。
當時中國的新式教育也問題百出。
20 世紀,中國興起一股新式教育辦學潮,學校和師生人數(shù)大增,由世紀初不足7000個新學堂學生,大幅增加到民國元年近300萬。
但是新式學校暴增,仍遠遠不能滿足全國適齡青年的需要,何況還有大批超齡青年有待接受新式教育。據(jù)估計,1906年全國學齡兒童有5000萬,要設(shè)50萬家容100人的小學才足夠。而辦中小學等基礎(chǔ)教育的經(jīng)費長期不足,到1930年代仍沒有解決。
除了數(shù)量,這些新學堂的水平是更深刻的問題。
1911 年,文學家張資平考入廣東一間地方官費學校。校長是留日學生,教師也多出自留日的速成班,又或是日本私立大學專門部混了兩三年的留學生,只是把日文著作譯過來,叫學生做筆記。
四川的新學堂比較多,但1914年作為哥哥的郭沫若卻主張弟弟“畢業(yè)后,可急行東渡,考上官費,便是好算盤;國內(nèi)無此便宜,而學科不良,校風確劣無論矣”。
1920年代留學法國的物理學家嚴濟慈認為,中國中等教育之壞,窒礙了科學常識的普及。辦學數(shù)十年,竟然沒有一間好的中學,沒有一本自出心裁的中文科學教本或參考書。中學以上的科學教科書都用西書,因為欠缺讀科學而國文根底深厚的人譯定科學名詞。中學科學教員的學問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而留學生則不屑問中等教育的事。
新式教育不完善,水平不佳,追求新學沒有出路,促使很多年輕人向海外寄托前途。民國建立近十年,青年學生蜂擁到法國勤工儉學,有學生曾言:“因為國內(nèi)黑暗,沒有出路,才往外跑。……我們當時的心情,真可以說是‘慌不擇路,就像溺在水里的人,見根稻草也抓一把,不管它頂不頂用”。
“出國者如神仙中人”
1850年代,第一個留學生容閎從耶魯?shù)玫綄W士學位,回鄉(xiāng)見到母親,說美國的學士相當于中國的秀才。他貧窮的母親天真地問,憑這學位能得多少錢。在中國科名還很值錢的時候,美國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容閎只自比為秀才。
五十年后,清朝求才若渴,對留學生也另眼相看。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斷了傳統(tǒng)讀書人的出身之途,同時又請日本博士來教新科進士法律、政治、外國史地知識,以留日學生做助教及翻譯。同一年起,清廷舉行留學生考試。有些非出名門大學的留學生應考而合格,獲得進士或舉人出身。
不過半個世紀,留學生已經(jīng)身價百倍。早期回國的留學生也備受尊崇。
1912年,考上日本官費的廣東學生,感到“世態(tài)炎涼這真理真是千古不滅,自考上日本留學,一般朋友都明顯地改變了態(tài)度,而我的人生觀也從那一天起,由悲觀改變?yōu)闃酚^了”。
如果初期還只是認為留學生是人才,加以敬重或者羨慕,到民國初年,這種羨慕已經(jīng)化成行動,進入學子的意識。一個英語沒懂幾句的湖南學生填師范教育入學申請時,所有三項志愿都填英語,目的是學會一種外語去考留學考試。
1930 年代,濃烈的留學熱彌漫全國,大學生都把留學作為理想,連北大清華的畢業(yè)生中已經(jīng)找到好工作的人,潛意識里也崇拜留學。
一個北京大學文科畢業(yè)生已在全國著名出版社當了一年編輯,明知道會有不錯的前途,還是坐不住?!暗缴虅?wù)印書館當編譯,可是有重大關(guān)系。葉圣陶、沈雁冰(茅盾)、胡愈之、鄭振鐸、周建人,當年都同我一樣當編輯。張其昀、向達,也一樣當館外編輯?!钡殉蔀榱魧W迷,三考清華官費留學,兩次為備取,同時又考清華研究院,投在四大導師門下。第三次他考到留英庚款,出國的時候已是三十許人。
另一個家貧的清華大學生大學畢業(yè),找到山東唯一一所高級中學的教席,工資優(yōu)渥。然而不行,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傳入自己耳中,“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
好不容易有個清華的交換計劃,但是錢少,只夠勉強支付自己的食宿, 而親老子幼沒有人照顧。沒料到,全家對他的留學都很支持:“他們對我說:我們咬咬牙,過上兩年緊日子;只要餓不死,就能迎來勝利的曙光。這種思想根源,我是清清楚楚的。當時封建科舉的思想,仍然在社會上流行?!?/p>
科舉廢了,留學成了最高準則。這種“科舉”思想,也像往日一樣,不知不覺由長輩向小輩灌輸。一位1950年代從中國臺灣去美國的留學生講到他童年在北京的印象:“小時在天井納涼,聽祖母講牛郎織女故事時,就聽說有留學這個名詞,那時的觀念,所謂留學生大概就是狀元的變名。祖母如果要問一下,你以后干什么呢?我一定立時可以答出: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