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寫“食色金瓶梅”這個(gè)專欄,每天都會在公眾號后臺收到大家許多問題。其中一條是,第三十四回,西門慶在家陪應(yīng)伯爵吃酒,有一碟下酒菜是“王瓜拌遼東金蝦”,請問,王瓜到底是什么?
從百度百科上看,王瓜似乎是一種可以入藥的葫蘆科草本植物,葉互生,多毛茸。夏季開花,瓣緣細(xì)裂成絲狀。果橢圓,熟時(shí)呈紅色。這是一種本生于中國的植物,早在《禮記》里就有記載。也有人說,王瓜其實(shí)就是栝樓。五代的邱光庭在《兼明書·禮記·王瓜》里說:“《月令》:立夏之后十日王瓜生……王瓜即栝樓也。栝樓與王瓜形狀藤葉正相類,但栝樓大而土瓜小耳。以其大於土瓜,故以王字別之,《爾雅》諸言王者,皆此類也?!?/p>
無論是土瓜還是栝樓,都是藥物,需要曬干或者水煎之后才能入藥,用以上兩種食物來涼拌來自遼東的金鉤蝦米,顯然是不好吃的。
所以,許多人都認(rèn)為,王瓜其實(shí)就是黃瓜。
有一種說法是,江南地區(qū)因?yàn)椴环帧巴酢薄包S”,所以往往把“黃瓜”誤作“王瓜”,這其實(shí)是不確切的,事實(shí)上,從元到明,北京人把黃瓜也曾叫過“王瓜”,元代的北京地方志《析津志》所記北京物產(chǎn)“菜志”一欄中就有“王瓜”,而不作“黃瓜”。明初的《順天府志》中,也還把黃瓜稱為“王瓜”。
一直到民國時(shí)期,北京人仍常把“黃瓜”寫作“王瓜”,老舍先生在《正紅旗下》就寫過:“到十冬臘月,她要買兩條豐臺暖洞子生產(chǎn)的碧綠的、尖上還帶著一點(diǎn)黃花的王瓜?!?/p>
我最愛夏天去菜市場,選初夏出的頂花帶刺的嫩黃瓜,一咬下去滿口香甜,那種刺,摸在手上毛毛的,但并不討厭。到了秋天,嫩黃瓜變成了秋黃瓜,也好吃,用刀拍碎,拿蔥油蒜泥一拌,是家常待客的好涼菜。要是不怕麻煩,也可以試試汪曾祺先生的“扦瓜皮”的做法:黃瓜(不太老即可)切成寸段,用水果刀從外至內(nèi)旋成薄條,如帶,成卷。剩下的黃籽的瓜心不用。醬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干紅辣椒(整個(gè))、味精、料酒調(diào)勻。將扦好的瓜皮投入料汁,不時(shí)以筷子翻動,待瓜皮蘸透料汁,腌約一小時(shí),取出瓜皮裝盤。先裝中心,然后以瓜皮瓜面朝外,層層碼好,如一小饅頭,仍以所余料汁自滿頭頂淋下。
要是來客仍舊嫌這一味黃瓜太過簡樸,你可以告訴他,這是清朝宮廷里皇帝妃子們都愛吃的名菜,皇后貴妃的日用里,都標(biāo)明了“王瓜”的數(shù)目,從皇太后到皇貴妃,都是20條;到了貴妃和妃,則減少為8條;至于小答應(yīng),日用供給里,“王瓜”就完全消失了。
既然“王瓜拌遼東金鉤”里的王瓜即黃瓜,那么黃瓜的稱呼又是從何而來?黃瓜明明是綠的,為什么要叫黃瓜,而不叫綠瓜呢?有一個(gè)說法是,黃瓜是由西漢時(shí)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中原的,最早被稱為胡瓜?!敦懹^政要》有這樣一段記載,唐太宗說:“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為交床,胡瓜為黃瓜,筑長城以避胡?!边@段話是說,隋煬帝有鮮卑血統(tǒng),反而特別忌諱胡人。他下令把胡床改名。因?yàn)楹餐炔拷徊妫愿臑椤敖淮病?,而胡瓜則改名為黃瓜,胡豆改名為蠶豆……這個(gè)說法似乎有那么一點(diǎn)道理,不過,有一點(diǎn)是可以肯定的,當(dāng)黃瓜長老的時(shí)候,它就真的變成了“黃”瓜,要不怎么有一句老話那么說:“老黃瓜刷綠漆——裝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