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先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00-01
摘 要 “徒手練習”是現代體育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它是一種以體育老師作為模仿對象,學生空手不持有任何器械而做出相似的肢體動作的練習過程,這種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校的體育課堂教學中。但是,在廣為流傳的同時,“徒手練習”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列舉,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徒手練習 體育課堂 問題 對策
“徒手練習”是一種以體育老師作為模仿對象,學生空手不持有任何器械而做出相似的肢體動作的練習過程。在我國大多數的學校里,“徒手練習”被廣泛應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這是一種學校和老師都比較鐘愛的教學方法,也是現代體育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
毋庸置疑,“徒手練習”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它有一定自身的優(yōu)勢:“徒手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做到想練結合;徒手訓練可以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快速掌握動作要領;“徒手練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校開支,保證學生安全……盡管如此,“徒手練習”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基于此,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徒手練習”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一)課堂紀律差、學生難組織
在體育教師授課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手中沒有器械來跟隨老師練習,所以有些學生會出現開小差、走神的現象,這樣就會導致課堂紀律差、學生難組織的結果,從而給課堂帶來不良的影響。長此以往,體育課堂紀律水平和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都會出現下滑的趨勢,給教育教學帶來不良影響。
(二)學生積極性不佳、參與度不高
“徒手練習”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老師示范為主,學生空手不持有任何體育器材,只能通過觀察、模仿和想象來學習各個動作。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親自體驗手持器械的快樂學習過程,也沒有了面對體育器材的新奇感與積極性,久而久之,體育課就會變得無聊至極,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們也變得十分懶散,不愿參與其中。由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佳、參與度不高,最終導致體育課堂教學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與實際操作相脫節(jié)
雖然學生的積極性不佳、參與度不高,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確實是認真跟隨老師徒手練習了動作,而且整套動作也能順暢完成。然而調查發(fā)現,即使讓徒手練習表現最好的學生真正手持器械完成動作,其效果卻也不盡如人意。由于徒手練習是不持有任何器械的,所以學生在面對真正持有器械時表現得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掌持器械,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擺放器械,更是在持有器械時,連動作都表現得十分笨拙,導致動作與器械的配合不是十分流暢。這就表明,“徒手練習”與實際操作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兩者已經嚴重脫節(jié)。
(四)錯誤動作頻出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徒手練習”只能通過觀察、模仿老師來想象動作,而每個人的觀察角度、領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同,同一個動作在各個學生的眼中卻呈現出千姿百態(tài),有的學生甚至腦洞大開,自編自創(chuàng)各種動作。由于脫離器材練習和表演,老師在檢查練習成果時也很難敏銳地發(fā)現一些動作的錯誤,導致學生最終習得錯誤動作。這樣,在學生真正持有器械練習時,致使錯誤動作頻出,最終不能正確使用器械,因此,之前的徒手練習都將成為徒勞。
二、解決對策
(一)老師嚴格要求學生
雖然“徒手練習”有時會顯得無聊而又沒有吸引力,但在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也必須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面對學生的不同表現,教師不能任其發(fā)展,而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給予不同程度的批評、表揚和鼓勵,用學生守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為。這樣一來,體育課堂將是一個和諧、共進的課堂,也為以后的體育課、體育訓練、體育選材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學校加大投資力度,為學生適當提供體育器械
由于“徒手練習”和實際操作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兩者已經出現嚴重的脫節(jié),所以要想使體育課堂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學校應該重視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力度,購買一定數量的體育用具,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為學生適當地提供體育器械。只有這樣,體育課堂教學才會更加生動,學生的體育動作學習也才能更加實際,體育課堂教學教育也才能真正有意義。
(三)學生端正態(tài)度、認真練習
在整個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在體育課堂上,不管是面對“徒手練習”還是實際操作,學生都應該有一個積極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不僅要遵守課堂紀律,還要緊跟老師認真練習每一個動作。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也才能提高自己的體育素質。
綜上所述,筆者簡單分析了“徒手練習”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此來促進我國體育課堂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宋浩.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資源與體育課程改革相關性分析[J].考試周刊.2013(91).
[2] 段健芝,黃曉華,龍宋軍.大學體育課程主流思想流變的歷史審視[J].體育與科學.2011(05).
[3] 劉昕.關于體育課程實施若干問題的理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09).
[4] 段健芝,劉海元,彭健民,龍宋軍.大學體育課程的有效配置(上)——基于課程環(huán)境的研究[J].體育學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