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北京時間8月7日,2016里約奧運會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中,澳大利亞選手霍頓以3分41秒55奪金。在賽前,同臺競技的孫楊跟他打招呼時卻遭其白眼,他還表示“拒絕與一切‘涉藥的運動員交往”;賽后以0.13秒微弱差距屈居亞軍的孫楊在泳池中幾次欲與霍頓握手慶賀,又被其視而不見,他還諷刺孫楊是“興奮劑選手”“吃藥的騙子”,稱自己奪冠是“好人的勝利”。孫楊面對霍頓對其是興奮劑選手的侮辱,果斷回應(yīng),“每一位能夠來到奧運會的選手都應(yīng)該得到尊重?!?/p>
述評
里約奧運會上,霍頓對孫楊的攻擊事件一時成為熱點,成為了比金牌角逐更具話題性的新聞。奧運場上激烈的體育競技本身已硝煙四起,而賽場下的“個人恩怨”也不斷“加劇戰(zhàn)火”,成為奧運會又一大看點。
就奧運會來看,霍頓代表著游泳老牌強隊澳大利亞,孫楊代表了近年異軍突起的游泳新星中國,新老對決,火藥味十足?;纛D對孫楊的攻擊,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代表了一種國家行為。有不少網(wǎng)友從霍頓的言辭中揣摩出對中國游泳隊的明譏暗諷,更有甚者將澳大利亞部分媒體回應(yīng)此事的言論放大為整個澳大利亞國家的態(tài)度。
然而,如果我們因為霍頓激烈的言辭就方寸大亂,再次掀起新的“口舌大戰(zhàn)”,將運動員卷入輿論的狂風(fēng)暴雨中,不僅會影響運動員接下來的正常發(fā)揮,而且不免有“肉包子打狗”之嫌,正中對手“下懷”。不可否認(rèn),網(wǎng)民的憤怒是有道理的,霍頓的攻擊毫無證據(jù)可言,后來更承認(rèn)這只是擾亂軍心的策略,可謂行為惡劣,而其拒不道歉的態(tài)度更是激怒了每一位中國觀眾?;纛D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隊員,肆意辱罵對手,本身就是對奧林匹克“平等”標(biāo)桿的顛覆,是對奧運精神的抹黑,更何談其個人行為的狹隘、偏頗。
謾罵攻擊之后,孫楊一舉拿下200米自由泳的冠軍,再為祖國添得一枚寶貴的金牌,是對霍頓的一番最有力的回擊。在奧運賽場上,“不摻水”的成績是對尊嚴(yán)的最好證明。孫楊用合格的興奮劑檢查證明自己不是“騙子”,用優(yōu)異的成績證明自己更不是任人欺侮的“孬種”,真是大快人心!這就是實力的力量,它是不管任何時候應(yīng)對危機、打敗對手的最有力武器,更是證明尊嚴(yán)的一塊永不褪色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