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玨 劉富兵
摘 要:“開放與共享“已經(jīng)成為新的時代標簽,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將教和學相結合,已成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一背景下,借鑒“慕課”的理念,探索一種情景式實踐性教學模式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慕課理念;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情景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84-01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為提升其實效性,不斷地進行改革的嘗試。作為一門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思想品質的課程,“基礎”課是理論和實踐并重課程,該課程當前主要以傳統(tǒng)大班授課制的形式進行,知識傳授主要是講師講解,學聽講的形式。這種形式忽略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的品德和素質的培養(yǎng)。慕課的出現(xiàn),給正處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束縛但試圖謀求突破性發(fā)展的“基礎”課教學帶來了反思的可能。
一、“慕課”背景下“基礎”課教學理念的變革
慕課理念在信息化、大眾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一門課程一般都有研究對象和課程的教學對象,但“基礎”課教材的研究對象與課程的教學對象在目的上是一致的,最后都指向了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教材的要求就是對大學生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就是要在大學生身上所培養(yǎng)的道德品質?!皟蓚€對象的統(tǒng)一”表明了大學生在“基礎”課教育教學中的特殊性,也就是說,教材里的理論內容不是需要大學生去記住背誦的知識,而是要轉換為大學生身體力行的德行。說白了這不是基本的概念性知識的講授與機械記憶,而是需要把教材的內容貫徹到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之中。這就要求“基礎”課教學理念的改革必須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注重突出學生的實踐主體地位。
“基礎”課是一種認知性教育,強調的是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基于這樣的特點,結合慕課理念的原則,增強學生主體性,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顯得尤為突出?!盎A”課傳遞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學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需要廣泛的使學生參與到課堂里面來,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品質的提升。
“慕課”作為一種極其有效的簡練的傳授方式,但就其作用來說不見得是有效的。因此,慕課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性的課程要件,這是在新形勢所必須的。它有很多自身的優(yōu)勢,集中了優(yōu)勢資源,實現(xiàn)共享。但同時也對普通教師的地位構成了挑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轉變作為知識傳聲筒的角色,轉變作為學生資料收集的角色。慕課作為一種新的課堂形式,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方面做出引導,教師得更多的充當解惑者作用,與學生建立一種可靠的信任、崇拜的親緣關系,因為這些是慕課所不能具備的。慕課在知識傳授上面的確有其不可忽略的優(yōu)勢,但是,它有點隔鞋搔癢的味道。它是單向的傳輸,是單方面的講,這些缺點恰恰是身臨課堂的可以彌補的。
二、“慕課”背景下“基礎”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本思路
“慕課”背景下“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充分考慮到慕課的優(yōu)勢與不足來進行。所謂“慕課”(MOOC),顧名思義,“M”代表Massive(大規(guī)模),大規(guī)模代表了其范圍廣,涉及學生面大,有大鍋飯的味道;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性,開放性也就具有選擇性;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這種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帶有隨意性,隨時隨地性;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是課程的意思,也就是說它是以一種特殊的課程呈現(xiàn)出來。
“慕課”與“基礎”課有共通的地方,都是大規(guī)模的,帶有普遍性。但是正如之前所說的,“基礎”課的教育不是以興趣愛好為主的,這是一門基礎性、必須性的公共課程。也就是說無論你喜不喜歡,都要給你開這一門課,這是一個基礎。
因此,慕課的隨意性,以興趣為主,在線授課的這種特點注定了其無法作為“基礎”課授課的最主要的方式,它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授課方式。也就是說,與能夠與學生建立最佳親緣關系的課堂方式還是教師身臨課堂的教學方式。一個教師身臨課堂,學生直接感受教師的手勢、姿勢、一顰一笑,這是一種任何其他模式的教學都代替不了的。教師的親臨及其在平時課堂中建立起來的情感,對于學生是一種內在化的東西。所以我們說“基礎”課的很多方面,言傳不如身教。說的可以錦上添花,但是必須去做,道德品行的砥礪不是學問上的功夫,而更多是實踐上的功夫。
因此,在慕課背景下,教師的引導作用,親臨作用,言傳身教作用更顯得難能可貴。這也注定了在“基礎”可教學中,教師的關鍵的地位,但是這種地位不是高高在上的。就此而言,教師完全可以利用慕課的優(yōu)勢,使學生更加開闊自己的視野,更加高效的利用在線平臺來理解和獲得相關的知識。而教師可以從對知識的傳遞和講授中解放出來,充當一種引導的角色,解惑者的角色和示范者的角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借助有情之境適度進行引導,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正面的選擇。這種選擇雖然是教師引導的結果,是要完成的既定教學目標,但是它讓學生感覺到這是自己進行的自主選擇。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說,“盡管事實上總是您控制孩子,但您也應該讓孩子相信他一直是獨立自主的。毫無疑問,他應當做他想做的,但他卻只應當做您想讓他做的。”教師的這種轉向可以和慕課形成一種互補,充分展示教師的靈活性和學生的人生導師的角色。
綜上所述,“慕課”背景下,“基礎”課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利用慕課的優(yōu)勢,避免其不足,把教材的邏輯體系轉化為“微課程”教學的問題邏輯體系,探析一種既可以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的新型教學模式,僅僅只是一種嘗試性的探索。其價值在于在探索過程中對“基礎”課教學問題的進行反思和改進。我們以為,“基礎”課可以借鑒慕課的教學理念,但是慕課任然無法取代傳統(tǒng)的“基礎”課堂,特別是對于具有認知性特點的“基礎”課來說。教學實踐嘗試將會給“基礎”課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對于這一借鑒教師應積極參與,為其完善與發(fā)展不斷努力。
(作者單位:玉溪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志山,李燕燕.慕課背景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其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55-58.
[2][法]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41.
[3]李梁,“慕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4(1):65-66.
[4]蘇運生,盧遠.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J].傳播教育評論,2012(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