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電影從女性的立場與視角出發(fā),反映女性生活與思想,但又并不僅僅局限于由女導演執(zhí)導的影片,其關鍵在于是否表達了女性話題和女性意識。在伊斯特伍德的藝術生涯中,也有一部分將女性作為影片主要表現(xiàn)對象,反映出女性在特定時代中需要的作品,這些作品對于當代美國女性電影的研究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范本意義。本文從伊斯特伍德審美思想的淵源、伊斯特伍德女性電影的審美特征以及伊斯特伍德女性電影的審美情懷三方面對這些電影進行分析。
[關鍵詞]伊斯特伍德;女性電影;審美特征
所謂女性電影,一般指的是從女性的立場與視角出發(fā),反映女性生活與思想,呼吁人們對女性的存在方式以及困惑給予一定關注的電影。女性電影并不僅僅局限于由女導演執(zhí)導的影片,其關鍵在于是否表達了女性話題和女性意識。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1930—)自20世紀70年代從演員轉型成為導演后,為觀眾貢獻出了一系列佳作。在伊斯特伍德的藝術生涯中,也有一部分將女性作為影片主要表現(xiàn)對象,反映出女性在特定時代中需要的作品,這些作品對于當代美國女性電影的研究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范本意義。
一、伊斯特伍德審美思想的淵源
要補上伊斯特伍德電影研究在女性電影上的這塊“拼圖”,就要對伊斯特伍德的整體審美思想進行一個全面的考量。任何一個導演的生活環(huán)境、曾經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生經歷等,都是成就其創(chuàng)作理念的根源。而從演員向導演身份的轉化,以及其藝術生涯與電影數(shù)十年的越來越頻繁的風云變幻的高度重疊也造就了伊斯特伍德電影中的復雜內涵。
伊斯特伍德成名于意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執(zhí)導的一系列西部電影。這一個經典系列成就了他在好萊塢以及歐洲的地位,也可以說,伊斯特伍德所塑造的英武有力的獨行俠形象也成就了這些西部片。年過不惑后,伊斯特伍德開始自己嘗試拍攝電影,其電影題材極為豐富,如《不可饒恕》(Unforgiven,1992)等電影便讓他問鼎奧斯卡。從伊斯特伍德本人的演員和導演經歷來看,他對于犯罪題材可謂情有獨鐘,在犯罪題材中,伊斯特伍德能更得心應手地彰顯正義,刻畫復雜的人性。除此之外,如《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4)這樣的戰(zhàn)爭題材影片也是伊斯特伍德的代表作品。無論犯罪題材還是戰(zhàn)爭題材,都可以從這些電影中窺見伊斯特伍德濃重的英雄主義情結。而伊斯特伍德的“英雄主義”情結也影響到了他的女性電影。例如,在《換子疑云》(Changeling,2008)中,主人公克里斯蒂娜·柯林斯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一位職業(yè)女性,甚至還擔任所在單位的故障檢修主管,同時她還是一位單身母親,這一身份本身就已經意味著她擁有著堅強的心志和體魄。在遭遇了人生中幾乎是最慘重的打擊——視若性命的九歲獨子沃爾特不幸失蹤后,柯林斯的各項才能以及百折不撓的毅力才被真正激發(fā)了出來。最終這個為了找回兒子而不懈抗爭的女性成為一個被譽為“改變洛杉磯歷史,開辟一個新時代”的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英雄主義敘事的變體。而對“硬漢”力量的展現(xiàn)也不代表著伊斯特伍德對女性的忽視,從《不可饒恕》等電影中也可以看出伊斯特伍德有著對女性遭際的同情,只是現(xiàn)實而理性的伊斯特伍德深知女性尋找出路的困難,因此在表現(xiàn)女性故事時比表現(xiàn)硬漢故事要平靜、溫和、收斂得多。
二、伊斯特伍德女性電影的審美特征
電影的美學是綜合性的、復調式的,但就具體的特征而言,仍然是可以進行單獨分析的。就具體的審美呈現(xiàn)而言,伊斯特伍德女性電影可以就內容、影像以及敘事三個角度來進行探析。
首先在內容上,第一,相較于更能夠讓觀眾緩解壓力的《凱迪拉克神探》(Pink Cadillac,1989)、《白色獵人黑色心》(White Hunter,Black Heart,1990)等電影而言,伊斯特伍德的女性電影基本上全部采用嚴肅性較高的題材。但嚴肅題材并不意味著對市場的放棄,首先,嚴肅題材并不意味著就是與消費主義語境不相容的,莊嚴的、引人深思的話題同樣是觀眾所需要的。其次,在處理這些內容時,伊斯特伍德并沒有放棄藝術虛構以及消遣娛樂性。如在取材于真實事件的《換子疑云》中,伊斯特伍德制造出了足夠的懸疑感,以沃爾特的最終下落吸引著觀眾。由于女性長期受困于男性霸權中,或是淪為純粹的男性附屬品,或是盡管有了獨立的人格但是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受挫,或是掙扎于不同的價值取向中,因此伊斯特伍德的女性電影幾乎全部貫徹著一種深重的悲劇感,女性或是在爭取自身權益時不斷被傷害,或是以隱忍的方式,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女性抗爭者的范例如《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在電影中,女主人公麥琪通過不斷打拼成為一個職業(yè)拳擊手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維護自己的尊嚴,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在老教練法蘭基的苦心鍛造下,麥琪也確實實現(xiàn)了她的愿望。如果電影以麥琪最后的功成名就結束,那么電影也就止步于一部為觀眾闡述“夢想”的影片的高度。麥琪固然可以成為一個女性拼搏、重新對自我進行定位的典范,但是其成功又會顯得太過簡單。麥琪最為可悲的便是最后因傷癱瘓,不愿意茍延殘喘的她選擇讓法蘭基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結局的悲劇性在于麥琪失去了生命而法蘭基則涉嫌違法,麥琪投入了自己全部激情,一度改變兩人人生的拳擊事業(yè)至此成為鏡花水月。但這又是麥琪一次不亞于拳擊的勇敢、狂烈的行為。這也是《百萬美元寶貝》最終能夠獲得多項奧斯卡大獎的原因之一。隱忍的女性的范例則如《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的女主人公,已婚的弗朗西斯卡曾在30年前與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之間度過了美好的兩天,認為羅伯特是自己不可多得的摯愛。然而在羅伯特即將離開之際,弗朗西斯卡缺乏與對方私奔的勇氣和拋棄丈夫和孩子的決絕,從此兩人再也沒有見面。直到臨死之際,弗朗西斯卡才在遺囑中表示希望把自己葬在她與羅伯特相逢的麥迪遜橋旁邊,以這樣的方式彌補生前的遺憾。從道德與理性的角度來看,弗朗西斯卡做出的決定并不能說是錯誤的,但是她用一生來品嘗的痛苦和遺憾也是確實存在的。電影中提出了兩種類型的愛,一是于瞬間生成的永恒,二是在數(shù)十年中相濡以沫的美好。兩種愛都是讓人憧憬而動容的,而放棄哪一種都是令人心痛的。伊斯特伍德所想表達的并非只是一個有關情欲的故事,而女性無法追隨內心,無法發(fā)表意見,只能在賢妻良母的定位中隱蔽主體身份,逃遁于安穩(wěn)的庸常生活的悲劇。這樣一部電影沒有因為其基調的憂傷而失去觀眾的興趣,它討論的幸福的另一種可能性這一問題可謂深入人心。
在影像上,伊斯特伍德基本上都采用灰暗的色調、黯淡的人物造型等來表現(xiàn)人物苦澀的命運,直觀地給觀眾傳遞出一種沉悶、抑郁感。如在《換子疑云》中充斥著不飽和色彩,主人公的服飾、洛杉磯的街景等都被有意地賦予了一種陳舊感,而柯林斯的口紅幾乎成為電影中唯一的亮色,表明她在窘境之中的倔強?!独葮蜻z夢》亦然,幽暗的光線既意味著那段感情的浪漫和隱私,也代表了弗朗西斯卡將秘密深藏于內心,與丈夫同床異夢,不被子女所了解的糾結感。而在具體的敘事上,伊斯特伍德往往喜歡采用內視角的敘事方式,給予觀眾一種一知半解的主觀感,如《廊橋遺夢》和《換子疑云》對羅伯特和諾斯科特形象的簡化,因為他們是遠離女主人公生活的。而《百萬美元寶貝》則是以艾迪·斯科拉普的旁白娓娓道來的,他是麥琪與法蘭基悲劇的見證人,這種追憶感與伊斯特伍德在整部電影中制造的憂傷、懷舊情緒是相輔相成的。
三、伊斯特伍德女性電影的審美情懷
在剖析了伊斯特伍德女性電影給予觀眾的審美體驗后,則需要對伊斯特伍德內心深處的審美情懷進行發(fā)現(xiàn)。
首先是對理想主義的壓抑性表達。對于伊斯特伍德而言,希望與理想是始終存在的,但是在獲得希望、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中,人們的生命體驗有可能是艱辛的。因此,他無意為觀眾在銀幕上制造樂觀的夢境,而是以一種壓抑、內斂,有節(jié)制的方式來表達理想主義。這其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的便是《百萬美元寶貝》。這絕不是一部以勵志為目的的體育影片。伊斯特伍德也曾經直言拳擊故事僅僅是整部電影的外殼,電影的內核是愛。麥琪與法蘭基的共同點便是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愛,盡管他們處理與家人關系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法蘭基十分自我,為了自己叱咤拳壇的事業(yè)而忽略女兒,導致父女反目;而麥琪則主動扛起家庭的重任,有錢之后第一時間想的是給自己的母親買房子,結果換來的卻是母親的苛責。在麥琪練拳的過程中,她的母親和弟妹都沒有給予她應有的鼓勵,她卻不斷賺錢補貼他們。可以看出,在電影中直接對兩位主人公帶來傷害的也是女性,尤其是麥琪的母親,母親對麥琪的消耗與拖累實際上證明了女性要想獲得自由是何等的困難,除了男性以外,女性也在成為同類的阻礙??梢哉f,如果麥琪和法蘭基兩人沒有遇見對方,那么兩人注定將在齟齬的家庭關系和壓抑的環(huán)境中日益消沉,這實際上是與相當大一部分女性的生存境遇吻合的。
除卻愛以外,觀眾可以從多維角度解讀這部電影中蘊含的豐富感情與哲理。當麥琪在拳壇上嶄露頭角時,她再一次受到了來自女性的傷害:被一位女拳手偷襲而導致身體癱瘓。此時麥琪不僅失去了健全的身體,還失去了包括與家人和好、繼續(xù)追求自己的愛好等全部希望。因此她才會在最后懇請法蘭基給自己實施安樂死。法蘭基在對麥琪說了句“我愛你”之后毅然推動了胰島素注射液,使麥琪獲得了最后的溫暖與尊嚴。伊斯特伍德這一大膽的結局導致電影在上映之后遭到了殘疾人團體的抵制。然而,伊斯特伍德堅持沒有盲目地進行成功學式的鼓吹,而是以冷峻而悲憫的態(tài)度為觀眾展現(xiàn)一個小人物的奮斗歷程,這恰恰是伊斯特伍德重要的審美情懷。
其次是一種帶有追問深度的思辨色彩。伊斯特伍德并不僅僅滿足于展示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對待,而是希望能夠深挖原因,其思辨的程度甚至已經超越了簡單的現(xiàn)行社會體制以及表面的兩性對立,而是對男女的不和諧關系有著獨特的思考。如在《換子疑云》中,男女兩性關系無疑是高度對立的,拋開那些直接給予柯林斯傷害的人,如虐童兇手,又如用公權對柯林斯施加暴力的警察等不提,即使是曾經為柯林斯尋子而大聲疾呼的牧師也在前述惡人被“繩之以法”后暴露了他的真心:他實際上并不在乎柯林斯兒子的死活,他只是要借助這一事件來引導公眾對警察局的憤怒和仇恨,在目的達到之后,他就勸柯林斯“向前看”,并且斷言沃爾特已死。這遭到了柯林斯的果斷否定。在《換子疑云》中,男性被與權力、話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男性是這個不公社會的領導者和發(fā)令者,而女性則是被動的服從者(尤其是柯林斯的職業(yè)正是與“傳話”有關的接線員,她本人的話語則是無足輕重的)和聆聽者。男性被與“政治”“社會”這樣的話語聯(lián)系起來,并且是可鄙可笑的,他們永遠不可能真正進入女性的心靈世界,是被伊斯特伍德所批判的。盡管伊斯特伍德的思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兩性之間、公共領域與私人空間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關系),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他選擇女性立場的堅定性,這也是其電影在翻拍小說以及歷史真實事件時對故事本身的一種審美超越。
伊斯特伍德長久以來都在藝術與商業(yè)之間游刃有余,他的女性電影也不例外,在其中既可以看到伊斯特伍德對藝術的追求,又可以看到他為贏得電影市場回報所做出的努力。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4年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文化自覺對海南綠色崛起的導向作用”(項目編號:HNSK14-53)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 楊茜.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電影導演藝術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5.
[2] 王蕾.女性主義敘事學與當代美國女性電影[J].電影文學,2016(01).
[3] 李紅春.《換子疑云》對男性中心主義的深層批判[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4] 徐建綱.美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J].電影文學,2009(07).
[作者簡介] 唐衛(wèi)平(1962—),女,湖南益陽人,海南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