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倪++李英林
摘 要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各地教育問題的焦點與盲點,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本文結合實際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剖析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存在的深層原因,并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幾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可靠保障。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
1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xiàn)狀
1.1 留守兒童數(shù)量多
根據(jù)2012年度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在農村,留守兒童大概在80%以上。留守兒童的父母其中一人在家的比率大概為68%,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比率為32%。因此可見,農村的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是相當多的。
1.2 留守兒童家務勞動繁重
巨相關調查資料表明中國80%的留守兒童在雙休日要做家務勞動;52%的留守兒童要在雙休日做飯,90%的留守兒童自己洗衣服。繁重的家務勞動使得本該學習和成長的孩子拷上了枷鎖,孩子的學習時間減少,勞動量增加,給留守兒童帶來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抑和阻礙。
1.3 家長監(jiān)護不能落實
當今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中呈現(xiàn)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監(jiān)護占大多數(shù),無人監(jiān)護占和其他親戚監(jiān)護占一小部分的現(xiàn)象。其中隔代人監(jiān)護,會由于心理代溝太深以及祖輩過度溺愛而導致無法正常溝通;親戚監(jiān)護易由于小事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對于沒有人監(jiān)護的兒童,使這些孩子心理沒有安全感,進而導致監(jiān)護不能及時落實。
1.4 父母親情淡薄
父母親情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根本元素,然而大部分留守兒童與家長的聯(lián)系較少甚至是沒有聯(lián)系,使得本該擁有的家庭血緣親情淡化。一些家長由于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這樣使得孩子內心就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1.5 學校教師的關注度低
留守兒童應該是教師關注的重點對象,然而當今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很多留守兒童在教學時間里很少與老師談話,甚至是交流,進而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 出現(xiàn)課堂違紀,有的撒謊逃學,有的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的現(xiàn)象,個別留守兒童甚至對學校和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下滑較為明顯,輟學現(xiàn)象比較嚴重。
1.6 留守兒童道德意識淡化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上也難以得到父母的引導和關注,缺乏道德養(yǎng)成教育和紀律約束,容易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一些留守兒童出現(xiàn)了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偏差,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惡勞、亂花錢、擺闊氣等陋習,有的還染上吸煙、酗酒、打架斗毆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2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原因
2.1 個人原因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引發(fā)教育問題的主要原因。農村的留守兒童心理大部分認為自己家窮,父母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不理解而產生怨恨情緒,容易形成自暴自棄的性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自我封閉、性格孤僻、情緒失控、認知偏差,內心茫然等現(xiàn)象,使得很多留守兒童不愛學習,慢慢的荒廢學習。
2.2 家庭原因
留守兒童的家庭大多都是父母不在家,孩子由爺爺奶奶等長輩撫養(yǎng)的家庭。這種家庭結構的缺失和不完善也就使家庭的功能不能得到更好地發(fā)揮。
2.3 學校原因
農村學校缺乏科學育人的理念,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只對學習好的學生進行管理,而放棄對那些留守兒童的教育,這些因素都會使留守兒童輟學、失學。由于學校的各種條件比較差,不能很好地照顧到每個人,也不能真正的關心每個留守兒童,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這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發(fā)揮。
2.4 社會原因
農村經濟發(fā)展滯后而導致農民家庭負擔過重以及我國對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這樣一來使得農村的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但因城市消費高,學費貴絕大部分父母出去打工無法帶孩子去城里學習,導致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在農村,“讀書無用論”盛行,處在這個年齡的兒童,生理和心理都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對于不良的社會風氣會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
3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3.1 留守兒童自身要加強學習意識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取決于他們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愛好、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因此留守兒童自身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遠離網吧等不良場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學習自信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3.2 父母應加強與孩子的交流
家庭教育在兒童的成長階段十分必要,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關心孩子的學習,支持鼓勵孩子,遇到問題及時幫助孩子,對于孩子的價值觀扭曲及時糾正,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取向。
3.3 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起主導作用
3.3.1 學校應該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應該為留守兒童安排專門的老師進行輔導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快樂生活,學校還可以多吸收些素質高、資歷高的老師來進行教學。
3.3.2 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
教師應該掌握本班留守兒童的家庭的基本情況,提高監(jiān)護和教育能力,主動和留守兒童的父母聯(lián)系,督促他們教育孩子,真正實現(xiàn)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教育。
3.3.3 加強心理健康道德教育
學校應聘請專門的老師上心理健康的道德的課程,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讓留守兒童認識到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還可以設置心理咨詢中心,以便學生們及時咨詢,用于開導留守兒童,多與留守兒童交流,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相互溝通的平臺。
3.4 社會上應改善生活環(huán)境和加強社會保障
社會應加強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管理,對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等影響學生、誤導學生的不利因素嚴重打擊,并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舒適、安全、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還應該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招募志愿者,面向社會募集圖書等學習用品,籃球等體育設施,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通過組織渠道、新聞媒體、網絡等方式招募志愿者,從心理矯正、思想交流、學習輔導、物質幫扶等方面關愛留守兒童。
參考文獻
[1]編寫組編.農民工保護知識百問[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2]謝良敏.農民工維權法規(guī)政策解讀[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06).
[3]張雪筠.農民工與城市主體社會[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08).
[4]陳民.農民工維權百問[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09).
[5]李春光.農民工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問答[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2006(05).
作者單位
樊倪,女,現(xiàn)為吉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李英林,現(xiàn)供職于吉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
作者單位
吉林農業(yè)大學 吉林省長春市 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