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本榮
考試也是學習,這兩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題致力于引導學生靜心思考:2015年是“想想別人”,2016年是“讓我想一想”?!跋胂雱e人”是由內(nèi)至外,推己及人:“讓我想一想”是由外至內(nèi),反思提升。
“讓我想一想”,看似日常生活中口邊的一句嘮叨,但細究起來,內(nèi)涵非常豐富。忙亂的生活,紛繁的心事,別急,“讓我想一想”,放慢腳步,整理思緒。長途跋涉而來,請允許我暫停一下奔波的腳步,檢視灑滿汗水的串串足跡,“讓我想一想”——這是小憩,是欣賞,更是反思——從得失中校準方向,堅定步伐,走得更穩(wěn)更遠!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各種挑戰(zhàn)紛至沓來,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問題,別怕別慌,“讓我想一想”,沉著應(yīng)對,理性規(guī)劃,每把鎖都能找到打開它的鑰匙?!跋胍幌搿弊屛矣删趩首兊谜駣^,“想一想”讓我由亢奮變得冷靜,“想一想”讓我由牢騷滿腹變得自責愧疚1人是脆弱的,好比一株蘆葦:同時人又是強大的,因為我們?!跋胍幌搿?。人之為人,最閃光之處在于思考:靜心思考,讓我們從弱小變得強大。
人只要活著,就會有無盡的想法。我們可以管住一個人的言行,卻無法管住一個人的“想法”:這樣的作文題誰都有東西可寫。事實當然不會這么簡單,命題者這里提出的“想一想”,可是有“質(zhì)量”要求的,這里的“想”,應(yīng)該基本等同于“思考”。信馬由韁,胡思亂想,玩“意識流”,譬如有考生從考場上奮筆疾書想到小時候逃學,想到和小伙伴在小區(qū)捉蟲子,想到爸媽吵架……東拉西扯,讓人不知道要表達什么意思,這樣的文章雖然在寫“想”,也“想”了很多,但顯然并不符合命題者的要求。有些文章想東想西,亂七八糟,不合邏輯地胡思亂想,譬如抓著鑰匙去開門,想的應(yīng)該是這鑰匙不知能否打開這門,如果打不開還可以去找誰,他卻想到了這鑰匙為什么長這個樣……讓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這樣的文章自然也不符合命題者要求。怎樣的“想一想”才是有“質(zhì)量”的“想”呢?簡單點說,就是要做到:前有情境,想有過程,后有變化。通俗地說,就是要回答“為啥要想,怎樣想的,想后帶來了何種變化”。當然,這三個方面不一定面面俱到,你可以偏重某一個方面,但文章總體上應(yīng)該圍繞這樣的事理展開。
所謂“想有過程”,就是具體描繪“想”的過程,交代“怎樣想”。題目是“讓我想一想”,寫作重點當然要落實在“想”字上。“想”是一個動詞,是進行時,因此文章理應(yīng)“想有過程”,能讓閱卷老師了解你是“怎樣想”的。中考前的那個晚上,媽媽為了讓“我”放松心情,邀我一同在小區(qū)散步。媽媽的舉手投足,引發(fā)了我對三年初中生活的回憶,爸媽關(guān)愛我的細節(jié)一幕幕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一路走來一路想,我對親情母愛有了更深的認識。這類把事件發(fā)展過程和自己的思考結(jié)合起來寫的文章特別多,譬如寫去西藏、廈門鼓浪嶼旅游,旅游途中不斷追問和思考這次旅游的價值,把美麗的自然風光與自己的思考感悟結(jié)合起來,旅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這樣的文章重點落在“怎樣想”上,自然符合題意。還必須注意的是,“讓我想一想”還是個祈使句,有些文章雖然沒有寫“想”,譬如寫課堂上自己的發(fā)言被心急的老師粗暴打斷,課堂上沒法靜心“想一想”,理清思緒后再回答老師,祈求著老師能“讓我想一想”,這樣的文章雖然沒有具體描繪“想”的過程,但“讓我想一想”的期盼貫穿始終,當然也是符合題意的。
所謂“前有情境”,就是描繪“想”時的具體狀況,交代為啥要“想一想”。譬如有文章從母女間鬧矛盾開始寫起,寫自己如何賭氣躺到床上不吃飯,覺得委屈而抽泣。而同樣受了傷害的母親卻不放心,抹著眼淚在廚房做了吃的,悄悄潛入我的房間,將飯菜放到我的床邊。一個細節(jié),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我想到了媽媽的不容易,想到了自己的不懂事,幡然悔悟,認識有了改變。雖然文章沒有詳寫“想”的過程,重點落在了“為啥想”上,但全篇貫通著“前有情境,想有過程,后有變化”三個方面的事理,這類文章顯然也符合題意。
所謂“后有變化”,就是敘述“想后帶來了何種變化”。譬如有文章寫對著臺階上的一棵小草定了神,格物致知,思考自然和生命。沒有“為啥要想”的情境鋪敘,也沒有“怎樣想”的過程描述,重點落在“想后帶來了何種變化”上,詳寫自己對生命的豐富感悟。這種感悟不是無厘頭的空談,而是與眼前小草的生存狀態(tài)緊密相連,是一種符合邏輯的推想和思考。再如,有些文章寫即將離開生活學習了三年的學校,免不了會“想一想”這所學校,“想一想”三年來的老師和同學:想起了“老班”忙碌得將鼻屎粘在了臉上,最后自我解嘲說是早飯的殘渣那好笑而又令人心酸的場面:想起了自己突發(fā)意外,同學們各種默默關(guān)愛的感人細節(jié)……但僅僅這樣回憶是不夠的,必須還要能在回憶中反思,在回憶中覺醒,從而對母校、老師、同學有了新的認識,自己有了不同以前的新感悟。這樣的文章,不是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回憶或“觸景生情”上,是“想”(回憶)后又一“想”(反思),在原有基礎(chǔ)上有了新認識,當然也符合題意。
獨立思考能力是思想的基礎(chǔ),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有廣闊、深刻的思想境界?!白屛蚁胍幌搿边@個作文題旨在引導學生三思后行,遇事不隨便,不草率,先安靜地思考,然后行動,從而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呼喚獨立的體悟與見解、反思與質(zhì)疑能力。從考生的作文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考生的“想一想”還是具有了思考的深度:對當下事事包辦的家庭學校教育環(huán)境的掙脫,對當前社會以學業(yè)成績?yōu)槲ㄒ粖^斗目標與評價體系的抗爭,對周遭世俗紛擾的警惕,對外界甚至自我行為的反思,對自由思想的向往……